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5篇
  免费   3384篇
  国内免费   3527篇
测绘学   1029篇
大气科学   1918篇
地球物理   4824篇
地质学   9534篇
海洋学   3244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1221篇
自然地理   3021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745篇
  2020年   720篇
  2019年   861篇
  2018年   705篇
  2017年   773篇
  2016年   753篇
  2015年   878篇
  2014年   1065篇
  2013年   1357篇
  2012年   1070篇
  2011年   1193篇
  2010年   1053篇
  2009年   1098篇
  2008年   1144篇
  2007年   1184篇
  2006年   1218篇
  2005年   1039篇
  2004年   955篇
  2003年   831篇
  2002年   774篇
  2001年   672篇
  2000年   613篇
  1999年   534篇
  1998年   484篇
  1997年   438篇
  1996年   349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287篇
  1993年   231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依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第四章的内容,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估结果进行解读。报告对21世纪全球表面气温、降水、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冰冻圈和海洋圈的可能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210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做了合理估计。评估指出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在未来20年内达到或超过1.5℃,平均降水也将增加,但随季节和区域而异,同时变率将增大。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受内部变率影响较大。到21世纪末,北冰洋可能出现无冰期;全球海洋会继续酸化,平均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百年内上升幅度依赖不同排放情景,都在2100年后继续升高。在最新的评估中采用多种约束方法,减小了预估不确定性的范围。AR6对于低排放情景以及“小概率高增暖情节”的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信息。综合报告的评估结果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减小区域,特别是季风区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并从科学研究和模式发展两方面加强我国气候预估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972.
利用海洋再分析资料,对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变化及其与淡水通量(Fresh Water Flux,FWF)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14—2013年SSS存在增大趋势,且有25~30 a的周期变化;1979—2013年SSS存在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且有7~12 a的周期变化。北太平洋SSS变化的活跃区域位于黑潮及其延伸区(A区)和北太平洋中部偏东地区(B区)。A区和B区SSS在2000年之前存在减小趋势,在2000—2009年出现明显增大趋势。A区和B区SSS变化与北太平洋FWF变化显著相关,其中A区SSS受局地FWF影响较大(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FWF超前16个月),B区SSS受局地FWF影响较小(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FWF超前20个月)。北太平洋FWF与A区SSS的相关表明:它们存在较大范围的正相关区,正相关区主要位于黑潮延伸区(A区东部),且正相关大值区随着FWF超前时间缩短而向东移动。对应于北太平洋温度年代际变化,SSS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并且北太平洋关键区盐度变化能够表征北太平洋气候变率,它可以作为北太平洋气候变率的替代指数。  相似文献   
973.
Quantifying land use heterogeneity helps better understand how it influences biophysical systems. Land use area proportions have been used conventionally to predict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Lacking an insight in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variou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could lead to the statistical bias and confused understanding in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study, using spatial technique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a diagnostic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for quantifying and incorporating three spatial components, namely, slope, distance to sampling spots, and arrangement. The upper catchment of Miyun Reservoir was studied as the test area.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of water samples from field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52 sub-watersheds. Using parameter calibrations and determinations, combine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lored and detected. Adjusted land use proportions were calculated by spatial weights of discriminating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location to water quality and used to build the integrated model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only using area proportions, our model increase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land use and quantified the effect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on water quality. This can guide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configuration to control water eutrophication.  相似文献   
974.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下花园区夏家沟古城梁、怀来县赵家山等剖面地质测量,分析了1400 Ma前沉积的下马岭组岩性变化、沉积序列与海平面升降演化、岩石矿物组分与重矿物组合,认为下马岭组沉积时期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多期热带风暴作用,早期的大规模风暴与浊流等事件沉积,晚期的浅海陆棚风暴岩、深水陆棚泥页岩、细粒浊积岩及安静水体的泥灰岩透镜体(灰泥饼)等是其鲜明的沉积响应.该时期发育一次长期缓慢的海平面上升-下降过程,对应一个二级层序.内幕可细分为五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对应五个三级层序;下马岭组沉积早期的物质组分主要以砂质、泥质为主,晚期转化为以泥质、灰质、云质为主,砂质减少,两种类型的物质组合系统先后影响燕辽裂陷槽;下马岭组沉积时期,具有双物源性质,除了主要来自于东部的山海关古隆起外,晚期可能也有西部山西古陆提供物源,来自北部的沉积物源不发育,推测北部的内蒙-冀北隆起(内蒙地轴)不存在,燕辽盆地具有西陡东缓的箕状断陷盆地特征,盆地古地形、物源供给变化与多级次海平面振荡变化控制了下马岭组沉积物的时空演化特征.该研究为1400 Ma前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恢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75.
