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89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421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岩浆的集中供给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岩浆扩张段(NVR)与相邻的非转换断层不连续带(NTD)地壳结构的差异,而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离轴与沿轴地壳结构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揭示岩浆集中供给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2010年海底地震仪深部探测中平行于洋中脊距轴部偏北约10 km的离轴测线d0d10,使用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了NVR和NTD北侧离轴区域的地壳及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并与轴部速度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NTD北侧离轴区域的地壳厚度约5.2 km,其厚度明显大于轴部NTD下方地壳厚度(~3.2 km),由此推测洋脊轴部NTD区域形成的地壳在不断减薄;(2)NVR北侧离轴区域的地壳厚度约7.0 km,其厚度亦大于轴部NVR地壳厚度(~5.8 km),表明在洋中脊演化过程中洋脊轴区域的岩浆供给在不断减少,其活动性在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并基于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 1970-2019年期间的拉尼娜事件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对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1996年期间的拉尼娜年冬季西南地区气温均偏低,并表现为"冷干型"特征;而1997-2019年期间的拉尼娜...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中国老油田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油气对外依存度也持续增高,亟需寻找新的油气区接替。三江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东部,是松辽盆地外围东部面积最大的盆地,迄今暂未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笔者通过对三江盆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勘探,分析总结了该区早中生代沉积的大架山组含硅质岩层系的岩性与分布特征,认为这套早中生代硅质岩与暗色泥岩地层在盆地东部广泛发育并且厚度较大,并且相关测试结果表明其中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可达0.95%,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处于高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有望成为三江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值得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994.
黑龙江省三江盆地鹤岗凹陷下白垩统猴石沟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等通过对鹤岗凹陷北部露头和钻孔资料的综合利用,结合少量的样品分析及薄片鉴定工作,对研究区下白垩统猴石沟组主要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对猴石沟组有利成矿砂体的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①猴石沟组砂体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主要为陆相淡水沉积环境,具较高的还原容量;②研究区内猴石沟组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为辫状河道、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6种微相;③猴石沟组沉辫状河道砂体可作为寻找潜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的重点类型,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作为寻找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的主攻类型。  相似文献   
995.
1INTRODUCTION Thewetlandsystemhasbeencriticaltothede velopmentandsurvivalofhumancommunities(Yu Xing Xiu,etal.,2002;IGBPReportNo48,1999;Wiliam,1986).Itisnotonlyamongthemostimpor tantenvironmentsforhumanbeings'survivalbutalso amongtheimportantecologicallandscapeswhich serveasthemostdiversifiedhabitatsforlivingthings(LIXiu Bin,1996).Wetlandsperformfunctions whichothersystemscannotsupplantsuchasattenua tingfloods,regulatingsurfacerunoff,storingfreshwa terandpreventingdrought,adjustingcli…  相似文献   
996.
《China Geology》2020,3(4):558-566
It has been an intense debate on the exact boundary between Ediacaran and Cambrian in the southwest Yangtze Block. The calibration of this critical boundary has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the early life evolu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phosphorite deposit. Ediacaran and Cambrian strata and fossi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Anning,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Xiaowaitoushan Member from the Lower Yuhucun Formation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this interval with continuous collections, the first appearance datums (FADs) of the protoconodont (Fomitchella cf. inchoate Yang et He, Protohertzina cf. anabarica Missarzhevsky) and globular embryos fossil (Olivooides sp.) earlier than these in the Lower Cambrian strata of the Meishucun Formation were discovered. This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Xiaowaitoushan Member has included more FADs than the previously discovered single FAD of Anabarites primitivus Qian et Jiang, and the Ediacaran–Cambrian boundary in southwest China should be replaced below the Point “A” of the Meishucun Form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The Point “B” of the Meishucun Formation is younger than the suggested age 541 Ma of the Ediacaran–Cambrian boundary and can no longer reference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correl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t can be sugges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ntology studies from northern Sichuan and southern Shaanxi and the FAD of the globular embryos fossils that the Ediacaran−Cambrian boundary in the southwest Yangtze Block should be placed at the base of the Xiaowaitoushan Member; other phosphorite strata refer to Xiaowaitoushan Member. The discovery of the FADs of the shelly fossils in the Xiaowaitoushan Member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the global correlation of the Ediacaran –Cambrian boundary in the southwest Yangtze Block. The conodont discoloration index (CAI) of the specimens in Anning is between 2 and 3,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in Xiaowaitoushan Member is matured and has high potential to form a shale gas reservoir.  相似文献   
997.
