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15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军平  刘卫东  李维科  李剑  何世军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5-2022102005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剖面研究,在扬子西缘云南东川地区黑山组发现大套流纹质凝灰质板岩夹层,获得LA ICP MS锆石U Pb 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22±15 Ma,同时在中元古界黑山组泥质板岩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通过对MISS及围岩进行电子探针、XRF分析及能谱分析,研究发现MISS主要成分为P、 S、 Fe、Cr,明显是微生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化合物特征;而围岩主要为Al、 Si、 K、 Mg、 Ti,为正常黏土质矿物组成元素,两者存在较大差别。本次发现的MISS是目前扬子西缘已知发现的最古老的MISS;MISS在黑山组的出现表明了中元古代时期微生物群落的繁盛,反映了当时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潮上带,在凹陷的位置微生物参与形成了这样不规则的条带皱饰构造,为中元古代地层微生物区域对比、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恢复康滇裂谷盆地的生物—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郑小明  管诰  王宏伟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09-2022112009
本文以出露于红石山—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南侧的英云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因、构造环境及红石山洋俯冲消亡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红石山南英云闪长岩体富硅(SiO2=63. 95%~66. 22%)、高铝(Al2O3=15. 31%~16. 61%)、富钠(Na2O=3. 73%~4. 33%)、低钾(K2O=1. 00%~1. 85%),相对高锶(Sr=246. 0×10-6~417. 0×10-6)、低钇(Y=8. 83×10-6~11. 80×10-6),富集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REE相对亏损,无明显Eu异常。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俯冲洋壳脱水熔融的产物。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表明,红石山南英云闪长岩体的形成年龄为306. 9~309. 9 Ma,表明该岩体侵位于晚石炭世,反映了红石山—百合山缝合带晚石炭世大洋俯冲带岩浆作用事件,进一步约束了红石山洋俯冲时限。结合红石山—百合山缝合带石炭纪蛇绿岩、石炭纪—二叠纪岛弧型岩浆岩和早二叠世末期(275 Ma)的辉长岩和花岗岩侵位及早—中二叠世双堡塘组下部的角度不整合均反映了红石山洋盆的闭合过程(辛后田等,2020),表明红石山洋盆在晚石炭世并未关闭,而是处于大洋俯冲消减和陆壳增生过程中。  相似文献   
43.
内蒙古扎鲁特旗工农屯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位于大兴安岭南段,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9±1.1Ma,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iO2(58.14%~63.69%),Al2O3(16.31%~18.66%),Fe2O3(3.17%~5.39%),K2O+Na2O(6.58%~7.86%),MgO(0.82%~2.04%),Mg#(25~41)。研究区玛尼吐组安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36.41×10-6~163.64×10-6;轻稀土和重稀土元素之比为7.22~10.02,均值为8.42。(La/Yb)N为7.70~10.44,均值8.95;(La/Sm)N为3.18~3.77;因此可知轻稀土元素要比重稀土元素富集程度高,轻重稀土内部存在明显的分馏。δEu为0.84~0.9...  相似文献   
44.
张国宾  何云龙  杨言辰  孔金贵  冯玥  陈兴凯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08-2023030008
那丹哈达地体位于锡霍特—阿林造山带中部西缘,中生代以来发生了剧烈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育有热泉型、火山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以及矽卡岩型等铜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四平山、先锋北山、258高地和跃进山4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岩体进行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区燕山期铜金成矿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四平山金矿床、先锋北山金矿床、258高地金矿床和跃进山铜金矿床成矿岩体的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122. 5±1. 1 Ma、117. 0±0. 4 Ma、116. 9±0. 8 Ma和115. 7±1. 1 Ma,矿床成矿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晚期。4个矿床的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源区,形成于碰撞后构造背景。结合矿床地质背景、锆石U- Pb年代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四平山金矿床、先锋北山金矿床、258高地金矿床和跃进山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成因均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相关,属于同一成矿系列,铜金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李春稼  张洪瑞  罗迪柯  靳立杰  高继雷  王子圣  梁云汉  贾鹏飞  刘伟  张攀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20-2023060020
Inkisi组是刚果盆地西南缘最古老的沉积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红褐色细粒、细中粒长石砂岩、杂砂岩。通过对安哥拉东北部Inkisi组长石砂岩开展碎屑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沉积时代、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为研究刚果盆地演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年龄峰值区间2350~1900 Ma、1150~850 Ma、850~500 Ma,最年轻的锆石峰值年龄为531±9 Ma,据此,本文认为Inkisi组的沉积时代上限应厘定为早寒武世。Inkisi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物源具有长英质物源近源搬运特征,沉积时期的水体为陆相开阔的淡水环境。通过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主微量元素物源判别及构造判别图解,本文认为,West Congo构造带为安哥拉东北部地区Inkisi组主要物源区,Lufilian构造带、Angola 地盾等是其次要物质来源,物源区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46.
