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663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51.
江苏茅山推覆构造带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溧水地区与宜(兴)—溧(阳)地区的地层区划,跨扬子与江南两个地层区,两者以江南深断裂为界。宜溧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特征,中生代火山杂岩系的分布特征,都充分反映了江南深断裂对地层、构造、火山岩浆岩活动的控制作用。茅山楔状冲断体构造的研究采用了历年来溧水地区与宜(兴)—溧(阳)地区的有关成果地质资料,展开了茅山推覆构造带的分析与研究,发现了茅山楔状冲断体构造是经燕山晚期两次推覆构造造山运动(茅山运动)而造就的后展式(上叠式)推覆构造。为观其整体,同时对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挤压带、后缘拉张带、根部隆起带作了简述。茅山推覆构造造山运动期,充分表现了新华夏系构造的特点。先是造成了晚白垩系浦口组(K2p)与下伏地层早白垩系葛村组(K1g)及以前各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浦口运动),后来又造成了新生代下第三系泰州组(E1t)与下伏地层晚白垩系赤山组(K2c)及以前各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泰州运动),可见其影响范围很广,又以江南深断裂为背景,其构造意义必然深远。  相似文献   
852.
裂谷盆地是指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演变的某个阶段经历了裂谷时期的盆地。裂谷盆地深层在中国一般是指裂谷盆地中含油气层段埋深>3 500 m的地层,国外则指埋深>4 000 m的地层。中国东部具深层油气田的裂谷盆地主要是中、新生代盆地;全球裂谷盆地深层的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其次是上古生界;深层油气藏的储层形式多样,有孔隙型、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及孔隙-裂缝型等;深层油气田的油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圈闭则大多以岩性或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其次,盐岩体的活动对圈闭的形成亦十分重要,其类型则以复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853.
北山蛇绿岩特征及构造属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概述了北山地区4条蛇绿岩带的岩石类型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分析认为: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洋盆环境,特征最接近现代洋壳蛇绿岩,在该带北侧保存有标志活动陆缘的公婆泉-东七一山岛弧火山岩带,南侧保存有标志南北两个板块开裂前伸展拉张的浅海—次深海形成的寒武纪含磷钒铀锰沉积岩系地层,说明该蛇绿岩带指示南北两个板块间裂解与聚合的位置。芨芨台子-小黄山蛇绿岩带分布于公婆泉-东七一山岛弧与星星峡-旱山地块之间,形成于早古生代弧后盆地环境。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岩带和辉铜山-帐房山蛇绿岩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裂谷拉张最大化至初始小洋盆出现的阶段,即类似于"红海型"海槽的环境。  相似文献   
854.
T.R.K. Chetty   《Gondwana Research》2010,18(4):565-582
New data from structural mapping and tectonic evalu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s of the Eastern Ghats Mobile Belt (EGMB-north) involv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field traverses, critical outcrop mapping and kinematic studies of macro- as well as microstructures of the shear zone rocks together with the geometry and disposition of Gondwana basins led to,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lucidation of post-Grenvillian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of the terrane. This helps in assessing the sequence of successive tectonothermal events that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 and progressive evolution of the Permo-Carboniferous coal bearing sediments along the Mahanadi rift that forms significant in the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east Gondwana.The composite terrane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EGMB-north), strikes E–W in contrast to the regional NE–SW trend of the EGMB. The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is controlled by the boundary shear zones and associated link shear zones. The dextral kinematic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Northern Boundary Shear Zone (NBSZ) as well as the Mahanadi Shear Zone (MSZ) and Koraput–Sonapur–Rairakhol Shear Zone (KSRSZ) were derived from multi-scale field based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A N–S structural cross-section presents a crustal-scale ‘flower structure’ across the composite terrane exposing different domains displaying distinctive internal structures with widely varying different geologic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strain partitioning, separated by crustal-scale shear zones. Deep seismic imaging and gravity signatures support ‘flower structure’ model. The pervasive first formed gneissic fabrics were continuously reworked and partitioned into a series of E–W, crustal-scale shear zones.The Neoproterozoic regional dextral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s along the shear zones and their repeated reactivation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initiation and successive evolution of Gondwana basins and different episodes of sedimentation. Available geochronological data shows that the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presented here is post-Grenvillian, which has been repeatedly reactivated through long-lived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s. The composite terrane is characterized by all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an oblique convergent orogen with transpressional kinematics in the middle to lower crust. The kinematic changes from transpression to transtensional stresse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global geodynamics rela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odinia to Gondwana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855.
