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9篇
  免费   1435篇
  国内免费   1405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576篇
地球物理   1504篇
地质学   4231篇
海洋学   608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216篇
自然地理   58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98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5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渤海、黄海、东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黄海、渤海、东海以及长江、黄河、辽河表层沉积物中的轻、重矿物进行了研究。分析资料表明,调查区内共有三种类型的矿物:陆源矿物、自生矿物和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型矿物。根据轻、重矿物组合的差异,可把调查区分成8个矿物区。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与长江。黄河物质主要沉积在黄海、渤海;长江物质沉积在东海陆架区,而冲绳海槽则发现有海底火山喷发物质与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92.
人工养虾池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崔玉珩 《海洋科学》1994,18(2):64-65
为养殖对虾而修筑的大大小小的养虾池都是一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池内生态条件适于对虾正常要求的情况下,对虾可以在其中生存、生长。如果生态条件逐步恶化,非但影响对虾的正常生活、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全部对虾死亡。粗放式的养殖,其影响也相对小些,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潜在的危险较大,对养殖池的环境状况要特别注意。l人工养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1·1人工养殖池是一个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在池内除放养的对虾(有时混养贝类等)外自然存在的生物通常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食物链大体上是二个层次(对虾靠投饵喂养例外)。养虾池…  相似文献   
93.
本文报道了南极拉丝曼丘陵“中山站”石榴石变粒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确定了其矿物组合及世代演化关系,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其特征变质矿物的化学组成,最后推断东南极拉丝曼丘陵地区曾发生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94.
The west-central Florida inner shelf represents a transition between the quartz-dominated barrier-island system and the carbonate-dominated mid-outer shelf. Surface sediments exhibit a complex distribution pattern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multiple sediment sources and the in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processes for large-scale sediment redistribution. The west Florida shelf is the submerged extension of the Florida carbonate platform, consisting of a limestone karst surface veneered with a thin unconsolidated sediment cover. A total of 498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the inner shelf and analyzed for texture and composition. Results show that sediment consists of a combination of fine quartz sand and coarse, biogenic carbonate sand and gravel, with variable but subordinate amounts of black, phosphorite-rich sand. The carbonate component consists primarily of molluskan fragments. The distribution is patchy and discontinuous with no discernible pattern, a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ediment types is generally abrupt. Quartz-rich sediment dominates the inner 15 km north of the entrance into Tampa Bay, but south of the Bay is common only along the inner 3 km. Elsewhere, carbonate-rich sediment is the predominate sediment type, except where there is little sediment cover, in which cases black, phosphorite-rich sand dominates. Sediment sources are likely within, or around the periphery of the basin. Fine quartz sand is likely reworked from coastal units deposited during Pleistocene sea-level high stands. Carbonate sand and gravel is produced by marine organisms within the depositional basin. The black, phosphorite-rich sand likely originates from the bioerosion and reworking of the underlying strata that irregularly crop out within the study area.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contains elements of both storm- and tide-dominated siliciclastic shelves, but it is dictated primarily by the sediment source, similar to some carbonate systems. Other systems with similar sediment attributes include cool-water carbonate, sediment-starved, and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ystems. This study suggests a possible genetic link among the three systems.  相似文献   
95.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300-2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400-3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INTRODUCTIONBystudyingchlorophyllandprimaryproductivityinocean ,eitherinthebig scaleorinthesmallscale ,theproductivitydistributionandvariationofmarineorganicmaterialinthetempo ralandspatialcanbeunderstood .Theseaareas ,situatinginthewesterntropicalPacific…  相似文献   
97.
黄、东海海域水团发育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黄、东海海域底质沉积物中的细粒级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和全粒级碳酸盐含量分析、对比上覆水团和悬浮体资料,探讨研究区水团发育消长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长江冲淡水影响的长江型物质沉积区;黄海水影响的黄河型物质沉积区和黑潮水以及东海次表层水影响的残留型物质沉积区。而水团发育消长可直接影响下伏底质的分布特征。黄河型物质沉积区与残留型物质沉积区的分界相应于黄海冷水向东南扩展与黑潮次中层混合水向陆架爬升互为消长的长期综合平衡位置,而黄海冷水向东南的扩展范围代表着黄河物质在陆架向东南扩展沉积的最大范围.  相似文献   
98.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
钙离子是海洋11种常量离子之一,与钠、钾等离子的保守性不同,钙离子在海洋中的分布表现出微小但系统的变化。钙离子的变化往往与海洋碳酸钙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有关,所以,钙离子可直接指示海洋碳酸钙通量(深层海洋碳通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碳酸钙沉淀或溶解又会改变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通过钙离子变化也能间接探讨海洋碳酸盐系统和海洋吸收CO2的能力。介绍了以碳酸钙溶解形成超额钙为主的海洋钙离子多种非保守行为及其控制过程,讨论这些过程对海水组成和海洋碳酸盐系统的影响,探讨未来海洋酸化条件下钙离子可能的变化及其潜在的效应,最后展望在南海开展钙离子精细行为的研究意义。   相似文献   
100.
干旱区植被生态需水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内涵,评价了植被生态需水的主要研究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系统阈值理论、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评析了各种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在未来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中应加强生态体系健康标准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值模拟模型构建,研究中还必须注重植被生态需水的时空特性,充分利用“3S”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试验设备,全方位、多角度获取不同研究区域的基础信息,为建立植被生态需水理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