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5篇
  免费   1807篇
  国内免费   1801篇
测绘学   205篇
大气科学   205篇
地球物理   2207篇
地质学   6271篇
海洋学   91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88篇
自然地理   78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481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434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52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221篇
  1995年   215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71.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本文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对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橄榄石进行了优选方位测定,不同变形程度的橄榄石均显示了[100]轴近垂直于面理和[001]轴近平行于线理的特征,为“C”类组构模式,可见组构类型与变形程度没有关系,并且橄榄石组构所显示的NW向SE的剪切指向,与围岩-正、副片麻岩中形成于折返过程的石英优选方位所显示的SE向NW的剪切指向完全不同,说明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是折返前形成的。结合橄榄石结构水的测量和已有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推测该组构形成于含水俯冲带中,认为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原岩来自于高含水的上部地幔楔碎块,与俯冲的陆壳物质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最终折返至地表。  相似文献   
172.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主要由前陆褶皱带构成:未变质的新元古代-早三叠世的沉积地层;由“宿松群”北部和苏北地区的“海州群”构成的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造山带中部的混合岩穹隆由大别山地区的罗田穹隆和苏鲁地区的莱西-栖霞穹隆构成。同样大别山北部的浅变质“佛子岭-卢镇关群”和胶东地区浅变质的“蓬莱群”构成了造山带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同时大别山和苏鲁两个构造地体均经历了相似的多期构造变形:沿 NW-SE 向矿物拉伸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北的剪切变形代表着造山带主变形期的变形;早期向南逆冲的韧性剪切变形和沿中部混合岩穹隆边缘发育的重力滑脱变形体系,后者代表了混合岩穹隆形成时的垂向缩短作用。正是由于构造几何学和多期变形的可对比性决定了这两个变质地体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73.
内蒙古巴特敖包地区早古生代洋壳消减的岩石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白云鄂博北部巴特敖包、查干呼绍一带分布着一系列岛弧型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埃达克岩(adakite)一致:SiO2 多≥56 %,Al2O3 >15 %,MgO<3 %(很少大于 6 %),Yb(0.726 ~ 2.789)×10-6,La/Yb>10 ~ 20,Y(6.842 ~ 28.734)×10-6,Sr>400×10-6,Sr/Y≥20 ~ 40;Mg#值在0.51 ~ 0.58之间,多大于0.40;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具正铕异常或微弱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明显的Sr峰和Nb、Ti低谷。9组锆石 U Pb同位素年龄值(206 Pb/238 U)范围在 345.06 ~ 552.671 Ma间,反映了本区大洋板块消减事件的年龄。构造环境判别证明它们是在岛弧环境下形成,为早古生代期间南蒙古洋板块向宝音图微陆块发生强烈斜向俯冲(oblique subduction),古洋壳板块发生部分熔融、消减而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4.
本文论证了58T市独立坐标系与87T市独立坐标系的区别,使用T市扩建二等GPS网的平差成果,给出了87T市独立坐标系精确变换到1954北京坐标系的方法与参数。  相似文献   
175.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勘查、热液蚀变及蚀变矿物学研究,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首次将西天山京希-伊尔曼德金矿床确定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发育以多孔状石英为特征的硅化蚀变带和高级泥化蚀变带;成矿流体性质为低盐度[W(NaCl)为0.3-4.2%]、低pH值(3-4)和高氧化态;氧同位素δ(^18O)为1.7 ‰-4.3‰,δ(D)为-60‰--80‰。金主要富集在高级泥化带和中心硅化蚀变带内。系统研究和总结了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制约因素以及区域、靶区和勘探区尺度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6.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相似文献   
177.
新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权志高  李占双 《地质论评》2002,48(4):430-436
新疆十红滩铀矿床是中国近年发现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该矿床位于吐鲁番—哈密盆地西南部的艾丁湖斜坡带西侧,赋矿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辫状河—曲流河相的含煤碎屑岩系;矿体严格受发育于河道砂体中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控制,矿体形态呈卷状或板状;含矿岩石主要为灰—深灰色疏松和次疏松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铀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全岩Pb同位素测定的主成矿年龄为24 Ma。研究认为:晚侏罗世后,持续干热气候条件下,层间氧化带的充分发育,高含氧水在富铀地层砂体中持续向前运移,在富还原剂地球化学障形成铀沉淀富集,是该铀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8.
东乡铜矿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东乡铜矿区主要断裂带SiO2明显为带入组分,K^ ,Na^ ,Ca^2 ,Mg^2 属带出组分,Fe^3 /Fe^2 比值相对较低,成矿元素Cu,Pb,Zn,Ag,Au,As,Sb,Mo,Sn含量增高,属于明显的带入组分,可作为储矿断裂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9.
探讨了如何利用地质雷达及浅层地震有关原理判释泥质粉砂岩中隐伏断裂带的性质和特征。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地质雷达反映在张性断裂带和压性断裂带上的曲线特征,分析浅层地震相遇时距曲线在断裂带上的曲线特征。后者的主要特征有:(1)在断裂带上初至时间延长;(2)在断裂带上左右支时距曲线上下跳动的幅度均等;(3)在断裂带上跳动的长度不一;(4)在断裂带左右支时距曲线上下跳动或反相;(5)时距曲线呈喇叭口。阐明了地质雷达和浅层地震的原理及其在泥质粉砂岩中勘查断裂构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0.
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 (TBM )的施工对地质条件适应性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 ,其中很多认识是来自已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故和对事故原因的理性认识。本文是在对某隧洞TBM卡机地段的岩性 (包括工程性质 )、构造、地应力及其在TBM施工条件下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层间剪切带的存在及由此而产生的较大变形速率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工程地质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TBM卡机问题的顺利解决和它重新开始快速掘进证明了作者分析和工程处理措施的合理性。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加深TBM施工对复杂地质条件适应性的认识 ,并可望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