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沉积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典型剖面记录,对各层沉积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在对沉积物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初步揭示了各层沉积物的环境意义,并以此对乌兰布沙漠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变迁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演化主要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人为因素应是叠加其上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32.
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发现二叠纪未-三叠纪初蒙古寺-盘羊山-乌兰哈雅推覆构造,将晚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绿片岩系推覆到震旦系什那干组灰岩和古生代碎屑岩系之上.推覆面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大于50 kn,推覆方向180~230o,推覆距离大于4.5 km.推覆界面被中三叠世(U-Pb同位素年龄231 Ma)二长花岗岩侵入,又被中侏罗统大青山组不整合覆盖.本推覆构造的发现改变了前人认为本区不存在古生代末大型推覆构造的看法,对了解华北地台(板块)构造发展历史与地壳演化有重要意义.说明华北地台(板块)晚古生代末存在大型陆内造山事件,其动力来源推测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  相似文献   
33.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on topography, sedimentary and chronology show new eviden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Ulan Buh desert during early Holocene. Evidence on clay-sand strata and plant roots under interdune lowlands, lake shorelines covered by plenty of Corbicula largillierti and large amounts of dry salt lak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desert prove that many megalakes exis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Ulan Buh desert. Several OS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eolian sands overlying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profiles around Jilantai Salt Lake and interdune lowlands in the southern Ulan Buh desert suggest that the desert began around 7 ka B.P.. The formation of Ulan Buh desert may have resulted from the shrinking of Jilantai megalakes and sands blown from exposed loose sediment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7, 27(6): 927–931 [译自: 中国沙漠]  相似文献   
34.
乌兰布和沙漠人工绿洲沙害综合控制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智  李红丽 《中国沙漠》2011,31(2):339-345
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分为绿洲生态经济核心区、绿洲-荒漠生态缓冲区和自然荒漠生态恢复区3个功能区,基于各功能区的地貌、植被、土壤及沙害特征与沙源,立足因地制宜规划、因害设防整治的设计思想,提出“流沙固阻带、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带、绿洲防护林网”四带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防御流沙入侵,采用工程、农艺等应急措施体系控制绿洲内土壤风蚀和零星流沙的危害,为人工绿洲沙害的综合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为揭示荒漠生态系统典型群落样地对近地层风沙活动规律,阐明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的防风阻沙效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4种典型植物群落,以裸沙丘作为对照样地(CK)开展群落风沙活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内风速廓线符合对数分布规律;相对于裸沙丘地,4个样地的地表粗糙度显著增加,防风效果随距地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植物高度范围内,植物防风效果较好,植物高度范围外的防风效果减小,但仍有一定防风作用。植被的防风阻沙效果差异性来源于植被构型的差异。群落样地的输沙率符合指数Q=a+e^(bH)(a>0,b<0),且显著小于对照样地,植被可以有效减少近地表层输沙。4种群落距地面0—100 cm高度范围阻沙效果梭梭>霸王>四合木>油蒿。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与植被高度、盖度和侧盖度线性关系显著。群落高度、盖度和侧盖度作为植物构型量化的一种形式,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油蒿、霸王、梭梭及四合木群落在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果。  相似文献   
36.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沙漠,由于黄河及屠申泽等水分条件的影响,当时尚存在着几处绿洲,西汉临戎等3座县城就建立在这些绿洲上。其后,由于黄河干流改道,屠申泽干涸,导致了绿洲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37.
乌兰布和沙漠可能蒸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定该区2000~2005年气象因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沙地可能蒸散的月变化特点,比较分析了应用Penman方程、Thornthwaite公式和Holdridge 3种方法计算的可能蒸散。结果指出Penman方程计算的可能蒸散和水面蒸发量具有显著的直线性相关,可应用Penman方程计算所得的可能蒸散评价该区的水分蒸发特点。研究指出可能蒸散月变化与月平均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全年最大的月份是7~8月,全年累计可能蒸散量为3 041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