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1篇
  免费   763篇
  国内免费   2543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524篇
地质学   6022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23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442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南极阿德雷岛湖泊沉积210Pb、137Cs定年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南极阿德雷岛两个湖泊 (Y2和G)沉积物的2 10 Pb和137Cs比度 .根据2 10 Pb和137Cs比度垂向变化特征 ,采用CRS模式对G湖进行了定年 ,年龄跨度大约为 134± 43年 ,并据此计算了G湖的沉积速率 .近大约 10 0年来G湖呈增长变化的沉积速率以及沉积物2 10 Pb ,137Cs蓄积量和沉降通量远大于大气直接沉降 ,可能是温度升高引起该地区大量冰雪 (盖 )融水携带补充的结果 .  相似文献   
992.
滇西三江地区发育古近纪花岗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岩浆活动信息。对贡山地块福贡花岗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 Hf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为钙碱性、过铝质特征的I S型花岗岩。锆石U Pb同位素分析表明,福贡马吉花岗岩侵位于55 Ma,并含有252~77 Ma的继承锆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岩浆锆石具有与青藏高原及东其南缘同时代长英质侵入体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相似的岩浆起源。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马吉花岗岩的原生岩浆是由53%的新生地壳组分和47%古老地壳基底物质混合而成的原岩经 5%~15%(F=005~015)的部分熔融而成。贡山地块福贡马吉花岗岩与冈底斯地块和腾冲地块早始新世岩浆岩(约55 Ma)具相似的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类似的成因机制,均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壳内减压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湖北牛山湖高体鳑鮍的年龄、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牛山湖高体鳑鲏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征. 鳞片上年轮清晰,主要呈现疏密特征.种群年龄结构简单,仅由一个世代组成;雄与雌的比例为1.59∶1(n= 332),显著不同于1∶1(Xc2 =16.94, p<0.005)而符合2∶1的类型(Xc2 =3.82, p> 0.05). 两性最大寿命不超过2a.雄、雌体全长与体重、全长与体长的回归方程差异显著. 在繁殖期间,雌雄鱼均出现第二性征.雄鱼最小成熟个体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6mm、0.216g,雌鱼则分别为32mm、0.393g. 性成熟年龄为1a,属分批产卵类型.成熟卵粒呈葫芦状,长度平均3.31mm. 每尾雌鱼平均繁殖力为61粒,繁殖力与全长及体重均呈显著相关(p<0.001).  相似文献   
994.
苏鲁造山带中出露了大面积的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这些花岗片麻岩中赋存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变质岩包体,已有资料表明它们均受到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强烈影响。在花岗片麻岩及包体中经常可见以白色为主的长英质淡色脉体,脉体通常较窄,宽度多在1厘米以内,少数可达几个厘米,它们一般随片麻理方向延展,亦可见切穿片麻理的淡色脉,通常认为这类淡色脉体是母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作者等对出露于山东诸城市石河头乡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淡色脉体的锆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宝贵的地质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淡色脉体中锆石SHRIMP法U Pb年龄为(147.6±2.5)Ma,同时锆石具有高铀、极低钍和重稀土富集等特征。文中在简略介绍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对淡色脉体中锆石的特征、锆石微区年龄和REE测定结果的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多时相多极化差值图的稻田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时相多极化差值图的稻田识别方法,该方法在简化稻田识别算法的同时,仍具有较好的稻田识别精度.以江西省高安地区的早稻识别为例,利用两景ENVISA ASAR交叉极化模式数据(VV/HH)计算了同时相多极化差值图和同极化多时相差值图.由于稻田含有水层和水稻的垂直株型等属性特征,稻田在两时相上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差异都很大,且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差别,因此利用同时相多极化差值图可以很好地分辨出稻田来;从时间变化看,HH极化雷达波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的变化比对其他地物的变化更敏感,使稻田分布信息在HH极化多时相差值图中反应突出.而VV极化对地物的时相变化不够敏感.因此,建立最优差值图组合,分别采用阈值分类方法和监督分类方法对差值图组合进行分类提取稻田.通过比较分类结果,认为基于统计分析的监督分类方法更好,其稻田识别的精度达到84.92%.文章最后对提出的稻田识别方法及分类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6.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recipitation (δ18Op, δ2Hp and d-excessp) and atmospheric vapour (δ18Ov, δ2Hv and d-excessv) with high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are crucial in revealing hydrologic cycle. Based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δ18Op18Ov, δ2Hp2Hv and d-excessp/d-excessv in the headwaters of the Shule River (HSR) on hourly and daily scales from June to September 2018,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δ18Op2Hp and δ18Ov2Hv combined with the equilibrium fractionation model, as well as δ18Op18Ov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e slopes of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 (LMWL) and the δ2Hv18Ov fitting equation were similar (7.96 and 7.94) with both intercepts exceeding 10, reflecting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recycling moisture. The values of δ18Ov2Hv were lower than δ18Op2Hp but with consistent variation patterns throughout the period. The equilibrium simulation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vapour almost approached isotopic equilibrium state, especially during monsoon intrusion period. Affected by monsoon intrusion, the slopes and intercepts of the LMWLs and the δ2Hv18Ov fitting equations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during non-monsoon period and d-excess and δ18O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Relative humidity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δ18Op and δ18Ov in the whole period, however,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δ18Op18Ov and temperature were observed during non-monsoon and monsoon intrusion period,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vapour isotopic compositions exhibited consisten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verse moisture sources, while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δ18Op18Ov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is research provided evidence for using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atmospheric vapour to indicate moisture sources, and can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ter cycle and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and gas phases of the inland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997.
