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45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Studying the mass balance on the Xiao Dongkemadi Glacier and Hailuogou Glacier shows that the mass balance variation of continent type glacier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eau is in the same phase with that of the marine type glacier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plateau. However, the mass balance in the continent type glacier is always positive, and the marine type glacier is in large negative mass balance. The continent type glacier is slow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marine glacier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42.
The Fengzhou loess section is very typical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The section, which is about 82 m thick and underlain by Neogene red clays, consists of 33 layers of loess and 33 layers of palaeosol. It covers the Brunhes normal polarity zone and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and the B/ M boundary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loess layer 8 (L8). The loess of the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records the Jaramillo, Olduvai and Reunion normal polarity subchron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and Gauss normal polarity zone (M / Ga) appears on the lithological boundary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clays. Loess accumulation in the Fengzhou section started before 2.48 Ma B.P.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al structure,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of the Fengzhou loess section, the palaeo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2.48 M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re subdivided into 66 cold-dry and warm-humid stages, equivalent to 33 climatic cycles. The  相似文献   
143.
秦岭地区铅锌矿成矿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横亘中国中部,地跨七省,铅锌矿产资源成矿规律明显。迄今已探明33个矿床,可划分八个成因类型,包括矽卡岩型,热液型,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沉积型,火山沉积型,火山岩型及沉积再造型。  相似文献   
144.
本文在详细分析沉积韵律、沉积构造、成分及粒度的基础上,论证了四川省若尔盖县阿西乡牙相一带上三叠统卡车组一套浊积岩沉积。通过对牙相浊积岩序列的23个采自各浊积旋回各层段的系列样品的金分析,发现这一浊积岩序列具有:以泥质粉砂岩、泥质岩为主的鲍玛序列的D—E段与其上旋回的以含砾砂岩、粗砂岩为特征的A段含金量呈线性关系,表明这两段之间元Au元素发生了循环,进一步揭示了浊积岩具有金的可迁移性这一矿源层的重要特征。另外,砂质单元金含量比细粒的粉砂岩和泥岩要高,从浊积岩序列的底部旋回至上部回金的含量降低并由不稳定到稳定  相似文献   
145.
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的构造边界是北秦岭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经历了多期、不同层次复杂的构造变形,经研究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韧性逆冲推覆变形期和晚期脆韧性逆冲推覆与走滑剪切变形期两个变形阶段。早期变形与二郎坪弧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晚期变形反映了陆内造山阶段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46.
INTRODUCTIONRecentgeologicalstudiesshowthattheErlangpingophi-olitefragmentwasformedinback-arcbasin(Sunetal.,1996;Wangetal.,19...  相似文献   
147.
根据变质矿物组合和变质带的特征,结合变形构造研究,认为丹凤地区的刘岭群曾遭受过中压相系的变质作用,随后又被褶皱及剪切推覆作用改造,使变质带倒转、变薄。文章认为,本区刘岭群在时代上不能与西部邻区的中泥盆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48.
北秦岭构造带广泛发育与古生代洋壳俯冲和碰撞造山有关的岩浆活动以及与造山过程有关的变质作用,但古生代热液脉型矿床在北秦岭构造带少见报道。银洞沟银金多金属矿为北秦岭构造带东部的一处中型热液脉型矿床,本文通过对该矿床赋矿围岩和含矿石英脉中锆石开展LA- MC- ICP- MS U- Pb测年和锆石成因研究,确定了矿床的形成时代,并探讨了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赋矿围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431. 4±2. 1 Ma,含矿石英脉中锆石结晶年龄为419. 4±5. 9 Ma,石英脉中锆石的岩相学、锆石中矿物和流体包裹体及锆石微量元素研究表明419. 4 Ma代表矿床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银洞沟银金多金属矿为形成于晚志留世的造山型矿床,成矿作用与碰撞期后~420 Ma的变质作用密切相关,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层的变质脱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秦岭岩群和二郎坪群。  相似文献   
149.
南秦岭钡成矿带重晶石与毒重石成矿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我国扬子地块北缘南秦岭一带的早古生代硅质岩建造中,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和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重晶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低于毒重石流体包裹体峰值。这些矿床中重晶石的3δ4S值比同期海水3δ4S值高(除去文峪矿区重晶石一个3δ4S值与同期海水3δ4S值接近),表明当时细菌对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引起了重S的富集。各钡矿床中的毒重石有各自的1δ3C和1δ8O值范围,毒重石中的C来自有机质事件反应。根据热力学计算表明,小于162.42℃的温度有利于形成重晶石矿石;在温度高于162.42℃时,海水中积累充足的CO32-(来自有机事件)有利于形成毒重石矿石。在重晶石矿床形成的晚期,如出现贫Ba2+热液,且海水中积累足够的CO32-和温度高于162.42℃,CO32-可以交代重晶石中的SO42-,形成交代成因的毒重石。  相似文献   
150.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佛坪隆起基底及其周围地区构造面理和线理的系统测量和统计,恢复其古应力场,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佛坪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佛坪隆起主体及其北部龙草坪隆起区外围地层中的构造片理呈外倾的封闭环状展布,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证明佛坪基底抬升主要生成于穹状隆起,这种穹状隆升与该区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综合区域构造解析与古应力场分析表明,佛坪穹隆是在早期近垂向的穹状隆升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南北向挤压构造才奠定了其基本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