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9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79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分为白河和潮河两支,分别穿行于燕山山区。两河的上段为顺直河型或游荡河型,下段为典型的深切曲流。河势及河型受地质构造的深刻影响。潮白两河的纵比降大,来水、来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匀,对不同河型的形成有影响,这也表明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具有山地河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12.
华北燕山中元古界长城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士兴黄学光  孙淑芬 《地层学杂志》2005,29(B11):437-449,i0009
以蓟县剖面为代表的燕山地区长城系,按照我国现行的地层划分,自下而上包括常州沟、串岭沟、团山子、大红峪和高于庄5个组,总厚4283m,时限约为1800-1400Ma。新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于庄组与下伏“大红峪组”之间不仅存在清楚的区域性假整合界面,而且在燕山东部的青龙一迁西地区还存在两层底砾岩,分别代表青龙上升的主幕(下砾岩层)和第二幕(上砾岩层);2)这两砾岩层之间的地层为上、下假整合所限,理应建一新的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建议称“马蹄峪组”;3)马蹄峪组的底砾岩,不仅规模大,而且其上还有陆相(洪积、冲积)沉积,因而其下是一个I类层序不整合界线(SB1),若以它为界,长城系可分为两个对应的一级沉积旋回和层序、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盆地沉积(下部为裂陷槽沉积和上部是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和两个面貌不同的生物群落;4)根据当前的同位素年龄资料,马蹄峪组与下伏大红峪组的界线或青龙上升主幕的年龄约为1600Ma,与上覆高于庄组的界线约为1500Ma,因此燕山长城系内的青龙上升也正是对主要发生在1600~1500Ma之间的全球性地壳运动的响应。根据上述新资料,建议以马蹄峪组与下伏大红峪组的假整合界线或青龙上升主幕为界,将长城系分为两个群一级岩石地层单位,即长城群(1800-1600Ma)和高于庄群(1600-1400Ma),两群界线的年龄约为1600Ma。此外,原蓟县高于庄组之下的4个亚组,根据它们各自的沉积特征、岩性差别、区域上的稳定分布等特点,建议将它们各自提升为组。如是这样,上述对原长城系新的划分建议不仅能更好地反应原长城纪时期(1800-1600Ma)古燕山盆地的构造、沉积、生物等方面演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且也更有利于与国内外相关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81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 T-t 冷却曲线显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从800℃到300℃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快速冷却(226±3Ma 到219±7Ma 期间从800℃到50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Ma 期间从450℃到300℃的第二次快速冷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温过程。这一具有两次快速冷却的 T-t 曲线已被近年来获得的高精度金红石 U-Pb 年龄(218±1.2Ma)(Li et al.,2003),高压变质和退变质独居石 Th-Pb 年龄(Ayers et al.,2002),和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Rh-Sr 年龄(182.7±3.6Ma)(Li et al.,2001)所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的二次快速冷却事件反映了二次快速抬升过程。在东秦岭及苏鲁地体东端发育的同碰撞花岗岩 U-Ph 年龄为225~205Ma,与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冷却时代吻合。考虑到同碰撞花岗岩与俯冲板片断离的成因联系,这种时代耦合关系表明俯冲板片断离可能是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抬升和冷却的重要机制之一。大别山 Pb 同位素填图揭示出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高放射成因 Pb 特征,因而源于俯冲的上地壳;而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低放射成因 Pb 特征,源于俯冲长英质下地壳。这表明在陆壳俯冲过程中上、下地壳之间可发生挤离(detachment)或脱耦(decoupling)。已有实验证明脱耦的上地壳在俯冲过程中可沿挤离面逆冲抬升(Chemenda et al.,1995)。同理,由于俯冲镁铁质下地壳在大别山没有出露,可以推测俯冲长英质下地壳和镁铁质下地壳之间也最终发生了挤离或脱耦。大陆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存在若干低粘度带(Meissner and Mooney,1998)是上述俯冲陆壳分层脱耦现象发生的依据。因此,俯冲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的第一次快速抬升折返是俯冲过程中大陆地壳内部分层脱耦和俯冲板片断离的综合结果。上述过程只能使已脱耦的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抬升折返,而未与俯冲岩石圈脱耦的下地壳在板片断离后仍可继续俯冲。俯冲板片断离后,两大陆块在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继续汇聚,导致华南陆块下地壳继续俯冲,及已经脱耦并折返至中上地壳的超高压岩片向北仰冲。这一仰冲可能是导致超高压变质岩第二次快速抬升的重要机制。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 Rb-Sr 年龄(182.7±3.6Ma)可能记录了这一超高压岩片仰冲事件发生的时代。惠兰山基性麻粒岩年代学研究揭示了罗田穹隆在早白垩世的快速抬升,与此同时大别山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事件。山体快速抬升与大规模岩浆事件的耦合关系指示了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的去根作用,或岩石圈拆离事件。伴随这一山体快速抬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开始大面积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814.
