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5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409篇
地质学   825篇
海洋学   131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55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吴泊人  夏琼  钱家忠 《地下水》2007,29(5):95-97,116
地下水质量正确评价是区域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依据地下水环境质量分类标准,运用Fuzzy模型对研究区内的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在对区域环境内的各单项污染指标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到各单项污染指标在总评价中的地位,将各单项污染指标的作用综合起来,建立了Fuzzy概率模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Fuzzy概率模型可行,原理简明,淮北地区地下水环境的综合质量属于Ⅲ级,从而在整体上可以看出淮北地区地下水的总的污染程度属于中等,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合理的评价地下水水质和制定污染保护的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2.
对首次开展的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性。共性表现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土壤垂向剖面上的继承性、叠加性和渗透性,差异性则反映不同沉积来源、不同沉积环境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73.
河北平原地下水14C年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年龄最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认识:(1)垂向上,地下水的14C年龄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或者沿地下水的流向而增大。但是,在同一孔组中,地下水埋深大于300m时出现了混乱现象。地下水14C年龄不但不增大,反而减小,其原因复杂;(2)水平方向上,第三含水组Q2地下水较老的年龄出现在河北平原中部,大致与子牙河方向一致,而第四含水组Q1地下水较老的年龄则呈北东东方向展布,即沧州—歧口一线分布,可能是地质结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74.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沉降中的氮素动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各形态氮月均浓度之间差别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降水强度及频次、风向、地理位置以及氮氧化物自然排放有关;湿沉降的TN组成以TIN为主(51.38%~98.96%),TIN又以NH4+-N和NO3--N特别是NH4+-N为主,降水天气系统的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降水中各形态氮的组成;降水量与各形态氮浓度均呈较弱的负相关(p>0.05),而NH4+-N与NO3--N、TON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它们可能具有同源性。NH4+-N与NO3--N的良好相关性与其在液相中的反应有关;生长季是全年氮沉降的重要时期,其TN沉降量为非生长季的1.84倍,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4.78%和35.22%。除NO2--N外,其它各形态氮的沉降量均以生长季为主体;全年TN沉降量为7.57 kg/hm2,TIN/TON之比为5.47,TIN为沉降主体,占84.56%。NH4+-N和NO3--N是TIN沉降的主体,其所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52.55%和30.03%;氮是该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生长季的氮沉降对于促进植物生长直接生态意义重大,而非生长季的氮沉降对于大量补充次年植物生长初期所需养分的间接生态意义明显,其生态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湿地系统氮沉降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其退化的重要原因,其生态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75.
福建沿海地区芦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华 《岩矿测试》2007,26(4):269-274
通过福建省沿海地区不同地质环境区芦柑果实、叶片、果园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对比,在芦柑品质评判、土壤和叶片营养诊断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芦柑品质和产量的地貌、地质、地球化学因素。认为农作物营养平衡是制约农产品品质、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是影响农作物营养平衡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值偏低和ca等元素缺乏对芦柑品质影响最大。提出了优质高产芦柑果园土壤营养元素全量的诊断标准。土壤pH值偏低和ca等元素缺乏问题对柑橘生产的影响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76.
对贵州中部小河水库的沉积物柱芯XS-1进行矿物磁性分析(χlf,ARM,IRM20mT,SIRM 和IRM-300mT)并计算了HIRM,χARM 和χARM/SIRM。主要根据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 将这一岩芯的主要部分划分为11个小段。 通过解译这些矿物磁性参数,结合完成的137 Cs、粒度、TOC和C/N比值分析结果,定性地推测了过去45年(1960~2005年)小河水库所在汇水流域内的土壤侵蚀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阶段平均磁性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得到各阶段土壤侵蚀的相对强度变化的定量信息,并结合人类活动和降水资料初步探讨了影响土壤侵蚀的相对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60~1968年、1973~1974 年和1998~2000 年是小河流域内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3个阶段。1960~1968年人类砍伐树木是造成该阶段土壤侵蚀强烈的主要原因,而1973~1974年和1998~2000年流域内土壤侵蚀强烈则是由于降水的偏多造成的。1968年以来,夏季降水是影响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7.
