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49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66篇
自然地理   27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中国县域高龄人口地域分异特征及环境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昕  赵媛  张新林  曾通刚  夏四友 《地理科学》2018,38(9):1449-1457
以全国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依据高龄化系数将中国不同区域划分为未高龄化、浅度高龄化、中度高龄化和深度高龄化4个类型区,并探讨其空间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并选取5个自然环境指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高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环境成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全国县域高龄化水平呈现“西疏东密”分布格局;高龄化系数三级阶梯状分布明显,平原、丘陵、盆地普遍高于山地及高原地区;由“凹”字型向“东西隆升、北端塌缩”格局演变。高龄人口空间集聚不断增强,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③ 水文指数、气候指数是影响全国县域高龄人口集聚的主要因素;地形起伏度、空气质量指数对高龄人口分布影响不显著,对不同类型区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指数对高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趋强;社会经济因素对高龄人口分布具有扰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2.
武鹏  李同昇  李卫民 《地理研究》2018,37(3):593-606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研究区,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空间格局和类型;利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山阳县农村贫困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表明:① 山阳县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形成6个热点集聚区和4个冷点集聚区;综合考虑农村贫困程度和空间连接性,将山阳县划分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和高度贫困区。② 水网密度、到最近公路的距离、危房比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出务工人数比例、农户入社比例6个因素是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③ 两因素交互作用要比单因素作用于贫困发生率时影响力更显著,各主要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两种。  相似文献   
133.
吴建民  丁疆辉 《热带地理》2018,38(6):799-809
系统地梳理了2000—2016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631个案例,归纳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类型,包括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市、行政区合并、增设行政区、边界调整、隶属变更和建制升格7类,发现各种类型变更的背后都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的需求。详细分析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具有时间上集中和空间上聚集相结合的特点,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不同,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构成和指向会随之发生变化;县级行政区划变更有着明显区域差别,经济发达和城镇化发育较高的地区是调整重点,城镇化导向突出;县级行政区划较多的省份变更频繁,减少了县和县级市数量;注重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变革,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边疆地区发展。立足于空间治理,认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优化基本上围绕城镇化、区域发展、边疆治理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战略的要求展开,代表了未来调整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4.
China’s investments,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deductions in term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 based at the county level. Therefore, th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is important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t the county scale.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e dynamics of high-quality ecosystems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over the past 15 yea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umber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t the county level were analyzed. Then,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ecological changes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their regional suitability were assess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unties with a percentage of high-quality ecosystems greater than 50% we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southern subtropical China and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ose with a percentage lower than 20%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southwestern karst region and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recent decade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has focused o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s; more than fiv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ogra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most counties of the Three River Source Region in Qinghai Province, southeastern Tibet, western Sichuan, the Qilian Mountains, southern Xinjiang and other western regions, while only one or zero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Over the past 15 years, the proportional area of high-quality ecosystems has increased in approximately 53% of counties.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count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Huang-Huai-Hai Plain, Beijing-Tianjin-Hebei (Jing-Jin-Ji), Sichuan-Guizhou-Chongqing, and Guangdong-Guangxi provincial-level area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it decreased in northern Xinjiang, central Tibet, central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other region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umber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nd the indicators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response, such as high-quality ecosystem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do not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ograms should be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high-quality ecosystems and that restoration measures such as afforestation should follow natural principles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35.
山西省县域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模型和方法,对山西省107个研究单元的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整体来看,山西省可达性水平形成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局部来看,东部可达性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②县际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呈“大”字形,初步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联系格局;城市对外联系总量差异较大,空间上表现为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单元为主的中心—外围格局,西部沿黄河一带的边缘单元与全省其他单元联系微弱,对外联系强度小;各省辖市与北京、石家庄、西安、济南、郑州联系紧密,与银川、兰州等西部省会城市联系较弱。③县际经济联系受城市基础规模、交通优势度、区位、城市化水平、地形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6.
中国海岛县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耀光 《地理科学》1999,19(1):55-62
对我国12个海岛县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了解目前海岛县所处不同的经济结构演进阶段,为因岛制宜布局海岛的产业及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的重心轨迹的变化,动态和定量的分析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从而划分出海岛县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137.
河南登封白坪铝土矿的古地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趋势面分析法恢复登封白坪G层铝土矿沉积时的古地形;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古地形对含铝岩系厚度、植物分布、钛率以及矿体分布、矿石质量、矿石结构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古隆起控矿的观点。在成矿机理与找矿方法方面也提出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38.
夏津县土地风沙化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向乐 《中国沙漠》1997,17(3):313-316
夏津县土地风沙化问题突出,以农田土壤风蚀为主,以旱季最为严重。增加植被盖度,完善防护林体系,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是其整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9.
广丰松峰盆地的扇三角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仁贵 《江西地质》1999,13(4):259-263
本文通过对盆地岩性组合和沉积的构造特点的分析,得出丰松峰盆地的沉积体系为扇三角洲。  相似文献   
140.
对肃南台FSQ自记水管倾斜仪试记资料进行了分析,对建台后几个月的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其观测资料的内精度达到了现行观测规范的要求,记录的突跳异常与该台附近发生的几次中小地震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认为该台的是成功的,而且今后可能在甘肃西部祁连山中段的地震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