华北盆地新生代裂陷机制与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McKenzie的纯剪切动力学模型对似环状的“大华北盆地”的形成机制与过程进行初步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大华北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伸展减薄--热事件.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一次事件的两个阶段;(2)第二次伸展减薄--热事件(即新近纪一第四纪)的沉降幅度要小于第一次伸展减薄--热事件(即古近纪)的沉降幅度;(3)“大华北盆地”古近纪的第一次伸展减薄一热事件可能已经进入后裂谷相,并且是处于后裂谷相的初期;(4)现今盆地的演化可能处于第二次伸展减薄--热事件的同裂谷相的晚期。这一研究对认识华北地区新生代的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背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6.
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位于贝加尔盆地中部,包括Olkhon岛及其邻区,文中研究了这个区域的构造地貌格架。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的构造地貌类型是由走滑构造末端的一系列雁列构造、裂谷断层及次级断层的末端复合构造控制。朝着海的方向Olkhon地区次级断层包括4个连续的末端复合构造Primorsky断层带,Buguldeika-Chernorud地堑—MaloyeMore裂谷盆地—Ushkaniy断层带,Tazheran高原—Olkhon岛鞍部和淹没的Akademichesky山脊,Olkhon断层带。这个末端构造被横向断层切为几段,其活动时间在南西最年轻,向北东逐渐加大,同时断层垂直断距从数十米增至2000余米,且断层带变得更为宽阔,也更为复杂。Pri-morsky断层带向北东从西南端简单的线性断层崖,变为断层围限的断块系统,再变为上升和沉降(盆地)块体系统,并最终汇入一个盆地之中;沿着这个方向裂谷边界断层则突然地复合于盆地构造中。这种构造地貌类型记录了断层演化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即从属于递进的沉降和加宽直至最终发育为盆地。因此其趋势是发育完好的湖盆、陆地构造直至被水淹没。陆地构造淹没趋势及没有断层围限块体的盆内构造组合可能是与犁式断层旋转相关的陆内裂谷的共同特点,并具一般裂谷的打开机制。  相似文献   
857.
青城子矿田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永坤 《地质与资源》2002,11(2):109-118
对青城子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元素的各种地球化学异常形迹进行研究,探讨青城子矿田的成因,表明青城子矿田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并提出青城子矿床的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以及元素的水平、垂直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858.
北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基底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德润 《物探与化探》2000,24(2):87-91,98
位于中国北方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之间的北山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对其基底性质、大地构造归属问题争论较大。本文根据重磁B场特征讨论了其基底性质、地质结构特点,并结合地面地质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山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为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基础证据  相似文献   
859.
THE EVOLUTION OF LANPING RIFT BASIN FROM LADINIAN IN MIDDLE TRIASSIC EPOCH TO EARLY JURASSIC EPOCH  相似文献   
860.
西菲律宾海中央断裂带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菲律宾海中央断裂带位于西菲律宾海中部,为一NWW—SEE向伸展的长条形狭窄地带,东南面可延伸至帛琉海岭。因受强烈的构造断裂切割,海底地形崎岖,山顶至谷底之差达几百至1000m以上,长条形相间平行排列的海脊、海岭、高地和裂谷、洼地呈NWW—SEE向。其中的中央裂谷(也称海渊)位于断裂带的东南段,横断面呈“V”型,裂谷可被5500m的等深线圈闭,最大水深大于7000m,其相对深度达1000~3000m。平行中央裂谷两侧的两条海脊是两条狭窄的高热流条带。中央断裂带的裂谷和海脊地貌是由于西北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受NNE—SSW向的张力作用所致,中央裂谷为一古扩张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