河海交互作用沉积与平原地貌发育*   总被引:3,自引:15,他引:3  
河流是搬运陆源泥沙的主要动力,对相邻的海岸海洋沉积动力有巨大影响。中国河流汇入海洋中的泥沙曾占全球入海泥沙的10 % ,现代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曾是海岸平原,河-海交互作用是形成海岸平原与浅海输积泥沙的主要因素。本文选择5个不同类型的河流展示其不同的泥沙运动与河口沉积的特性以及对相邻陆架之影响,包括: 1)强潮型动力的鸭绿江河口湾,形成从陆向海与从海向陆的双向水流交汇沉积,海岸形成潮流脊体系。 2)季风波浪为主导动力的滦河口,以泥沙的横向运动为主,形成沙坝环绕的双重海岸,沉积粒径自海向陆减小; 沿岸浪流携运泥沙向河口两侧分布,使沙坝具有沙咀状的复合特点。 3)弱潮型、多沙的黄河口,径流于两侧堆积指状沙咀,沙咀下风侧形成粉砂粘土淤泥湾,沿岸流携运泥沙向渤海湾延伸为淤泥舌。 4)径流与沿岸流组合作用的沉积模式,以长江口为代表,泥沙沿岸向南输运为主导,向海岸与向内陆架构成颗粒变细的带状沉积,外陆架出露残留砂。 5)充填河口湾的三角洲,以珠江为代表,河流分汊与会潮点泥沙堆积,悬移质扩散至湾外,被沿岸流携带沿海岸向SW运移,外陆架为残留砂沉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述河流均受到人为活动的改造影响,河流自然过程与河海交互作用效应均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滦河三角洲为例阐述河-海交互作用与平原的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978.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levelling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network to control land subsidence in the coastal area north of the Venice Lagoon. About 480 km of levelling lines with 527 benchmarks, 45 of which suited for Differential GPS measurements, were established in 2004. A complete survey of the net was carried out in 2004 soon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The 2004 record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cattered data obtained by the use of levelling surveys, D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The results show a trend in land settlement that increases from the lagoon margin to the north and jeopardize the Venice coastland. Groundwater withdrawals for domestic, agricultural, and health spas uses, peat oxidation of reclaimed marshlands for farming, natural consolidation of the Holocene deposits, and tectonics of the pre-Quaternary basement are the causes of land subsidence in the study area. Since most of the area lies below the mean sea level and on account of the expected sea level rise due to global change, a detailed monitoring of land displacements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b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plan necessary works for coastland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979.
Gravity data are the results of gravity force field interaction from all the underground sources. The objects of detection are always submerged in the background field, and thus one of the crucial problems for gravity data interpretation is how t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of observed information. The wavelet transform operator has recently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domain fields both as a filter and as a powerful source analysis tool.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mproving resolution of gravity data with wavelet analysis and spectral method, and revealed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density heterogeneities described by simple shaped sources. First,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ultiscale wavelet analysis and its lifting scheme and spectral method were introduc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forward simulation of anomalies given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six objects and measured data in Songliao plain, Northeast China, the shape, size and depth of the buried objects were estimated in the study. Also,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this method greatly improves the resolution of gravity anomalies. Translated from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7, 22(1): 112–120 [译自: 地球物理学进展]  相似文献   
980.
潮滩围垦对海岸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潮滩围垦是沿海国家拓展陆域, 缓解人地矛盾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潮滩围垦通过对潮滩高 程、水沙动力条件、沉积物特征等多种环境因子的改变, 促进生物演替, 并通过垦区土地的人为利 用, 对海岸环境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围垦工程对水沙环境的影响、围垦对海岸带物质循环 的影响、围垦对潮滩生物生态学的影响和盐沼恢复与生态重建等4 方面探讨了不同学科学者对 围垦环境影响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应加强多学科合作的综合研究, 探讨潮滩围 垦对海岸环境的影响机制, 以寻求兼顾围垦土地需求与海岸带生态保护的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