位于南秦岭略阳—勉县—镇巴高川一线的勉略蛇绿混杂岩带一般认为形成于印支期,但笔者研究表明,除存在印支期的岩块外,也存在大量晋宁期的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块和岛弧火山岩块:1略阳三岔具岛弧火山岩性质的变质安山质火山岩的Sm-Nd等时年龄为873±71(2σ)Ma,INd=0.511796±67(2σ),MSWD0.73;2勉县安子山类似N-MORB洋壳碎片的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块的Sm-Nd等时年龄为877±78(2σ)Ma,INd=0.51190±10(2σ),MSWD0.93;3出露于略阳庄科轻稀土强烈亏损蛇绿岩块,虽然其Nd同位素组成分散,不形成等时线,但是其高场强大离子不相容微量元素与勉县安子山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具有十分类似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可能是大致同时,由类似源区形成的。这些事实表明,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是复杂的,可能是多期构造事件叠加复合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815.
五莲杂岩中的正片麻岩主要为正长花岗质片麻岩,少数石英正长质片麻岩,具有适度碱性的演化趋势。以贫CaO、低MgO、高Na2O为特征,岩石中虽然碱度较高,但仍属较强过铝型。这套正片麻岩还表现为较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和强的负Eu异常,尤以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Ti、Zr、Hf.Nb、Ta(部分样品中Zr、Hf除外),明显的Ba、P负异常为显著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的总体特征与苏鲁造山带内的花岗质片麻岩有一定的可比性,而与华北克拉通内的前寒武纪正片麻岩明显不同。推测五莲地区正片麻岩的原岩是晚元古代由大陆下地壳富钾的变质玄武质组分部分熔融形成的,母岩浆的演化主要表现为以长石(奥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为主,其中可能还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以及副矿物锆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  相似文献   
816.
燕山造山带复杂构造变形型式的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们在燕山造山带若干区域的构造填图工作表明,燕山带构造变形型式十分复杂。在华北地区中元古代“标准剖面”所在的天津市蓟县常州村-团山子-杨庄地区,我们的填图工作识别出众多的逆冲构造。在北京市东部密云县丰台顶一带发现了褶皱的推覆体。在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的河口.石槽地区填绘出强烈变形的褶皱冲断构造。但是,前人已发表的地质图并未显示这些构造形迹。根据G A Davis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和我们的调查工作,我们认为前人对燕山造山带的填图工作在识别区域主要构造特征方面是不成功的,燕山带挤压变形比前人所认为的要更为强烈和复杂。  相似文献   
817.
In intra-plate regions with low-seismic activity, seismic cycles last between 103 and 105 years and, consequently, quiescent faults may be capable of producing catastrophic earthquakes. Paleoseismic studies, which are necessary to define capable faults in these regions and to establish their seismic parameters, are scarce and not always possibl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carcity of paleoseismic data,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and seismic parameters of faults. This approach takes into account instrumental, historical, paleoseismolog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Assuming that in a given structural region with definite climatic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geomorphic features reflect a similar structural-seismic evolution, the capability of faults is established by comparing the fault related geomorphic features of the few proven seismogenic faults with those of the rest of the faults. The seism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using som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from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data, where the slip rate of the faults was determined from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criteria. The case of eastern Iberia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is approach. This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seismicity, few historic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nd only one fault with good paleoseismological data. Of the 249 potential faults (longer than 10 km and adequately oriented with respect to the current stress field), 23 were regarded as capable faults. Some of these were located in seismic quiescent areas, and their main seism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818.
燕山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光 《华北地质》2006,29(4):263-270
燕山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是一个经历了十亿年演化的长寿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受华北地台北缘构造环境变化的制约,该盆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裂陷槽阶段(1800Ma~1600Ma)形成一个北东向半地堑式的楔形槽地,团山子-大红峪期火山活动是裂陷作用顶峰的标志。之后,华北地台北侧古大洋板块发生第一次消减作用,裂陷槽迅速消亡,成为一支废弃的裂谷。裂陷槽消亡后盆地向克拉通盆地过渡的阶段(1600Ma~1200Ma),其构造特点是一方面盆地日趋稳定,另一方面还残留了某些裂陷特征。克拉通盆地阶段(1200Ma~800Ma),沉积了典型的地台盖层沉积,沉积物厚度小,厚度变化小,相变也小,盆地表现出整体同升同降的特点,形成数个区域性的间断面。此时,华北地台北侧的古亚洲洋已经封闭消失,沉积盆地古地理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转而向东与大洋沟通。  相似文献   
819.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集中分布于三个NE向带状区域中,三个带状区域的间隔约为60km,延伸长度自东向西依次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逆冲构造发育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的北界为“内蒙地轴”南缘断裂西段,南西界与中元古代早期古盆地构造边界一致,东南部边界则与华北克拉通基底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部碰撞造山带的东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构造具有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的薄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NW,逆冲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140~130Ma。逆冲后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在主要逆冲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先存构造薄弱带。先存构造薄弱带在有利区域构造应力和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构造活化,可能是燕山板内构造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主要逆冲变形前后均有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构造-岩浆时空组合表明,收缩构造造成地壳加厚及由此引发的深部地壳重熔,难以作为统一的机制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阐释,需要有其他方式的深部热物质与能量的参与。北京西山霞云岭—长操、教军场—大安山以及马兰—胡林等逆冲断层,是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逆冲构造的不同组成部分,具典型、连续的断坪-断坡结构,它形成于髫髻山组(148~146Ma)之后、南窖闪长岩(128Ma)侵入之前,而不是“印支期(或更早)”,它与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构成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区域性的NW-SE向收缩构造作用及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上覆岩席的构造加载,可能是北京西山的蓝晶石带和硬绿泥石带为代表的高压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8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