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46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406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文章以近年来完成的“中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研编成果为基础,建立了陕西省综合成矿单元划分体系,总结了主要成矿单元的矿产特征。研究成果显示,从阜平期到喜马拉雅期,由陕南龙门山-大巴山成矿区(Ⅲ-73)到陕北鄂尔多斯盆地成矿区(Ⅲ-60),矿产地数量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发展演化趋势;以矿产地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为依据,提出了成矿时空域的概念,并划分出8个有利成矿时空域,进一步指出了有利找矿的成矿地质体或地质构造部位。上述研究成果和认识,对丰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内容,指导矿产勘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双尖子山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境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为了确定矿区内与矿体空间关系密切的蚀变斑岩与银多金属矿化在成因上的联系,及其物质来源特点,笔者等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出露的近矿蚀变斑岩的形成时代为248. 3±1. 2 Ma,属早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该岩体形成于银多金属矿化之前,在成因上与银多金属矿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锆石原位Lu-Hf 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双尖子山矿区早三叠世蚀变斑岩的n(176Hf)/n(177Hf) 值在0. 282805~0. 282993452之间,εHf(t)值介于6. 3~12. 9之间。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的峰值年龄集中在528 Ma到631 Ma之间,显示出亏损地幔或新生地壳来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3.
在系统梳理2018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的128个新矿物种资料的基础上,从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与其他矿物种的关系、矿物名称来源、化学反应和光谱学特征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并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28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审订。通过适时公布国际新矿物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并逐步完善和规范矿物种中文译名体系,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提供有科学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并不断推动矿物种中文译名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的光谱学特征,探究了影响三种矿物红外辐射性能的因素。三种矿物的拉曼光谱(Raman)、中红外吸收光谱(MIR)、远红外吸收光谱(FIR)显示随着矿物中镁含量的增大将会影响CO32-的面外弯曲振动(ν2)、反对称伸缩振动(ν3)和平面内弯曲振动(ν4),使各光谱特征峰均向高频端迁移。基于黑体辐射定律以及在80 ℃、400~2 000 cm-1矿物的辐射能量谱,结果显示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的发射率依次减少(0.951,0.938,0.895)。三种矿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中的振动位置均受CO32-基频的显著影响,在1 300~1 650 cm-1均产生宽的低吸收带,该吸收带与CO3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相关,且吸收带范围(202,236,272 cm-1)与发射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最强化学键的振动出现在发射光谱窄的吸收带范围内会产生相对较高的辐射能和发射率。此外,矿物的晶体结构也会影响发射率,大的离子半径、键长和晶胞体积将降低辐射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增强辐射特性。综上研究结果,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揭示了金属原子的相对质量对光谱学特征的显著影响,其发射率可能受到C—O键的反伸缩振动范围、最强吸收带控制的最低发射率以及矿物晶体结构的共同影响。这项研究呈现了必要的光谱信息和热发射率数据以识别特定的碳酸盐矿物,为类似矿物的光谱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进一步认识地壳中大量的碳酸盐矿物提供了研究方法,也为地外勘探的深入研究给予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王春连 《地球学报》2022,43(3):257-265
历史证明,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和安全保障, 就没有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 世界上95%的能源以及80%的工业原料来自矿物燃料, 而世界矿产年开采量的70%以上为非金属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对非金属矿材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为解决中国战略非金属找矿取得更大突破,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自然资源部(国家级整装勘查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中国科学院及有关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的项目持续支持下, 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地质工作者, 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 获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新认识, 并实现了一些找矿的重大进展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将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发表于《地球学报》非金属矿产专辑。主要内容涉及与非金属有关的矿物学(描述矿物学、理论矿物学、应用矿物学、矿相学及矿物中包裹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岩石学(区域性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岩类学、实验岩石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矿床学(非金属矿床); 矿床地球化学(包括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模拟实验)、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构造演化与成矿研究等。专辑包括综合篇、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理论与技术篇、清洁能源篇、战略性非金属篇和找矿方法找矿预测篇5个部分, 本文将对收录本专辑的所有文章做简要介绍, 希望该专辑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非金属矿产理论研究以及实现找矿突破提供参考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96.
马海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北部赛什腾凹陷内, 其矿区北部矿段全新统固体钾矿大规模固液转化开采已稳定运行近十年, 为钾肥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本文拟查明马海矿区北部矿段现阶段低品位固体钾盐矿物的类型和赋存特征, 开展了矿物薄片鉴定、能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粉晶衍射等分析测试工作, 为水溶开采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发现: (1)杂卤石集中分布在70–79勘探线, 以原生和后生交代成因赋存, 且以前者为主。原生杂卤石呈片状、纤维状、粒状、纤维放射状和花瓣状集合体; 后生交代成因的杂卤石呈浸染状和具石膏假象的毛毡状。(2)光卤石多分布在67–70勘探线, 呈熔融状、他形粒状、裂纹状, 与石盐、杂卤石、钾石盐等矿物共生。(3)钾石盐仅在72勘探线集中分布, 呈自形-半自形立方单体, 与光卤石、杂卤石、水氯镁石等矿物共生。(4)根据马海盐湖杂卤石赋存特征分析其成因可能为在气候干冷, 流域补给水量减少, 湖水大面积收缩和浓缩, 矿区东南部富K+、Mg2+的硫酸镁亚型卤水与牛郎织女湖富Ca2+的高盐度氯化物型卤水发生混合掺杂作用, 形成了含钾镁钙硫酸盐型杂卤石钾盐矿物。高盐度氯化物型卤水在向东南部浓缩中心迁移渗透过程中, 受蒸发和浓缩, 便在研究区西北部形成了氯化物型光卤石、钾石盐等矿物。(5)需要根据杂卤石的赋存特征, 制定相应的固液转化方案。  相似文献   
997.