老挝万象盆地属于沙空那空盆地的次级盆地,沉积了厚层的钾石盐矿,而钾石盐中还存在着部分水不溶物,通过研究不同成钾区域的钻孔发现:水不溶物主要包括硬石膏、方硼石、白云母、石英、水氯硼钙石、碳酸盐矿物以及零散的黄铁矿,通过水不溶矿物在钻孔中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发现,钾盐从析出到结束,水不溶物出现规律性特征:钾石盐含量越多方硼石含量也越多,而硬石膏且越少,并在钾石盐高峰期出现鲕粒方硼石,鲕粒方硼石分布表明成钾晚期沉积环境为动荡的浅水环境.水不溶矿物组合、形貌特征及硼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在万象盆地成钾阶段,钾盐沉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过程可以分为石盐沉积晚期,钾盐沉积早期,钾盐沉积中期和钾盐沉积晚期等4个不同阶段,其中钾盐阶段中期为钾盐沉积高峰期.因此,水不溶物研究能够很好地反演钾盐沉积环境,可作为古蒸发岩沉积研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76.
黄河下游典型灌区河南段是豫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种植区。该地区浅层水质整体较差,因常用于作物灌溉或家畜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因此对该地区地下水中砷与氟浓度变化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该地区地下水污染的认识水平。本文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在灌区范围内采集的327组浅层地下水样品,研究区内地下水砷和氟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十年间灌区浅层地下水中砷、氟的演化特征,探索分析砷与氟浓度及空间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存在砷与氟超标问题,2020年浅层地下水中高砷(砷浓度大于10μg/L)和高氟(氟浓度大于1mg/L)的样品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6.1%和26.06%。高砷水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与黄河冲积平原等泥沙互层结构的沉积环境中,还原性较强,同时地下水径流不畅,较强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其所处环境中Ca2+浓度较高。近十年间砷浓度增加的水样占总数31.8%,砷浓度减少的水样占36.7%。砷浓度的增长(减少)是地下水还原性增强(减弱)使得锰氧化物溶解释放(吸附)导致。近十年间不同地区农业灌溉和水源置换等用水方式导致水位变化是引起砷浓度变化的潜在因素。高氟水主要分布在河南新乡与濮阳的黄河沿线,氟离子浓度受到沉积物中萤石等钙质矿物溶解影响,使得高氟地下水出现在低钙环境中。近十年间研究区中氟离子浓度减少的占总数60.2%,氟离子浓度增加的占32.1%,整体变化趋势向好,但是高氟区中氟离子浓度继续增加。氟浓度的变化同样受到Ca2+变化影响,在Ca2+浓度降低(升高)时氟浓度进一步升高(降低)。地下水中氟升高地区分布在黄河沿线,因此受到黄河水补给影响较大,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阳离子交换作用减弱,使得Ca2+浓度降低,此时地下水中砷浓度受到环境影响而降低,因此研究区氟增加地区中砷与氟的分布和演化呈现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977.
