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The selection of a reliable inference model is a crucial step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ly sound reconstruction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e past. We compared intra- and inter-regional regression-based models, and an inter-regional 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 (MAT) model in their ability to infer lakewater pH from scaled chrysophyte assemblages.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model was assessed by examining cross-validated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errors, and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he pH of 50 modern and fossil samples in south-central Ontario, Canada. Using the intra- and inter-regional data sets, we found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ability of the regression-based models to infer present-day pH.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regression, Weighted Averaging (WA), and Weighted Averag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WA-PLS) inference models showed similar values for jack-knifed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r2 jack), root mean squared errors of prediction (RMSEPjack), and mean and maximum biases. Based on an analogue matching approach, the inferred values from 48 fossil sediment samples suggested that the intra-regional model did not provide reliable reconstructions for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fossil samples. However, inferences from the inter-regional MAT and regression-based models were found to have appropriate analogues and thus considered to be more reliable.  相似文献   
72.
优化预报技巧集成方案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现行的“技巧水平”评分办法,评定了常用集成预报方法的技巧水平。通过分析评定结果,引进最优化技术,导出了高技巧水平的集成预报新方案。集成结果优于线性回归等集成方法。  相似文献   
73.
一、前言 西安市地表出现八条地裂缝带,总体走向N70°-80°E,间距2-2.5 km,长度约3-4 km,最长约8 km,近似于平行等间距展布在城区和近郊区的150 km2范围内,将西安市切割成规则条带,由于不断活动,二十多年来造成的破坏,相当于Ⅳ-Ⅶ度的地震。 1986-1987年,我们用Mini-Sosie高分辨反射波技术,在辛家庙(F1)、小寨(F7)  相似文献   
74.
煤矿井水位观测资料中微弱孕震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治真  马志峰 《中国地震》1994,10(4):341-346
采用自适应技术,从陶庄煤矿区鲁15井的水位观测资料中提取了ML=1-2矿震前微弱的前兆信息,为矿震预报提供了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75.
本文用Schmidt正交化方法对阻尼ART算法进行了改进,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与一种投影迭代法的结合给出一种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同时指出即使线方程组不相容时,由此法所构造的向量序列将收敛于其Moore-Penrose广义逆解。  相似文献   
76.
四川地震应急指挥大厅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地震局"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以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四川地震应急指挥大厅技术系统不同应用的集成方案,总结了系统集成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7.
PERT法评估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进度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桥梁工程建设中面临着大而多的风险,尤其是跨海湾特大桥的建设更为突出,因此特大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工程建设领域的关注。针对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各种风险的影响导致施工工序持续时间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采用逻辑关系确定、活动持续时间不确定的网络计划PERT法来进行施工进度风险评估。该方法主要是假定工序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具有β分布的特性,通过计算其数学期望值使之转化为确定网络计划来求得其工期风险,并考虑线路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工程中一特大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PERT法在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进度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希望能对该工程以及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8.
地球物理勘探在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地质雷达法、电磁波CT成像法及瞬变电磁法在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的应用。认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观测钻孔不足或冲洗液消耗量法不能顺利进行时能有效地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特别是瞬变电磁法有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强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9.
针对山区公路沿线复杂地质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等问题, 以都江堰 - 汶川公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种基于承载力综合质量和空间聚类关系对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实现了对具有地质灾害易发特点的山区公路沿线区域承载力状况的科学评价。通过自然 - 环境 - 人文模型构建区域承载力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 采用TOPSIS算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进行计算并加权叠加得到承载力综合质量状况, 结合热点分析的结果对研究区的承载力状况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承载力质量空间分布皆呈现出高度聚集性, 划入适宜建设区的面积占比31.12%, 后备调控区的面积占比31.98%, 不宜建设区面积占比36.79%, 研究区内的映秀镇、 漩口镇和都江堰所组成的三角区呈现大面积的高值聚集区, 承载力综合质量好, 空间聚集度高, 利于规划建设。评价结果为区域承载力准确评价和空间利用格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也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傅立叶相位技术在雷达回波移动矢量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傅立叶相位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雷达体扫资料的回波移动矢量、移动路径计算和临近预报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对两个相邻时刻的雷达体扫回波资料分别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两个雷达回波的相位差,再计算出回波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利用X波段多普勒多偏振雷达在吉林省获得的雷达资料对本算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给出雷达回波内更加精细的回波移动矢量结构,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不同类型回波的中小尺度系统移动特征,对雷达回波移动路径有较好的追踪和临近预报能力。对一次飑线过程的计算结果显示,飑线上的强回波区移速移向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