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7篇
  免费   918篇
  国内免费   2019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014篇
地球物理   791篇
地质学   2858篇
海洋学   2344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61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91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相似文献   
922.
南海西南海盆的岩石圈张裂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海西南海盆的西北边缘和东南边缘在地形地貌上不对称,在地质构造特征上东南边缘为上板块边缘,西北边缘为下板块边缘,它们为一对共轭边缘。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和海底扩张活动中,上地壳呈脆性,发生过脆性变形,产生了一系列倾斜正断裂及一系列断块,断块沿断层面转动,在地表出现一系列半地堑,在拉张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上地壳沿断层面被拉开;下地壳呈塑性,发生塑性变形,最后以瓶颈方式被拉断。由此可见,在张性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而异的:上地壳以简单剪切方式变形,下地壳以纯剪切方式变形。因此,整个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变形的  相似文献   
923.
南海冬、夏季环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一个斜压三维陆架海模式——HAMSOM模式对12月份和8月份的南海环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为:对上层流场,在12月份,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海区间呈现一个气旋式环流,在越南中部东岸存在一支南向西边界流,在金兰湾的远海为一局地反气旋涡,在南海南部,主要表现为万安滩的气旋式大弯曲(气旋涡)及在北康暗沙北侧的反气旋涡;在8月份,在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吕宋岛西侧海域间存在一大尺度的气旋涡,在南海西部主要表现为以西沙群岛南部的气旋涡与金兰湾-礼乐滩间的反气旋式大环流相对峙的局面,同时在万安滩东侧有-气旋涡.由于斜压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使冬、夏季的南海南部中层流场几乎与上层流场相反.  相似文献   
924.
INTRODUCTIONIntheseaareaofNanshaIslands,therearemanyshoalpatchandrapids.Themajorareaisclassifiedas"dangerouszone".Thereforeitisverydifficulttomakeanormalinvestigationonit.Consideringtheremotesensinginformationfeaturesreflectedbythecontrolfunctionoflocalgeographicstructureandthegrowthofcoralisletsandreefs,wefindthatthemostimportantfeatureofthegeographicsystemofNanshaIslandsisthatitsdistributionisregional.Thetrendsurfaceanalysissystembasedontheremotesensingcompositeinformationistoemulatet…  相似文献   
925.
Dimethylsulfide enrichment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 total of 22 sea surface microlay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Nansha Islands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for dimethylsulfide (DMS), chlorophyll a and nutrients including nitrate, phosphate and silicate. The DMS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microlayer samples ranged from 82 to 280 ng S/l with a mean of 145 ng S/l.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DMS and chlorophyll a data both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as well as in the subsurface water. However, no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DM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The DMS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all surface microlayer samples, compared with subsurface samples. The enrichment factor (EF) of DMS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varied from 1.21 to 3.08 with an average of 1.95. The EF of DM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microlayer. The enrichment of DMS in the microlayer may be due to two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 situ production from phytoplankto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underlying seawater. The diel variations in DMS and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s were studied at a fixed station.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DMS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and subsurface water were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in the late afternoon (1800 h), while the highest levels of chlorophyll a were simultaneously found at night (0200 h).  相似文献   
926.
浙南岛屿潮间带蟹类的区系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根据1990—1997历年对浙南岛屿潮间带生态调查所获的材料,分析了该地区蟹类的区系特点。经整理鉴定计蟹类97种,隶属于12科56属,其中软相70种、硬相32种,硬、软相皆有出现的为5种。该地区蟹类区系以亚热带暖水性种类占优势,其次为暖温带性种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的中国──日本亚区。蟹类的组成与分布受到海流、底质、潮汐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7.
华南沿海红树林海岸沉积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28.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表层沉积物与铜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1)铜离子在海水条件下与沉积物的交换吸附为一价阳离子交换;(2)不同站位的沉积物对铜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不同;(3)铜离子在沉积物上的吸着行为存在着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929.
近十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电子地图,具有信息丰富、直观易读、更新方便、使用灵活等优点。本文对南沙群岛中多国领土之争的大片航行危险区与他国非法侵占地、且自然条件复杂与调研程度不断深入的地区,进行了制作电子地图的科学依据和实际意义的论述。同时指出电子地图多媒体在该海域应用的前景与作用。  相似文献   
930.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共有种,也是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境营造种。以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为研究对象,基于贝壳日生长轮方法,分析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年龄与生长速率,建立了其年龄与贝壳壳长关系的生长方程。同时,结合获得的生长方程,分析了南海F冷泉采样点(119.285 6°E,22.115 4°N)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样获得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最大壳长为11.4 cm,最大寿命为13.5龄。研究区域的贝壳长度分布集中在4~7 cm,占比60%;年龄分布集中在2~4龄,占比49.7%。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冷泉区域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