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8篇
  免费   959篇
  国内免费   1381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305篇
地球物理   1979篇
地质学   3503篇
海洋学   670篇
天文学   585篇
综合类   410篇
自然地理   56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235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Big perturbations of the magnetic field (amplitudes larger than 250 nT) are simply detected by subtracting the values of a model from the measurements of CHAMP satellite. Taking a full year of CHAMP data and organizing them in four subsets of three months length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it is found that: (a) the two domains where such big perturbations mainly exist are limited, in both hemispheres, by a parallel of high latitude of the corrected geomagnetic coordinates system; (b) a conspicuous seasonal (annual) variation affects the density of the perturbations and is opposite in the two hemispheres. We hold that these perturbations are linked to the midday magnetic activity within the auroral zone, long ago described by one of us (Mayaud, 1956). The source of the perturbations observed at the satellite altitude would be field-aligned currents resulting from the penetration of the solar wind into the magnetospheric cusps. To cite this article: J.-L. Le Mouël et al., C. R. Geoscience 335 (2003).  相似文献   
162.
Predictive GIS-Based Model of Rockfall Activity in Mountain Cliffs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Rockfall susceptibility has been analysed in mountain cliffs of the Cantabrian Range, North Spain. The main aim of this analysis has been to build a predictive model of rockfall activity from a low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variables. The rockfall activity has been quantified in a GIS. The cartographic information used show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l the recent talus screes as well as their associated source areas in the rock-slopes. The area relation At/Ar (recent talus scree polygon/source basins) in the rock slopes has been used as the rockfall activity indicator. This relation has been validated in 50 pilot rock-slopes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on number of recent rock fragments/source basin, obtained from field work.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using rockfall depend on the rock slope situation, and these are: altitude and sun radiation on the rock cliff. The geological factors considered are: lithology,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main discontinu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topographic surface and two morphologic parameters: the roughness and slope gradient. 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to a population of 442 limestone and quartzite rock cliff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rockfall activity indicator, which allows the definition of two classes of rock cliff units: low and high activity.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 altitude, sun radiation (equinox radiation, summer solstice radiation, winter solstice radiation), slope roughness, slope gradient,anisotropy and lithology.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possible tobuild a valid cartographic predictive model for rockfall activity in mountain rock cliffs from a limited number of easily obtainable variables. The method is especially applicable in massive rock slopes or in regions with uniform rock mass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63.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是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等)运动的最终能量源,地球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人类活动所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并非是唯一原因.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从太阳活动的观点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太阳活动也可能是引起近世纪全球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和引发地磁场变化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地球磁场的变化将可通过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4.
在五大连池火山区流体化学研究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火山群的重要区段开展了野外踏勘、气体普查,特别是用放射性气体测量方法对火烧山、老黑山、笔架山、药泉山等火山区进行了Tn、Rn测量。通过大量实测资料,分析和研究了Tn、Rn等气体和火山、火山活动、断裂构造、断裂活动性及其他地质条件的关系,初步查明了五大连池火山区的气体组成特征、分布和形成规律,对地下主要气体的成因、气体和火山构造活动及其它地质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对五大连池火山区气体观测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断层异常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燕  车兆宏 《地震》2003,23(2):121-126
系统分析了青藏块体边界断层的形变资料,研究了断层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孕震影响范围达到青藏块体的周边地区;发震断层所在的构造带震前断层活动最为剧烈;加强对构造块体断层整体活动的宏观动态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判定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地段;震后应力将转移并集中到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  相似文献   
166.
火山空降碎屑灾害预测软件包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谊  马宝君  施行觉 《地震地质》2003,25(3):480-490
简述了火山空降碎屑灾害的危害性 ,指出研制火山空降碎屑灾害预测软件包的实际意义。介绍了软件的主要结构框图、软件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结构设计时的几点考虑。介绍了在VisualBasic6 .0平台下 ,碎屑粒径参数、岩浆黏度、结晶压力、喷出压力、给定时间段和特定区域的各高度层风参数、岩浆动力学参数、喷出物总量、抛射体分布、坍塌阶段碎屑分布和扩散阶段碎屑分布计算等各程序的主要结构及主要功能。介绍了在Mapinfor 6 .0平台下软件的主要功能。给出了实现该软件包各项功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并展示了 1980年 5月 18日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空降碎屑分布计算的实例 ,同时把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 ,从而使模型的改进工作和软件的正确性得到了验证。最后 ,对软件存在的缺陷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7.
青藏及邻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万明 《地震地质》2003,25(Z1):51-61
青藏高原是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演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该区火山活动受中 -新生代以来高原深部地球物理 -化学反应的控制 ,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形式和结果。本区既有富钾质的 (主导 ) ,也有富钠质的火山岩 (次要 ) ;既有喷发熔岩流 (主导 ) ,也有一些浅源上侵的次火山岩体 ;火山活动发育在古近纪、新近纪与第四纪 ,而最强烈的发生在中新世期间。本区钠质和钾质两类火山岩在形成环境和时代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者一般发育在古新世—始新世 (6 0~ 4 0MaBP) ,而后者主要形成在渐新世—中新世 (30~ 10MaBP) ;存在着钠质—钾质—酸性次火山岩的演化过程 ;大体上可划分为西羌塘、北羌塘、可可西里、中昆仑、西昆仑等 5个火山岩省。本文对比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甘肃礼县和云南三岩区 (金沙江北段、腾冲和滇东南地区 )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 ,大量的证据表明 ,这些火山岩形成在原始地幔、或“壳 -幔过渡带”或陆壳基底等源区。在实际考察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岩石圈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高原隆升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8.
通过对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缅甸弧附近三塔断裂带活动性的野外考察研究,探讨了位于缅甸弧东侧的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动力来源和空间不均匀性。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兴都库什弧的正面碰撞和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侧向挤出作用对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能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缅甸弧的碰撞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9.
时间项分析法中,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反演,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的长白—敦化(L1)剖面的Pg波到时进行了计算处理,得到了Pg波时间项及基底速度值;取上部地壳的介质平均速度为4.5km/s,经反演求得了各点的深度值,给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结晶基底的厚度分布。结晶基底厚度一般在2.0km左右,而在长白山天池下方结晶基底最厚处接近4.0km;在万宝和敦化附近各有一不太明显的凹陷,其原因可能与在这两个位置处有几条断裂穿过有关。  相似文献   
170.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维地震透射观测系统所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上地壳的三维速度细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得到了研究区下方地壳内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层析成像和VP/VS扰动分布图像,结果表明,天池火山区及其周边速度结构所呈现出的非均匀性变化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浆系统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异常变化比较明显的低P波速度异常体分布和高VP/VS扰动体意味这些介质体处在“软化高温”的状态,这与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地热异常和低Q值结构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