缪宇  吴亮  肖长源  李锁明  李致伟  宋文婷  田瑜峰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02-67020002
早三叠世时期频繁的火山事件是导致全球性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主要原因,前人对早三叠世重要界线时期的火山事件地层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典型界线时期以外的其他火山事件地层却鲜有报道。本文以上扬子西南普宜地区嘉陵江组两件沉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岩相学、锆石年代学及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沉凝灰岩样品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内部结构和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两组沉凝灰岩锆石谐和年龄分别为250. 6±0. 6 Ma和249. 1±0. 8 Ma,代表了母岩岩浆中新生锆石的结晶年龄。沉凝灰岩母岩主要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次为中性正长岩类和少量基性岩类。嘉陵江组沉凝灰岩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B)凝灰岩及Olenekian—Anisian界线(OAB)绿豆岩具有同源性,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碰撞造山环境,源区很可能位于中越边境地区长山构造岩浆带—十万大山火山带,且在陆壳碰撞过程中源区地壳处于持续的增厚阶段,下地壳增厚部位的部分熔融形成补给岩浆上涌并使早期结晶矿物发生了部分熔蚀。本文嘉陵江组沉凝灰岩样品250. 6±0. 6 Ma年龄对应着Smithian—Spathian界线时期的全球性降温及短期生物复苏事件;249. 1±0. 8 Ma年龄的样品对应Spathian亚阶中期极端高温气候和生物再次灭绝事件,再次证明了早三叠世时期频繁的火山活动是导致气候改变和生物周而复始新生和灭绝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可能是阳伞效应和温室效应等因素综合反馈的结果,但具体证据仍需要将来更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的约束。  相似文献   
47.
西秦岭李坝金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坝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的礼-岷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为泥盆系浅变质细碎屑岩,矿床产于中川岩体的外侧热接触变质带内,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本文在李坝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赋矿围岩、花岗斑岩岩脉、矿石硫化物进行了LA-MC-ICPMS原位微区硫同位素测试及化学溶样法分析,对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测定与示踪,测定了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并对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花岗斑岩脉中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8.19‰~10.06‰,赋矿围岩中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4.94‰~9.81‰,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为4.94‰~10.8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区花岗斑岩及赋矿围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源主要来自受改造或变质的地层岩石与岩浆热液硫的混合。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在Zartman铅构造模式图解中,样品投影点均落于造山带与上地壳演化线附近,矿石铅投影点与赋矿围岩及矿区岩脉的投影点重合,表明矿石中的铅可能来源于赋矿围岩和岩浆作用的混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变质流体、岩浆流体及地层建造水的混合热流体。矿区花岗斑岩脉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 Ma,与金矿化时间一致,暗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同时发生。李坝金矿床与矿区岩浆岩同为造山作用的产物,并且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床相似,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由碰撞向伸展转变环境下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的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8.
赞比亚伊索卡东部位于伊鲁米德带上,伊鲁米德带是一个北东走向的褶皱俯冲带,位于赞比亚中东部,南部以新元古代赞比西带为界,北东至赞比亚-坦桑尼亚-马拉维边境,并以北西向古元古代乌本迪带为界.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片麻岩、二云母石榴斜长片麻岩、含石榴黑云母钾长片麻岩和含石榴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的岩浆侵位年龄为1949±18 Ma~2025±15 Ma,形成于古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伊索卡东部片麻岩岩浆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系列;稀土配分模式明显呈右倾型,富含轻稀土,贫重稀土,铕和铈表现为极微弱的负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富集Rb、K、La、Pb、Nd、Sm等元素,亏损Ba、Nb、Ta、Ce、Sr、P、Ti等元素.根据伊鲁米德带的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判断伊索卡东部片麻岩形成于乌萨加兰期.  相似文献   
49.
长期以来,关于埃塞俄比亚西部布雷地区的岩浆活动及构造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埃塞俄比亚西部布雷地区的花岗岩,通过开展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等工作,结果显示:布雷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733.8±8.1 Ma,属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产物.布雷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72.26%~72.78%)和Al2O3(14.91%~15.82%)、低MgO和相对低的Na2O/K2O比值(1.13~1.38),高Sr(310×10-6~401×10-6)、Sr/Y(64.9~113.6)、La/Yb(25.7~51.6)和低的HREE、Y(2.71×10-6~4.78×10-6)和Yb(0.20×10-6~0.31×10-6)和(La/Yb)N(18.4~37.0;<50),具有类埃达克岩的特征,推测其可能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这主要是由于埃塞俄比亚西部布雷地区在750~710 Ma处于东非造山运动的主碰撞阶段,弧陆(陆陆)碰撞使得下地壳厚度不断增加,进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50.
缪宇  田瑜峰  吴亮  吕晓春  李仕忠  宋文婷 《地质学报》2021,95(12):3739-3757
晚二叠世以来受印支造山运动及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事件的影响,上扬子西南缘地区沉积物源及沉积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引发学术界热议.本文以上扬子西南待补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碎屑岩为例,从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对飞仙关组源岩属性、物源、沉积及构造环境进行约束.飞仙关组碎屑岩整体成熟度较低,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源区曾经历过持续的构造抬升剥蚀,并于早三叠世扬子西南缘浅海-滨海相的氧化环境中沉积.其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57±2.9 Ma,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主喷发时限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与峨眉山高钛玄武岩高度一致,指示飞仙关组主要物源区为近源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源岩主要为板内拉张环境形成的峨眉山高钛玄武岩,并在玄武质岩浆上涌过程中混染了少量扬子陆块古老结晶基底成分.此外,康滇古陆及扬子克拉通也提供了部分物源,主要为Rodinia超大陆汇聚及裂解背景下产生的岩浆岩.年代学证据显示,Rodinia超大陆汇聚及裂解事件在区内具有较好的沉积物源响应,为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汇聚及裂解事件的时限约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