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杨槿  徐辰  朱竑 《地理科学》2020,40(3):374-382
以广东揭阳的玉器生产专业村阳美村为例,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解读本土产业发展中地方性的嵌入与重构。研究发现:本土产业在地方性多方要素的驱动与支撑下产生,在多重尺度政治经济过程作用与地方主体的响应下发展。地方性是本土产业产生并建立对外功能联系的初始条件,也是主体响应结构变动所做战略选择和地方营销的依托。在地方性嵌入产业发展的同时,生产、生活和宗教等地方活动被强化了与玉器生产相关的功能和意义,民居、街巷、宗祠等空间形制因传统功能被挤压而出现重塑。地方活动与景观的变化并未弱化地方意义,村民的地方依赖和依恋因本土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与荣誉感而增强。  相似文献   
8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旅游地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天华  于涛 《地理科学》2020,40(9):1522-1531
在商品经济影响下,乡村社会关系正发生多途径、多层次重构,由于社会关系与空间形态辩证统一,社会关系的异化将引起空间形态的变化。以南京市世凹美丽乡村示范村为案例,从传统社会结构观念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出发,建立研究假设,通过2014年、2016年和2018持续跟踪调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乡村经济社会空间交互过程。结果表明:① 所选乡村社会网络发展符合社会资本与市场制度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具有替代效应、挤出效应与互补效应3个明显阶段,符合研究假设;② 网络模式由轮轴模式演化到“结构洞”模式再到合作与分派模式,且分别对应扩散型、分支型与簇群型网络结构,伴随行动者的淘汰与迁出与市场经济规则的增强;③ 空间重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格局重构与乡村空间衰退现象,形成优势经营者区域、原住民的边缘集聚区、外来经营者区域与空间衰退区域。  相似文献   
83.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区位倾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如集中的市场、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与支持行业等,但并非是其形成演化的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画虎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由血缘、亲缘与地缘关系构成的非贸易性联系、文化传统、偶然历史事件,在我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初期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政府的适时介入则是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后继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4.
席建超  赵美风  葛全胜 《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
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 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5 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 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 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③ 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④ 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5.
叶俊 《热带地理》2012,32(3):300-306
以田野调查为主,结合观察、座谈、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考察曼景法旅游社区在旅游规划决策、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利益分配、社区环境维护等4个方面的参与现状及问题,从5个方面构建其社区参与旅游规划的实现路径:1)识别利益主体和旅游需求:曼景法社区的利益主体由西双版纳州政府、该村村民、游客和周边社区组成,各自的利益诉求决定其参与内容和行为;2)明确旅游规划的战略目标定位:面向自驾车游客、散客及小型团队,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的“傣家乐”;3)确定社区参与旅游规划的具体途径为:参与旅游项目与产品规划、旅游营销、社区  相似文献   
86.
薛德升  黄耿志 《地理研究》2008,27(6):1390-1399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认为,无管制或缺少管制是非正规经济或非正规部门的核心特征。我国城市中的城中村是非正规部门最为集中的区域。选取广州市海珠区的下渡村这一典型案例,对非正规部门的"管制"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中村有宽松的管制环境、廉价的住房市场和良好的区位等条件,吸引了大量的非正规部门。但这些城中村的非正规部门并非完全处于管制之外,而是生存于一种管制之外的特殊"管制"之中。这种"管制"表现为一个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地方自治组织、地痞组织、本地村民和周围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构,深刻而切实地影响着非正规部门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7.
甘肃省武山县竹子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竹子沟金矿位于中秦岭礼县-柞水褶皱带西段,岷(县)礼(县)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主要分布于F1断裂带西南侧的次级北西向断裂中.赋矿层位为中泥盆统何家店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绢云母化.区内地化异常元素组合为Au、As、Ag、Sb、Pb.通过综合研究初步总结了适合本区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认为该区找金潜力较大,并指出了温家沟等数处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8.
根据武山水化学综合地震台的具体情况,在微机汉字DOS环境下利用FoxBASE+2.10关系型数据库成功开发了武山台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全部采用Foxbase+数据库编写,主要用于地震台站的数据管理及各种报表的自动生成。程序采用自项向下,逐步求精方法设计,全部功能模块均采用下拉式窗口。程序设计中,最大限度地采用了容错处理。一年多的实际运行表明,系统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容错功能完善,完全满足台站日常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89.
武山蛇绿岩位于北秦岭西段、商丹断裂西延之北 ,岩石组成主要为超基性岩、变质的基性侵入岩、枕状玄武岩及大理岩。变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钙碱性玄武岩 ,形成于大陆裂谷至初始洋盆环境 ,其Sm -Nd等时线年龄为 15 70Ma ,反映原始岩浆形成于中元古代 ,属大陆地壳演化早期的蛇绿岩  相似文献   
90.
赵福伟 《矿产与地质》2003,17(3):251-253
阐述了武山县曾发生过的严重的地质灾害,以及现今仍存在的与地质条件和人为活动有关的县城规划安全的环境地质问题。指出这些安全隐患问题的不断累积将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提出除了对环境地质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外,还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尊重自然地质作用的基本规律,籍以指导防止地质灾害的工作,并探讨了开展此项工作的两个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