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484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新疆伊吾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彪  张小林  樊文军 《新疆地质》2012,30(2):152-156
前人将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置于伊吾县以南哈尔里克山塔水河一线。1993年巴瑞士等在伊吾西北大黑山发现超镁铁岩-镁铁岩洋壳残片,认为卡拉麦里蛇绿岩从伊吾西北大黑山一带向东延伸。2009年笔者参与伊吾县阿尔通盖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于伊吾县以北阿勒吞昆多一带发现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该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石炭世((351±6)Ma),大地构造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及准噶尔微板块、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沟弧体系。在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提出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为卡拉麦里蛇绿岩(属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向东延伸部分,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沟弧体系)西起唐巴勒,向东经达拉布特-卡拉麦里-塔克扎勒-大黑山至伊吾县阿勒吞昆多一带,可能延伸至蒙古境内。  相似文献   
122.
大区域地下水模拟的预优并行GMRES(m)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区域研究区由于涉及范围大、水文地质参数复杂多变,一直是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热点和难点。针对大区域地下水模拟的特点,在MPI环境中对Krylov子空间GMRES(m)算法的并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区域分解法的并行实现策略,并对不同的预条件子的加速效果进行比较。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并行GMRES(m)算法在求解大区域三维地下水模型时可以显著的加快求解速度,且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另外,Jacobi预条件子与GMRES算法的组合具有更优的加速比和执行效率,是一种求解大型化、复杂化地下水水流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23.
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山中部混合岩-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属性认识方面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中大别杂岩及其边界剪切带或断裂带的构造解析,并结合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总结,我们将中大别杂岩厘定为早白垩世的变质核杂岩,其中商麻断裂与晓天-磨子潭断裂和水吼-五河剪切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拆离断层带,并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限定在145~120 Ma.中大别杂岩...  相似文献   
124.
陈仁旭  郑永飞  龚冰 《岩石学报》2011,27(2):451-468
对超高压变质岩中含水矿物和名义上无水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大陆碰撞带地壳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体制的认识。就流体体制和化学地球动力学来说,有关研究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进行的最为详细,因此已经成为研究大陆俯冲带变质的典型地区。本文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对象,从矿物水含量的角度,结合稳定同位素论述了大陆俯冲带流体活动。超高压变质岩中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有大量的水,以结构羟基和分子水形式存在。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结构羟基和分子水出溶与含水矿物分解共同构成了折返过程中退变质流体的主要来源。名义上无水矿物所释放的水以富集轻的氢氧同位素为特征,而含水矿物分解则提供了富集D的流体来源。折返过程中,名义上无水矿物降压脱水存在亏损D的分子水的优先丢失和不同形式水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岩性的水含量差异导致了它们在折返过程中不同的流体活动行为。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在不同矿物、不同岩性以及板片不同部位之间存在水的再分配;板片的一部分作为富水流体的源,而另一部分可能作为汇。  相似文献   
125.
近期的变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北大别整体经历了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和多阶段折返历史,因而表现为广泛发育的多期减压结构和极少保留早期的超高压变质记录。北大别榴辉岩以高温变质作用以及折返期间因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多期后成合晶为显著特征。石榴子石中伴有放射状胀裂纹的单晶和多晶石英包体指示早期柯石英的转变结果,这已被锆石中发现的柯石英残晶所证实。结合北大别北部榴辉岩和片麻岩中发现的金刚石等超高压证据以及三叠纪变质记录,由此证明北大别整体经历过深俯冲和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北大别榴辉岩的多阶段高温条件主要来自石榴子石-绿辉石矿物对温度计、单斜辉石中紫苏辉石+石英针状矿物出熔体以及金红石中较高的Zr含量和变质锆石中较高的Ti含量等得出的温度证据。此外,多期后成合晶以及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等矿物中成分分带的存在,证明该区榴辉岩经历了一个多阶段、快速折返过程;而不同变质阶段的温度、压力和形成时代,却反映该区榴辉岩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变质演化与缓慢冷却过程。长时间的高温变质作用与缓慢冷却过程也许正是北大别长期难以发现柯石英和有关超高压记录的重要原因。因此,这些成果为大别山三个不同超高压岩片的差异折返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6.