The Mau Forest Complex is Kenya's largest fragment of Afromontane forest, providing critic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as been subject to intense land use changes since colonial times. It forms the upper catchment of rivers that drain into major drainage networks, thus supporting the livelihoods of millions of Kenyans and providing important wildlife areas.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sediment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analysis of a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sediment record of Afromontane forest change from Nyabuiyabui wetland in the Eastern Mau Forest, a highland region that has received limited 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alaeoecological study. Sedimentology, pollen, charcoal, X-ray fluorescence and radiocarbon data record environmental and ecosystem change over the last ~16 000 cal a bp. The pollen record suggests Afromontane forests characterized the en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to the Holocene with dominant taxa changing from Apodytes, Celtis, Dracaena, Hagenia and Podocarpus to Cordia, Croton, Ficus, Juniperus and Olea. The Late Holoce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open Afromontane forest with increased grass and herbaceous cover. Continuous Poaceae, Cyperaceae and Juncaceae vegetation currently cover the wetland and the water level has been decreasing over the recent past. Intensive agroforestry since the 1920s has reduced Afromontane forest cover as introduced taxa have increased (Pinus, Cupressus and Eucalyptus).  相似文献   
978.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储层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浅水三角洲已经成为当前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浅水三角洲常规和非常规砂岩储层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鄂尔多斯盆地中—古生界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结合岩芯、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盆地西部地区山1—盒8段浅水三角洲的母岩特征、沉积充填、砂体展布与储层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为研究区常规砂岩储层和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和北部砂岩重矿物组合相似,以锆石和白钛矿为主。综合La/Yb-REE与Dickinson三角图解、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碎屑锆石定年分析认为,北部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北部阿拉善古陆太古界和元古界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向南影响到陇东地区北部;南部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南部北秦岭地区太古界、元古界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向北影响陇东地区中南部。山1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孤立型与垂向叠置型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主要的砂体类型。盒8段沉积时期,古湖泊可能萎缩;南北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在研究区中部环县东南一带交汇混合。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质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结构成熟度中等—较差。砂岩成岩改造强烈,水—岩反应复杂,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因,多期胶结作用使砂岩的孔喉结构变得十分复杂。孔隙类型以微米—纳米级的岩屑溶蚀孔、剩余粒间孔和高岭石晶间孔为主,整体上属于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砂体分布与“甜点”预测是研究区致密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9.
玉龙雪山是我国季风海洋型冰川发育最为典型的代表性地区,也是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现代冰川区。丽江市的部分水源来自于玉龙雪山冰川融水,同时玉龙雪山景区每年吸引着上千万的游客来欣赏现代冰川。旅游活动与水环境息息相关且相互作用,水环境的准确刻画是指导与优化区域旅游活动的基础。以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丽江市为例,基于实地采样与数据分析,对2018年丽江市的旅游活动与水环境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丽江市旅游活动与水体污染耦合度极高,旅游活动与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毒理的耦合度较低。旅游活动与水环境存在较强的关联,特别是与水环境指标中的高锰酸盐指数,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总体上,旅游活动与水环境存在相关关系,旅游旺季水环境质量较旅游淡季更差。  相似文献   
980.
乡镇水权分配是乡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前提,是乡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为新时期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的甘州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可分配水权总量,在优先保障生活和生态基本用水基础上,选取2017年为规划水平年,采用人口、面积、产值单指标和混合分配模式,以及综合指标分配模式5种方法,开展了乡镇尺度水权分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领域专家对水权分配的公平性的重视程度略大于效率性,区域水资源的管理者更注重水权分配的公平性,而研究学者更倾向于效率性。5种模式对同一乡镇的水权分配结果范围较为均衡,但不同模式因侧重点各异对具体乡镇的分配比例存在差异。各乡镇不同模式下最大水权分配比例处于10%以上,而最小比例不超过0.3%。基于AHP的综合指标模式的分配结果更为合理,更贴合各乡镇水资源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潜力,其分配结果为各乡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