西藏改则地区美苏组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中部南羌塘改则盆地美苏组由砖红色砂砾岩和火山岩夹层组成,一些学者在美苏组建组剖面等地获得古新世-始新世的K-Ar年龄(34.0~69.1Ma),目前对其形成时代还缺少可靠的年代学约束。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对改则盆地美苏组沉积地层中的流纹岩、石英粗安岩和花岗斑岩中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改则盆地美苏组红层中的三个火山岩样品及一个侵入岩样品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38.3±0.5 Ma、39.0±0.3 Ma、37.4±0.4 Ma、38.8±0.6 Ma,从而限定了该地区美苏组沉积时代为始新世晚期。改则地区美苏组岩浆岩形成时代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调节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高原内部刚性块体向东"逃逸"而重新活动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8.
侯增谦  王涛 《地学前缘》2018,25(6):20-41
地球深部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驱动机”、“供应源”和“传输带”。深入揭示深部物质组成与分布、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三维架构与动力过程,对理解成矿作用至关重要。岩浆岩“探针”及区域同位素(如全岩Nd、锆石Hf)填图是探索深部物质组成与演化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探测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三维架构,揭示新生地壳/古老地壳/再造地壳的空间分布与时空演变,从而为提升区域成矿规律认识提供深部物质制约证据,有助于成矿潜力的定量半定量评价及其区域成矿预测。文章重点总结和探讨了岩浆岩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区域填图在解决地壳三维架构与成矿规律方面的应用成果,深入探讨了巨量岩浆岩发育的深部驱动机制及其成矿制约,对比总结了不同类型造山带(如中亚增生造山带、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秦岭复合造山带等)和不同克拉通的地壳深部组成结构与成矿制约特色。研究显示:不论是什么造山带和克拉通,深部年轻地壳分布区制约了铜金、铜镍等矿床的形成分布;古老地壳控制了大型钼矿、铅锌矿、稀有金属等矿产;两者过渡地带常常发育铁矿等。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而且对成矿预测与成矿潜力评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可能成为成矿规律研究特别是深部物质探测及成矿背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99.
小于赞金矿床是产于新疆西天山也列莫顿盆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赋存于晚古生代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伊利石化、青磐岩化蚀变。流体成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石英黄铁矿、石英玉髓黄铁矿和石英方解石黄铁矿阶段。小于赞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单一,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可分为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PL类)、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L类)和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V类)。石英黄铁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30~190 ℃,盐度w(NaCleqv.)为0.2%~8.0%;石英玉髓黄铁矿阶段均一温度介于115~161 ℃,盐度w(NaCleqv.)为0.7%~3.4%;石英方解石黄铁矿阶段均一温度介于110~138 ℃,盐度w(NaCleqv.)为0.2%~3.4%。鉴于赋矿角砾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53.8±1.8) Ma,且被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不整合覆盖,故可将小于赞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限定在(353.8±1.8) Ma至早石炭世维宪期。锆石εHf(t)变化范围为+4.1~+8.4,平均值+6.1,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为822~1 095 Ma,指示该区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考量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矿时代,认为小于赞矿床为早石炭世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000.
内蒙古索伦山地区是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中关于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拼贴时空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出露于内蒙古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的中酸性侵入岩,其深入研究对探讨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内蒙古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哈尔博格托尔TTG岩的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266.7±3.7) Ma,表明该侵入岩形成于中二叠世。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分析表明,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的岩石系列主要为含钠较高的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其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s)相对于重稀土元素(HREEs)弱富集的特征,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呈现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的特征,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类似。结合索伦山TTG岩体地质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笔者认为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即中二叠世期间古亚洲洋壳向华北板块还存在俯冲作用,因而古亚洲洋至少应在中二叠世以后才闭合。内蒙古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是洋壳俯冲的岩石学记录,为索伦山缝合带及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