内蒙古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地质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根山-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的属性和形成时代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分歧.早期认为是二叠纪侵入的超镁铁质岩体.该超镁铁质岩体侵入了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并被哲斯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二叠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中国北方板块构造研究,在硅质岩中采集到的一系列化石资料表明,贺根山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为探索静止锋位于遵义上空不同位置时,各城镇精细化预报考核站点当日高温的规律,通过普查2009至2020年12月到次年2月间14时、17时地面天气图,并结合探空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筛选出云贵准静止锋(以下简称为静止锋)位于遵义境内时的所有个例,分型统计不同类型个例对应的白天最高温、EC2m温度预报数据,EC细网格850hPa温度,计算不同温度预报方法下的准确率,并分析是否可继续订正。结果表明:(1)离锋面越远,温度的预报准确率越高,基于客观预报方法的可订正性越强,实际业务中可以参考本文分析得到的各站点数据。(2)当静止锋呈Ⅰ1型时,遵义市西部站点用EC预报当日20时的850hPa温度进行预报(以下简称850hPa温度预报方法)准确率较高,北部、东部站点可用EC2m最高温度进行订正(以下简称2m温度订正方法)。(3)当静止锋呈Ⅰ2型时,可以同时参考850hPa温度预报方法和2m温度订正方法,订正后准确率高。(4)当静止锋为Ⅱ2型时,对于离锋面较远的东部、南部可着重使用2m温度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128.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9.
萨尔托海蛇绿混杂岩是西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颇具争议。通过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中辉长辉绿岩的 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388.8±1.1 Ma,确定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中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纯橄岩(蛇纹岩)属于低Si、低碱、高Mg的变质橄榄岩,REE呈∑REE 偏低的平坦型分布模式,Cr、Ni和Co含量较高,变玄武岩属于高Ti、富Mg、富Fe、偏碱的拉斑系列,REE分布模式呈现 ∑REE 偏低、Eu异常不明显的平坦型曲线,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为K、Cs、Th、Nb和P相对亏损的平坦型曲线,Zr/Nb比值低,总体表现出与E-MORB相似的特征。综合判断认为,萨尔托海蛇绿混杂岩形成于大陆裂谷向洋盆转化的构造环境,类似于"红海式"洋盆,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新疆地区众多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构造环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etrology and U–Pb dating of coesite-bearing garnet–phengite schist from the Kebuerte Valley, Chinese western Tianshan. It mainly consists of porphyroblastic garnet, phengite, quartz and chlorite with minor amounts of paragonite, albite, zoisite and chloritoid. The well preserved coesite inclusions (∼100 μm) in garnet are encircled by a narrow rim of quartz. They were identif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and confirm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Using the computer program THERMOCALC, the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of 29 kbar and 565 °C were obtained via garnet isopleth geothermobarometry. The predicted UHP peak mineral assemblage comprises garnet + jadeite + lawsonite + carpholite + coesite + phengite. The metapelite records prograde quartz–eclogite-facies metamorphism, UHP coesite–eclogite-facies peak metamorphism, and a late greenschist-facies overprint. Phase equilibrium modeling predicts that garnet mainly grew in the mineral assemblages garnet + jadeite + lawsonite + chloritoid + glaucophane + quartz + phengite and garnet + jadeite + lawsonite + carpholite + glaucophane + quartz + phengite.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f the coesite-bearing metapelite yielded the peak metamorphic age 320.4 ± 3.7 Ma. For the first time, age data of coesite-bearing UHP metapelite from the Chinese western Tianshan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y are in accord with published ages obtained from eclogite from other localities in the Chinese western Tianshan and the Kyrgyz South Tianshan and therefore prove a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UHP metamorph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