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71.
根据水力学原理和古乡沟泥石流实测资料,结合试验数据,经计算分析,提出了泥石流流速。这个公式为整治古乡沟泥石流和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沟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372.
大洋钻探与青藏高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在海洋沉积中得到记录。印度洋的两大深海沉积扇──孟加拉扇与印度河扇(总面积4×105km ̄2)──便是第三纪中期以来喜马拉雅山脉上升剥蚀的产物。南海北部陆架的莺歌海盆地中巨厚的海相沉积(仅第四系便达2000m)系来自红河三角洲,也应是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另一方面,青藏高原隆升可能是全球新生代变冷和东亚季风兴起的原因,也是世界大洋化学成分和沉积速率显著变化的原因之一。上述种种,都有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的发现作为根据。因此,如能将青藏高原的调查研究与大洋钻探结合起来,就可望为揭示全球环境变迂的机理作出突破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73.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总被引:109,自引:4,他引:109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昆仑-黄河以及共和运动。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  相似文献   
374.
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近EW向展布两条变质核杂岩带: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带和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带,在研究区以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为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带由多个变质核杂岩体组成,各变质核杂岩体具典型的三层结构。核部由两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花岗岩和拉轨岗日群变质岩组成;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及糜梭岩带组成滑脱层;盖层由二叠系、三叠系浅变质岩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  相似文献   
375.
本文对藏南岗巴地区上白垩统海相碳酸盐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藏南其它地区及欧洲同时代地层,认为岗巴地层的碳稳定同位素的记录很好地响应了白垩纪期间全球性的缺氧事件。通过对岗巴地区岩石地层学及区域环境的分析说明,全球性的海平面升降及板块运动造成了大洋溶解氧含量的波动是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偏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76.
羌塘基底质疑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李才 《地质论评》2003,49(1):4-9
部分学者根据西藏1:100万改则幅区调查资料和戈木日,果干加年山浅变质岩中获得的14个锆石Pb-Pb年龄(3204~509Ma),建立了太古宙一元古宙岩石地层系统,提出了“结晶基底”与“软基底”的双层结构模式。资料证实样品取自沉积层,锆石为碎屑锆石,无法确切反映成岩或变质年龄。作者等在原划为下元古界都古尔片麻岩中获得了384Ma的锆石年龄,日湾茶卡东山下石炭统之下火山岩(原划AnD)获得346Ma的Rb-Sr年龄,玛依岗日组玄武岩夹层中获得318Ma的Rb-Sr年龄,野外工作中将“基底岩系”与上覆石英二叠系角度不整合关系厘定为整合关系,基于野外地质立状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分析,对羌塘地区基底和双层结构模式提出质疑,认为羌塘中部的浅变质岩系主体时代为晚石炭世。太古宙一元古宙岩石地层,变质期次,双层基底结构及其演化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使用同位素年代数据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77.
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的结构、性质、形成时间及与班-怒带的时空演化关系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划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工作,证实狮泉河带内存在完整的蛇绿岩带,并首次将其划分为4个蛇绿岩亚带,相互之间由3个呈平行分布的岛弧链分隔,从而构成一个早白垩世的多岛弧盆系统。狮泉河带闭合过程为岛弧造山过程,俯冲极向主要向北,构成冈底斯-腾冲陆块和喀喇昆仑-南羌塘-左贡陆块之间的晚燕山期结合带;它与班-怒带在时间上具有继承性,空间上由北向南迁移,并部分重叠,反映了由班-怒带向狮泉河带的转化是一种接力式的。上述发现对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8.
笔者从研究马扎拉金锑矿矿石中的自然金重溶现象入手,指出马扎拉金锑矿的成矿物质经过了后期低温热液的改造。后期低温热液的活动作用较弱,但其无助于成矿物质的富集,反而降低了金矿物的成色。  相似文献   
379.
青藏高原苟鲁错湖泊沉积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的苟鲁错封闭湖盆中心部位获取深1m的湖底沉积岩芯进行137Cs,210Pb测年和高分辨率的碳酸盐含量、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湖泊沉积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000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模式呈冷湿和温(暖)干组合为主。该岩芯覆盖了过去近100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其碳酸盐含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变化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3次冷期和期间的多次暖期都有明显反映。从苟鲁错沉积记录来看,中世纪暖期的盛期处于公元1060~1140年;小冰期第1次冷期在公元1140~1340年,但在1250~1290年存在1次暖波动;第2次冷期在公元1510~1680年,但在1580~1590年和1610年左右存在暖波动;第3次冷期在公元1790~1900年;暖期主要在公元1340~1510年和1680~1790年间,但在公元1400年、1410年左右和1440~1480年间以及1710~1740年存在冷波动;20世纪暖期和全球记录相一致。该湖泊记录与古里雅冰芯记录和祁连山树轮记录以及我国东部气候历史记录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只是在起迄年代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80.
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遥感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西藏自治区TM图像土地沙漠化遥感解译工作,归纳了该区土地沙漠化分布特点,划分出土地沙漠化程度分区,并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