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地应力状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秦岭特长隧洞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超前预测分析、现场和室内测试等的基础上,对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地应力状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分为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和原始应力区,原始应力区(即构造应力面)的深度大致等于地应力测点周围山体和沟谷之间的相对高差.  相似文献   
962.
中国异常增暖来年江淮流域易发生大洪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987年以来全球气温明显增高的同时,中国气温也显著增高,1997年达到了峰值,2006年又出现了次峰值.为搞清异常增暖对中国旱涝等灾害的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重点统计分析了中国年平均气温对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响应关系,并分析研究了1951~2006年期间中国月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汛期主要多雨带类型及发生严重洪涝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1)3个中国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但8月气温不高的来年汛期主要多雨带和严重洪涝区域都发生在淮河流域(3/3);(2)5个年平均气温偏高且8月气温也明显偏高的来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大洪水和严重洪涝(5/5),特别是其中2个8月气温特高的来年(1954、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和严重洪涝(2/2).对这个前兆强信号的发现和揭示,不但证明了全球和中国异常增暖对来年中国汛期水旱灾害的重大影响,也对准确预测中国汛期主要多雨带分布类型和江淮流域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有特别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3.
Seismic data and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offshore from the Sanaga River and Nyong River mouths were used to analyse a loose mantle of yellow to reddish sandy gravel with a range of fluvial and deltaic characteristics cropping out in the middle part (25–65 m water depth)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Cameroon. Contrary to most of the Atlantic shelves, where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 was destroyed by erosion, we found 80–120 ms (60–90 m) of sediment mainly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helf, which correspond credibly to MIS 2–4. Fluvial paleodrainage systems are preserved beneath the shelf and individual filled channels with planar infillings were mapped that cross the shelf along two surfaces of erosion. These incisions suggested westerly and northwesterly drainage shifts during presumed lowered base level. The presence of closely spaced channel fills suggests repeated avulsion of a single stream during a long-lasting sub-aerial erosion period. The seismic facies of these Pleistocene deposits distinguish themselves clearly from well-stratified older strata showing deformation (Pliocene) or intense folding (Miocen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aleovalleys appear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the N60°E trending cross faults within Mesozoic–Cenozoic strata.  相似文献   
964.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江淮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作用明显,贡献率达25%以上,次天气气旋活动出现对应...  相似文献   
965.
弹性层状半空间中沉积谷地对入射平面SH波的放大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Wolf理论进行拓展,使之可解决沉积谷地对波的散射问题,进而利用间接边界元法,求解了弹性层状半空间中沉积谷地对入射平面SH波的放大作用问题。通过自由场反应分析,求得假想边界上各点的位移和各单元的应力反应。施加虚拟均布荷载,求得位移和应力的格林函数。根据应力和位移连续边界条件确定虚拟分布荷载,将自由场反应和虚拟分布荷载产生的反应叠加起来,即得到问题的解答。最后,以基岩上单一土层中沉积谷地对入射平面SH波的放大作用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层状半空间中沉积谷地和均匀半空间中沉积谷地对波的放大作用存在显著差别。文中分析了造成差别的原因,并讨论了覆盖层厚度和刚度对放大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6.
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咸化潟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967.
珠峰绒布河谷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及湍流通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冯健武  刘辉志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2007,26(6):1244-1253
利用2006年5~6月和2007年5~6月中国科学院HEST大气科学实验在珠峰绒布寺河谷野外观测期间获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珠峰地区河谷近地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CO2的日变化特征,讨论了珠峰北坡冰川风和山谷风的特点以及高原地表辐射、地表反照率和近地层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复杂地形和特殊下垫面影响下,珠峰绒布河谷地区近地面层各个气象要素和湍流通量日变化特征显著,并且明显存在冰川风和山谷风复合的局地环流,冰川风对该地区地气间物质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8.
2018年3月17-18日乌鲁木齐达坂城谷地出现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降雪量达28.7 mm,为冬半年历年平均降水量的4.35倍,实属罕见。本文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小时监测资料、常规与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分析此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 此次极端暴雪发生在3月中旬的初春时节,以500 hPa低涡、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及气旋性辐合中心、850 hPa偏北气流作为环流背景的低涡型暴雪;水汽来源主要是地中海、红海的水汽沿着偏西气流经波斯湾-阿拉伯海加强后,随低涡前西南气流输送至暴雪区,另一支通过北大西洋沿西南路径输送至中天山北坡中段,同时有由低涡前偏西气流接力输送的里、咸海水汽补充。2~4 km水汽密度较高,2 km水汽密度最大值为8 g/m3以上;850~700 hPa乌鲁木齐附近为强上升运动区,西北急流受天山阻挡强迫爬升,对中尺度垂直上升支起加强作用,为此次暴雪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乌鲁木齐城区至达坂城一线受斜压不稳定增长,利于暴雪的持续与增强;中尺度云团是造成暴雪最直接的影响系统,强降雪区均位于中尺度云团的北至东北侧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区。  相似文献   
969.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两种模式产品,对发生在宜昌峡谷地区2016年7月7日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和2018年4月22日稳定性极端降水过程形成原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强的块状回波稳定少动,造成7月7日高效率的对流降水。4月22日降水既有沿山中尺度对流回波造成的对流降水,也有螺旋状涡旋回波形成的锋面层状云降水。(2)山谷风形成中尺度切变线,触发对流,中尺度切变线发展为中尺度涡旋使对流加强是极端短时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3)地形强迫抬升使对流降水强度明显增大,锋面层状云回波受地形阻挡影响长时间维持是稳定性极端降水形成主要原因。(4)地形相差大的地区模式预报性能差异较大,模式对复杂地形下的对流降水预报偏弱,导致系统强度出现差异,进而影响降水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970.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这次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研究了湖南省洪涝灾害加重与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时间变化的关系。指出近年来强降雨过程集中的时段有从5~6月份向7~8月份推移的趋势,造成与上游洪水顶托的机会增多,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重,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的持续出现,应有更深层次气候变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