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51.
52.
In the Vistula valley near Góra, at the northern foreland of the Carpathians Mountains, there are young alluvia deposited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se alluvia are difficult to date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organic interbedded material. In the Vistula drainage basin upstream of Góra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18th century small centres of metal, textile, motor,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have been developed.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r, Mn, Co, Ni, Cu, Zn, Cd, Pb, and of some macroelements were used as indicators of the age of different alluvial fills. The main part of the Vistula valley floor was built up by sediment accumulation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but after the medieval phase of rural colonization of the Carpathians. Deposits filling the abandoned channels dissecting the valley floor have an increased content of some trace elements and deposits date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when the first foundries and blacksmith's shops were developed. A drastic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most abundant trace elements in the youngest alluvial fill indicates that the fill dates from the last decade of rapi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3.
武昌电离层E-F谷区白天变化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文献[4]的分析程序对武昌地区三年共300多张频高图作了剖面换算和统计分析,得出白天E-F谷区电离的基本形态并发现一些新的变化特征;对分析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54.
Weichselian geomorphological and fluvial evolution has been recorded in the valley fill of the Reusel, a small tributary of the lower Maas river. It has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borehole sections. A first deep incision into the substratum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Weichselian-Lower Pleniglacial. This was followed by aggradation, at first by a braided river, at a later date by a meandering river, dating respectively from the Lower and Middle Pleniglacial. The Upper Pleniglacial aggradation again points to a braided river system. The end of the Pleniglacial is characterized by aeolian infilling of the valley and decreasing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iver.  相似文献   
55.
圆弧型沉积盆地对平面SH波的散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波函数展开方法给出圆弧型沉积盆地对面SH波二维散射问题的封闭级数解答。利用外域Graf加法公式将解答归结为无穷代数方程组的求解。通过截断计算得到解答的数值结果,并通过连续条件的满足程度检验了截断计算的精度。将本文结果已有的近似解析解进行比较,指出了近似解答的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给出一些典型算例说明盆地深度比对地震动的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56.
近百年长江中游旱涝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史料和器测雨量记录重建的近百年长江中游区域平均逐年旱涝等级指数序列研究了旱涝变化特征,发现:(1)20世纪前涝后旱,(2)22年、5-6年和2-3年的准周期振动,(3)6个交替出现的旱涝阶段。  相似文献   
57.
沂沐裂谷是中国东部呈扇形展布的大陆裂谷系,从晚侏罗至白垩世裂谷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了一套碱性、钙碱性火山建造,尤以中生代钙碱性火山活动具有特色,并常常形成许多巨大的古火山机体,本文通过对产于古火山机体中两个含金斑岩铜岩床研究,初步得出其主要成矿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58.
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水河组一段是石南31井区岩性油藏、石南44井区微幅构造油藏及整个腹部地区的重要产层,探究其层序地层特征对于指导研究区及整个腹部地区清水河组一段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指出清水河组一段相当于下白垩统第一个三级层序的低位及湖侵体系域。其层序地层特征显著,表现为:低位体系域以沟谷残余可容纳空间充填沉积为特点,分布较为局限,沟谷主要沉积辫状河道砂砾岩;湖侵体系域以退积型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沉积为主。建立了石南31井区的成藏模式,并指出三南凹陷中西部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沟谷砂砾岩及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可形成岩性圈闭,退积型三角洲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湖侵体系域顶部的泥岩可做为区域盖层;斜坡古地貌、深大断裂—中浅层断裂系统与不整合匹配为有效的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59.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张芸  朱诚  于世永 《地理科学》2001,21(3):267-271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的孢粉学和沉积学等分析结果表明3000年来该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连续的孢粉和粒度记录证实,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气候,东周-汉代后,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大宁河洪水泛滥期,导致汉代文化层中断。此后不久,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短暂洪水暴发引起大面积坡面片流,导致坡积物的大量堆积,汉代之后该区频繁的兴涝灾害和山洪灾害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0.
萨拉乌苏河流域150 ka BP以来的粒度旋回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150kaBP以来古流动砂丘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在粒度上具有多次显著的粗细韵律交替变化,粒度参数-Mz、σ、Sk、Kg和SC/D亦随之响应为多波动峰谷交替的态势,同时,粒度特征值-φ5、φ16φ、φ25、φ50、φ84、φ9相应地表现为非常有节奏地跳动,据此,将米浪沟湾剖面划分为27个粒度粗细沉积旋回,并认为其是150kaBP以来在东亚冬夏古代季风交替影响下沙漠演变的一个颇为完整的气候-地质过程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