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51.
渤海油田大位移井套管下入困难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渤海油田一口大位移水平井A井为例,从设计的角度分析了该井φ244.5 mm套管下放技术难点,并利用LANDMARK软件对影响套管下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轨道造斜点的提高、表层套管下深的增加、超大稳斜角条件下套管磅级的减轻、摩阻系数的降低、漂浮段长的增加均能减小套管下放的摩擦力,提高套管下放悬重。通过逐一优选A井轨道造斜点、表层套管下深、套管磅级、摩阻系数、漂浮段长,最终设计A井φ244.5 mm套管采用漂浮法下入,漂浮段长1200 m,预测套管下放到位的悬重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6.34%,在工程误差允许范围内。制定了渤海油田大位移井下套管设计流程,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轨道造斜点、表层套管下深、套管磅级、摩阻系数、漂浮段长对套管下放悬重的影响,优选最优方案,确保套管顺利下放。  相似文献   
352.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同层次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以及特征描述;基于密井网的约束对心滩内部夹层的规模与产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层间夹层多是物性夹层,单砂体之间夹层包括泥质夹层与泥砾夹层,增生体之间的夹层为落淤层,落淤层宽度为80~400 m,长度为350~1 630 m,落淤层在滩头倾角约为2.03°,在滩尾倾角为1.28°,在两翼倾角为1.58°。利用界面约束方法,对储层内部夹层进行了构型建模,建立了一套能够进一步深度表征辫状河内部非均质性的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353.
PL19-9油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其正式投入开发不久后,与PL19-3设计注水量相比,暴露出注入压力高、油井欠注等一系列问题,原油产量明显下降。本文在深化研究该油田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储层敏感性矿物分析、配伍性实验、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室内岩芯驱替、平台水质调研等手段,明确了注水过程中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L19-9油田岩石胶结疏松、黏土矿物含量高、层间非均质性强是注水困难的客观因素;储层具有强速敏,注入强度过大是影响注水效果的重要原因;注入水与地层水存在轻度不配伍,不配伍比例在3∶1—1∶3之间;注入40PV时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水质不达标是注水困难的关键外因,注入水中对储层造成伤害的物质主要为油污、腐蚀产物,其次为少量垢和地层颗粒。针对上述损害机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注水井的吸水能力,保证注采平衡,促进高效稳产。  相似文献   
354.
童亨茂  郑磊 《地质科学》2007,42(1):45-57
针对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中建立“古构造模型”和“约束条件”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富台潜山为例,阐述了如何用三维地震资料来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定时”、“定向”和“定量”问题。胜利油田富台潜山研究的实践表明:三维地震资料可以用来较好地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三定”问题,其结果的可靠性总体可以得到保障。因此,据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而进行的古应力场数值反演是古应力场研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裂缝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5.
为满足大庆油田松辽盆地深度埋藏储层的压裂改造需要,研制适合超高温压裂的羟丙基胍胶(HPG)/聚丙烯酰胺(PAM)复合稠化剂,进行热重和差热分析实验和流变实验.结果表明,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热降解温度在200℃以上;使用单组分的羟丙基胍胶作为稠化剂制备压裂液,在190℃及170s-1剪切条件下连续剪切40min,压裂液的黏度降至50mPa.s以下;使用羟丙基胍胶/聚丙烯酰胺复合稠化剂作为稠化剂制备压裂液,在200℃及170s-1剪切条件下连续剪切150min,压裂液的黏度保持在50mPa.s以上.羟丙基胍胶和自制小分子聚丙烯酰胺在溶液中形成梯形聚合物,抑制羟丙基胍胶高分子链的水解和氧化降解是复合稠化剂提高压裂液使用温度上限原因,该复合稠化剂的研制能够满足大庆油田松辽盆地深部埋藏200℃超高温气藏压裂增产改造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