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428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threshold condition and mass flux of a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are the essential quantities for wind erosion prediction, dust storm modeling and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sand control engineering design. As a consequence, they have long been the key issues of windblown sand physics. Early researches on a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focus mainly on steady transport process. While recently, synchronous, high frequency measurements show that wind field in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s always unsteady, showing up as intense fluctuation of wind speed, which thus results in the intense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eolian sand transport.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unsteady sand/dust transpor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boundary layer turbulence and affects significantl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reshold condi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aeolian transport rate. The researches of experiment, theory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unsteady sand/dust transport in recent two decades are reviewed. Finally, open ques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82.
83.
Wind-blown sand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erosion,and deposition in rivers crossing desert areas.However,the differences and complex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conditions are seldom considered in research on the river inflow of wind-blown sand over a long time period.The Yellow River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The Ningxia-Inner Mongol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  相似文献   
84.
Our mainly R band photometry of V1493 Aql (1999) during its outburst, indicates periodic variations with a period of 0.156 days, seen only 5 days after the maximum in V. This period can be orbital. The light curve indicates in addition, the presence of a faint eclipse like feature. We try to explain its extremely low amlitude, as being due to the eclipse of an expanded white dwarf component of the binary below an optically thick wind. We discuss what conditions would be required for such an interpretation to work.  相似文献   
85.
基于World Wind Java(WWJava)3D GIS平台,集成渤海海洋石油及平台管线信息、平台生产及排污信息、海洋环境信息,设计并实现了北海区海洋石油平台管理系统。系统采用B/S结构,通过"数字海洋"北海分局节点提供集成身份验证和数据服务环境,利用WWJava Applet提供3维地图支持,地图与数据页面使用JavaScript脚本进行交互,形成管理、查询、统计与业务支持为一体的综合地理信息业务支持系统。实际应用证明,本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北海区海洋石油平台监管与问题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86.
一次罕见飑前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4,他引:15  
戴建华  陶岚  丁杨  王元  陈雷 《气象学报》2012,70(4):609-627
2009年6月5日,受一个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的影响,上海部分地区出现了直径25—30mm的冰雹,随后,飑线尾随该超级单体扫过上海,造成大风、雷电和强降水天气。基于常规天气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发现,该超级单体发生在东北冷涡西南侧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背景下,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发展在飑线前的暖区中,经过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共同形成的低空辐合线时明显加强发展;该风暴呈现出"指"状、"楔"状、弱回波区(WER)等超级单体雷达反射率特征,"指"状回波处出现了中气旋的径向速度特征,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特征回波,通过三体散射长钉多普勒速度发现了大冰雹的下降区和增长区。分析还表明:东北冷涡西南侧横槽南摆导致中空降温,0℃层和-20℃层高度明显下降,为冰雹的空中增长提供较好的温度环境条件,较低的0℃层也保证冰雹在空中下落中融化较少。双风廓线仪对比观测表明,超级单体发展的低空风场环境中具有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中尺度对流系统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的正反馈机制。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与飑线主体关系密切,起到类似"箭"与"弓"的引导作用,飑线主体的一部分进入超级单体所遗留下的"冷"区后明显减弱,东侧入海后也逐渐减弱,其余部分仍在发展加强;最终,强风暴逐渐减弱,超级单体特征也开始消失,飑线与之合并形成新的"人"字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新的"弓"形回波带与原回波带相比移动方向发生右偏,因此,飑前超级单体在飑线主体移动和演变的临近预报中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7.
利用丹东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和风廓线资料,对2010年8月19日和20日丹东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丹东短时强降水天气形势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在丹东处于副热带高压内部或边缘时,南下的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后部暖湿空气势力相当时,形成丹东地区较典型的暴雨模式。风廓线产品在强降水前期,会产生一个水汽累积的过程,两次过程中出现短时强降雨时段均表现为高空急流出现和高空动量下传。这种高空动量的下传使低空急流得到加强,低层进一步辐合,使雨强明显增大。两次过程中降水回波区均形成一条40 dBz以上的回波带,回波移动方向与回波带轴向一致,导致沿途站降水时间偏长,降水总量偏多。逆风区出现时间与强降雨时段有较好的配合,其位置与强回波区的对应关系揭示出逆风区厚度越大、对应的反射率因子强度越强,产生的降水强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88.
利用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应用干模式的4DVAR系统反演发生在河北省昌黎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二维风场,得到较为真实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状况。强降水发生在"人"字形切变线的暖式切变线的前侧,当暖式切变线附近出现中-γ尺度闭合气旋性环流时,降水进一步增强。由于采用干模式的变分方法,每4 min就可完成一次风场的反演,其业务化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89.
风电场风速降尺度预报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9 km和3 km分辨率的模式输出产品,分别应用小尺度模式CALMET模式和双线性插值(BLI)方法将预报风速进行降尺度处理,并对比预报风速和风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WRF模式9 km分辨率的模式输出经过CALMET模式降尺度以后得到的风速预报效果比3 km分辨率的模式输出略好。同时,由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本身较高,使用BLI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风速预报。将风速分为0 m·s-1≤风速<5 m·s-1,5 m·s-1≤风速<10 m·s-1和风速≥10 m·s-1共3个等级,检验3个风速等级的预报偏差百分比得出,CALMET模式和BLI方法对10 m·s-1以上的大风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差;如何对大风预报进行订正对风速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利用1960~2015年京津冀地区88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日平均风速等),使用MASH(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方法剔除台站迁址、仪器变更等因素所致偏差后,生成均一化的观测资料集。基于新资料集计算了各站气温、降水和凤速序列的线性趋势和Morlet小波等统计特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结果表明:MASH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并校订观测序列中迁站、仪器变更等因素所导致的非均一性;1960~2015年期间京津冀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为0.261℃/10 a;降水减少,平均减少11.27 mm/10 a;风速显著减小,平均减小0.193 m s-1(10 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