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Panxian Dadong Cave located in the western Guizhou is a very important Paleolithic site in China. At this site bone and stone artifacts, human teeth and mammalian fossils (known as Ailuropoda-Stegodon fauna) were found, and the site was previously dated to 120–300 ka using ESR/uranium-series methods. In this study, w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fine quartz grains from flowstone and silty carbonate-rich sediments in the excavated area. The quartz extracts displayed excellent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and satisfied the SAR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 dose method) acceptance criteria. The sensitivity-corrected OSL signals are not saturated at a dose up to about 1400 Gy. The cultural unit was OSL dated to 190–300 ka, corresponding to MISs 7–8. The flowstone deposits overlying the cultural unit were determined to be 13–190 ka and the silty carbonate-rich sediments underlying the cultural unit to be 300–360 ka. The optical ages are in general agreement with the coupled ESR/U-series and U-series ages.  相似文献   
132.
2003年4月至2004年5月,笔者对贵州七星洞(QXD)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监测,逐月采集了土壤水和洞穴滴水等样品,分别测定了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结果显示,9个滴水点同期的溶解无机碳同位素值(δ13CDIC)之间存在着大的差异,最大达6.9‰;δ13CDIC值偏重的Ⅰ组滴水,其Ca、Sr、HCO3、电导率(EC)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偏小,而Mg/Ca比值偏大,Ⅱ组则相反;不同滴水点的δ13CDIC值分别与相应滴水的Ca、Sr、HCO3、EC、Mg/Ca和SIC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土壤水δ13CDIC平均值-9.9‰相比,Ⅰ组1#、2#、6#、7#和8#滴水点δ13CDIC值偏重4.5‰~5.7‰,主要是由大量的基岩溶解以及前期方解石沉积(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PCP)共同作用的结果;Ⅱ组3#、4#、5#和9#滴水点δ13CDIC值偏重0.6‰~1.6‰,受基岩溶解和PCP过程影响较小,尤其是9#滴水点受影响最小。因此,若不考虑基岩溶解和PCP过程影响作用,将会极大地影响洞穴化学沉积物碳同位素记录的准确解释。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对桂林水南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热电离质谱(TIMS-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桂林地区245.20 ka BP至147.90 ka BP间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确定了石笋记录的时段B与时段C分界的年龄为242.5±6.4 ka BP(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7与时段8分界的年龄)、时段A与时段B分界的年龄为 192.6±3.9 ka BP(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6与时段7分界的年龄)。桂林地区245.20~147.90 ka BP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变化阶段:(1) 245.2~242.6 ka B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阶段8的末期;(2) 242.5~192.6 ka BP,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7;(3)192.6~147.9 ka BP间的倒数第2次冰期,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6的早中期。石笋的TIMS-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桂林地区245.2~147.9 ka BP的古气候演变历史与深海岩芯时段8末期、时段7和时段6的氧同位素,深海岩芯中记录的孢子花粉组合、CaCO3含量、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以及与中国北方黄土、古土壤中记录的孢子花粉组合、成壤程度、全铁富集程度、磁化率变化、原生碎屑CaCO3含量和淋溶强度等所揭示的古气候和古季风变化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桂林地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变既有全球性特征,又有着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4.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简称YD)是末次冰消期升温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北半球急剧降温事件,目前全球范围多个地区的地质记录中均有发现该事件的印记.然而,受限于定年误差或采样分辨率等因素,关于YD事件的精确起止时间、精细内部结构和触发机制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江西北部神农宫溶洞内一支文石石笋SN29(总长度426 mm,其中距离顶部220~388 mm用于本研究),通过高精度 230Th定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建立了13614~10811 a B. P.期间平均分辨率12年的石笋氧同位素(δ18O)变化序列.该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δ18O值在12851~11575 a B. P.时段偏正1. 7‰,指示了一次显著的弱季风突变事件,响应于北大西洋YD事件. SN29为高铀含量文石石笋且生长速率较快,精确界定了响应于YD事件的东亚弱季风事件的起止时间和精细内部结构.结果表明: YD期间, SN29记录的东亚弱夏季风事件的开始时间为 12851±16 a B. P.,经历了约249年;结束过程开始于11575±19 a B. P.,经历了约146年;整个YD弱季风事件共持续了 1276±35年.东亚季风区各石笋δ18O记录的YD弱季风事件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且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和低纬度其他记录的发生时间一致,支持YD时期东亚夏季风减弱事件可能是对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径向翻转流减弱、北半球变冷、ITCZ南移的快速响应的假说.  相似文献   
135.
鄂西高坪龙骨洞地层形成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划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面的底部,在洞穴沉积物的形成初期,沉积物粒度较粗,形成水动力较强的暗河环境;第二部分是钙板层或强钙质胶结层的形成,表明洞穴处于干涸或水很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地层的主体部分,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形成于弱水流的暗河环境,化石主要产自这部分;第四部分是剖面的顶部,为钙板层,洞穴干涸。洞中的化石和石器部分是被水流带入洞中沉积形成的,部分为人类和巨猿在洞中生存时留下的。  相似文献   
136.
同位素古温度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的测定方法对北京周口店石笋进行氧、碳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古温度与年龄值与同期的海平面变化进行比较,表明古温度的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7.
韩国的溶洞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对溶洞的保护却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本文以幻仙洞为例介绍了韩国的溶洞开发现状、管理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及保护措施,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8.
全充型复活溶洞—宜兴慕蠡洞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慕蠡洞洞穴是继宜兴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之后开发的又一个旅游洞穴,从该洞的洞穴发育分区,形成原因,岩溶现象以及溶洞堆积物质及其环境变化等特征分析,该洞为堆积物充填后重新活动的一个全充型复活溶洞(指全部被堆积物充填以后重新活动的溶洞),对它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充实了洞穴学的内容,而且为这类溶洞地区寻找岩溶地下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9.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资源特征及其综合生态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与探险价值,从而形成了开发潜力极大的旅游资源。由于地处典型的环境资源区,环境容量小,经济与社会文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当其冲,故其旅游开发应以综合生态性为主题,即资源利用过程要注重保护区的划分与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及其配套设施的生态化、环境容量的确定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旅游系统的协调发展,以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0.
We present 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cross-dating (Th/U measured by thermo-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TIMS) and 14C measured by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of calcite covering prehistoric paintings. Th/U age estimates of cave drapery range from 9800 to 27,300 yr B.P. while conventional 14C age is estimated between 9900 and 7610 yr B.P. depending on the dead carbon correction. The age discrepancy is attributed to a disturbance of Th/U and/or 14C geochemical systems, showing the limits of the geochronological approach applied to this kind of material. For the Th/U system, the poor consistency of U data (U content, 234U/238U activity ratios) and apparent ages argue for open system conditions. For 14C system, variation of the dead carbon fraction (dcf) and a possible mixing of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calcite could account for age discrepancy. Nevertheless, one sample shows concordant ages for the two methods. Compatible ages through corrections for open system conditions are assumed for other samples. Then, the cross-dating suggests 9900 yr as the minimum age of the piece of drapery; the underlying painting must be older. This study of rock art demonstrates the presence of a Pleistocene population before 9900 yr in the southeast of Borneo, whereas previously the only population in evidence in this area was of Austronesian type from ∼5000 to 6000 yrs ag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