Gneisses with anatect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Liansan island in the Sulu UHPM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were studied for petrography, titanite U-Pb dating and mineral geochemistry. Three origins of garnets are distinguished: metamorphic garnet, peritectic garnet and anatectic garnet, which are formed in the stages of peak metamorphism, retrograde anatexis and melt crystallization, respectively. The euhedral titanite has a high content of REE and high Th/U ratios,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that it was newly-formed from an anatectic melt. The LA-ICP-MS titanite U-Pb dating yields 214–217 Ma ages for the titanite (melt) crystalliz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varies in response to the different host minerals at different stages. At the peak metamorphic stage, Y and HREE are mainly hosted by garnet, Ba and Rb by phengite, Sr, Nb, Ta, Pb, Th, U and LREE by allanite and Y, U and HREE by zircon. During partial melting, Y, Pb, Th, U and REE are released into the melt, which causes a dramatic decline of these element contents in the retrograde minerals. Finally, titanite absorbs most of the Nb, U, LREE and HREE from the melt. Therefore,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metamorphism have different mineral assemblages, which host different trace elements.  相似文献   
99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钾盐、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萤石、叶蜡石、脉石英、晶质石墨、硼等矿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需求量也逐步攀升。 “战略新兴矿产调查工程”(2019—2021)以查明重要矿种的资源潜力、取得找矿突破、助推形成大型资源基地为目标,以矿调为手段,开展全国重点地区大型资源基地和重要矿集区锂、钾、铍、铌钽、萤石、脉石英等矿种成矿规律和找矿方法的创新研究,同时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找矿成果,丰富了成矿理论,创新了找矿方法。概要介绍了该工程在川东北锂钾找矿、川西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调查、新疆阿尔金稀有金属矿产调查、江西赣南—福建浦城地区萤石、硼资源、东部地区脉石英、叶蜡石特种非金属矿产找矿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介绍了川东北、川西、阿尔金等主要成矿带稀有稀土矿产、萤石、脉石英等关键矿种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方法、绿色调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钾盐、锂矿、萤石、脉石英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和研究程度,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我国战略性矿产后续调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钻孔岩芯高光谱技术是获取岩芯地学信息与研究的新方向。新疆白杨河铀矿床钻孔岩芯蚀变发育,对其开展蚀变研究有助于对白杨河矿床深部铀矿勘探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本次研究利用Field Spec4可见光-短波红外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新疆白杨河铀矿床8个钻孔进行光谱测试与分析,研究发现钻孔岩芯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垂向上具有明显的"上低下高中过渡"的三分带特征:即上部为低铝绢云母+少量赤铁矿与少量褐铁矿+少量蒙脱石,中部为中铝绢云母+低铝绢云母+少量蒙脱石+少量碳酸盐、赤铁矿与褐铁矿,下部为高铝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绢云母Al-OH吸收峰位置变化规律反映出矿床的热液活动具有深部相对高温、高压、偏酸性,浅部相对低温、低压、偏碱性的特征。蚀变三分带特征以及热液活动特征表明白杨河铀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液成矿背景,同时,铀矿化总体处于3分带特征中的中部以中铝绢云母为主的蚀变带与下部以高铝绢云母为主的蚀变带之间的过渡带中,该过渡带是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也是可能的热液/矿化中心;过渡带中发育赤铁矿,中铝绢云母和高铝绢云母,此3种蚀变矿物可能与铀成矿关系密切。这些可以为白杨河铀矿床深部铀矿勘探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玲珑金矿田171号脉赋存于招平断裂北段破头青断裂中,在其深部探明金资源储量150余吨,确定其为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为了揭示构造与成矿、深部矿与浅部矿、石英脉型矿与蚀变岩型矿等的关系,为深部找矿提供典型实例和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大量矿区地质勘探、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矿床特征,揭示了构造控矿规律。171号金矿脉深部共有7个金矿体,均为盲矿体。其中,171_1号主矿体埋深120~1700m,呈似层状、大脉状分布,沿走向及倾向显舒缓波状。矿体总体走向60°,倾向SE,倾角36.5~43.5°。矿体长2500m,斜深510~3100 m,平均厚度4.23 m,平均金品位2.71×10~(-6),矿石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型(蚀变岩型)。矿脉和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构造、蚀变分带具有一致性。由控矿断裂的主裂面至远离主裂面,构造变形强度由强变弱,蚀变强度和矿化强度也由强变弱。招平断裂是一条切割早期韧性剪切带的脆性断裂,总体呈舒缓波状展布,大部分地段发育于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侏罗纪玲珑型花岗岩之间,断裂上盘脆性变形较弱,下盘脆性变形带宽大,是沿不同时代地质体之间发育的左行铲式正断层,类似于拆离断层,是胶东白垩纪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玲珑金矿田是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产地,但大型金矿床多为赋存于断裂构造中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与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同一构造系统中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物;一般在主断裂中赋存蚀变岩型金矿床,在主断裂下盘的次级张裂隙中产出石英脉型金矿床。胶东以正断层为主的伸展构造系统为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蚀变分带和不同类型金矿床的关系是金矿找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