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4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605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386篇
地球物理   334篇
地质学   1106篇
海洋学   433篇
天文学   288篇
综合类   153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Industrial phosphorus (P) fertilizer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global food production, but has also led to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tensive 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has increased and the impacts of trade on aggravating or alleviating future P scarcity must be examined, especially for the most vulnerable countries. We combined data to estimate the global P trade among countries and its impacts on global P flows, based on 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cropland soil P budgets and crop P fertilizer footprints (the amount of industrial P fertilizer applied for producing one unit of P in the harvested crop). The global agricultural P trade represented a fraction of 16% of P in harvested crops in 2014, half of which was expor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razil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nd one fifth imported by China. Virtual P fertilizer flows (about 2.60 Tg P y-1) referred to industrial P fertilizers applied to traded crops by exporting countries; thus, 1/3 of global virtual P fertilizer flow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oybean trade. P use efficiency (PUE), the ratio of the harvested crop-P to the total external P inputs, is a larger problem for tropical than temperate countries. Global crop trade had brought in a net 0.2 Tg P y-1 savings of industrial P fertilizers globally, compared to crop production in export and import countries. >0.50 Tg y-1 of the gross global accumulation of soil P and P in freshwater were associated with 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Global PUE, however, could be improved considerably, and thus global cooperation and improving PUE could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uture P scarcity. Vulnerable countries should also propose urgent national plans to address their own situations of P scarcity or low PUE.  相似文献   
992.
辽宁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零星见于辽北铁岭地区.南华纪沉积期由陆源碎屑岩沉积底垫始,至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通过对南华纪岩相古地理特征的较深入研究,根据其岩性组合、沉积构造、指相化石等特征划分出6个沉积相,即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河流-冲积扇相.  相似文献   
993.
994.
王洁  李王成  穆敏  董亚萍 《干旱区地理》2022,45(6):1795-1804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土壤肥力下降、灰绿板岩矿质元素淋溶释放规律不明等问题,通过室内模拟灰绿板岩冻融干湿循环交替试验,采用修正的Elovich方程、抛物线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各矿质元素的累积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研究不同粒径板岩在冻融干湿循环作用下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及最优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两种粒径灰绿板岩淋溶液中矿质元素淋溶总量随循环次数增大而增大,1 cm粒径灰绿板岩矿质元素累积淋溶总量、淋溶速率在不同循环次数下均大于3 cm粒径。灰绿板岩矿质元素淋溶释放是多因素共同控制的物理、化学过程,其释放过程可大致分为快速反应阶段和反应趋于平衡阶段;压砂地土壤中Ca、K、Mg、P元素的供给量运用修正的Elovich方程预测结果较好,抛物线方程更适用于描述S元素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农田土壤肥力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5.
近几年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表明,ENSO与异常东亚冬季风之间有相互影响,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通过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西(东)风异常对El Niño/La Niña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化(循环)与ENSO发生有密切关系;ENSO的真正源在西太平洋暖池,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到东太平洋,便导致El Niño/La Niña的爆发;在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东传的同时,有负(正)SOTA沿10°N和10°S纬度带向西传播,从而构成SOTA的循环;热带太平洋SOTA循环的驱动者是赤道西太平洋的异常纬向风。进而可以认为:ENSO实质上是主要由异常东亚季风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所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年际循环。  相似文献   
996.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100ka周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是第四纪气候变化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全球气候的主导周期在中更新世时从41ka转变为100ka,且气候波动的幅度也加大。经典的Milankovitch假说不能完全解释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原因以及100ka周期在气候记录中的强烈表现,因为太阳辐射与气候记录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尤其是二者在变化幅度上不匹配。近年来围绕这一转型过程的时代和原因获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是针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时间、对气候记录中100ka周期的重新检讨以及非太阳辐射因素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其它可能的转型原因包括大冰盖、温室气体、地球轨道面倾角、冰盖基底、构造隆升等。  相似文献   
997.
纪伟强  吴福元 《岩石学报》2022,38(5):1285-1301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与挥发分循环密切相关。宜居性受地球表层系统中挥发分组成和变化的直接影响,但其本质上受控于地球深部系统的挥发分释放和循环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挥发分的起源、大气圈和海洋的形成与演化、深部挥发分释放及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俯冲带挥发分循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概况。期望本文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专辑稿件的内容,激发起同行对挥发分研究的兴趣,促进我国挥发分相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8.
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群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敏  薛林福 《世界地质》1997,16(2):34-38
辽西地区的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群是一集颇具特色的断陷盆地群。盆地构造演化具多期次特点,火山作用与沉积作用频繁交替,形成了兴隆沟、蓝旗和义县三个火山沉积旋回。兴隆沟、蓝旗旋回是在挤压盆地中形成的,是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的产物;义县旋回是弧后裂谷盆地的产物。盆地特征及深部构造研究表明,辽西盆地群坳陷作用不发育的原因是岩石圈性质和强烈的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地质旋回与天文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阳辐射量变化与地质旋回的对应关系表明,太阳辐射不仅是形成地磁场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反向振动的原因,而且是核幔电磁耦合和能量交换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向地球既输送了大量热能,又输送了大量电磁辐射能,这是我们通过天文周期预测未来地质变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广西弄拉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水循环碳汇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广西弄拉表层岩溶泉水文动态自动化监测研究,发现在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条件下,泉域内水资源的排泄方式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丰水期主要以泉口径流排泄为主,而枯水期则以泉域内生态需水消耗为主。4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6.24%,泉口水资源输出量却高达全年总量的90.89%。与之相对应,碳输出量占全年总量的90.46%。上述数据说明岩溶碳汇过程主要发生在径流系数较高的丰水季节。在碳汇方式上,碳汇过程明显受到雨水稀释效应、CO2效应及水岩相互作用的控制。在降水初期,受到雨水的混合稀释,HCO3-浓度明显下降。期间受到CO2效应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使HCO3-浓度波动较大。但随着流量的衰减,水岩相互作用重新又占主导地位,HCO3-浓度动态变化趋于平稳。根据近十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在次生森林植被覆盖条件恢复下,岩溶动力系统中的Ca2+、Mg2+和HCO3-离子浓度均明显增高。以HCO3-浓度增长最为明显,2003—2005年平均值为356.55 mg/L,而2012年上升为432.97 mg/L,其差值76.42 mg/L,十年间增幅达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