复合造山与复合成矿是中国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典型特色,其复杂的成矿物质来源、多变的构造驱动机制、丰富的成矿作用类型以及多期的活化改造过程一直是区域成矿理论研究的热点。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是中国复合造山的典型缩影,其经历了古生代与中生代原—古—中—新特提斯增生造山和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演化过程,具有复杂的复合造山演化时空格架。为系统阐释复合造山背景下的复合成矿作用,更科学地指导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本文在详细解析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的基础上,依据成矿系统理论划分出与增生造山相关的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新特提斯和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挤压褶皱、拆沉伸展、挤压走滑、伸展旋扭等成矿系统;发现复合成矿作用显著,并识别出四类5个主要复合成矿系统,包括昌宁—孟连带增生-碰撞造山海底喷流(VMS)型Pb-Zn-Cu+岩浆热液型 Mo-Cu、义敦岛弧和腾冲—保山地块增生+碰撞造山岩浆热液型 Cu-Mo-Sn-W、兰坪盆地碰撞造山盆地卤水(MVT)型Pb-Zn+岩浆热液型 Cu-Pb-Zn-Ag 和扬子西缘碰撞造山富碱斑岩Au-Cu-Mo+造山型Au;详细解剖各复合成矿系统组成要素和形成机理,据此凝练出复合成矿系统理论,即指复合造山构造转换时空域中不同时期多种成矿作用或者同一时期不同成矿作用复合形成的地质系统;提出构造转换复合于早期岛弧带或者裂谷带是形成复合成矿系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8.
云南白水台现代内生钙华微层的特征及其古气候重建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云南白水台采集一现代内生钙华样品,该样品形成于1998年5月至2001年11月。切片观察,钙华中可见薄的褐色疏松微层和厚的白色致密微层,且交替出现。结合钙华样品的高分辨率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发现薄的褐色疏松微层(1.5~2.2mm)在每年的雨季(4~9月)形成,而厚的白色致密微层(5~8mm)在旱季(10~3月)形成。通过与气象记录的对比,建立起了这些钙华亚年层厚度和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薄的微层及其低δ13C和δ18O值形成于温暖湿润的雨季。在雨季,雨水的稀释作用导致了内生钙华沉积的减慢和低的13C含量,而钙华的低18O值则主要与亚热带季风地区的雨量效应有关。因此,钙华微层厚度,以及δ13C和δ18O的显著降低反映了高的降雨条件,反之,则反映干旱的气候条件。本研究说明钙华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年际甚至季节尺度的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科技中心南侧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发育特征的研究,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并运用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稳定性评价,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不稳定~暂时稳定状态。为保证校区E道路的正常运行及拟建科技中心的安全,本文提出了采用抗滑桩及挡土墙为主,辅以地表、地下排水工程等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王二七  王世锋  樊春  王刚 《地质科学》2006,41(1):170-180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相互作用下,滇西三江造山带在新生代中期发生了强烈的东西向缩短,地壳物质的大规模推覆作用形成众多的飞来峰。野外调查发现:这些飞来峰中有的在就位后没有再发生过变形,如分布在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无量山东北山麓一带的一系列上三叠统灰岩飞来峰;有的飞来峰在就位后再次遭受到强烈的变形,如分布在兰坪盆地金顶一带的上三叠统灰岩飞来峰,在渐新世时与下伏岩层一同卷入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分布在大理地区鹤庆盆地西侧的中三叠统灰岩飞来峰因受到后期东西向伸展构造的破坏,已被改造成分选极差的重力滑塌沉积。这些古近纪飞来峰由于在就位后再次发生了变形,所以不应称之为飞来峰,应称为异地岩或者是外来岩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