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86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594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为查明厚子河不同区域河水受硫铁矿污染的程度,在厚子河支流4个典型河流断面采集水样,开展水质全分析测试,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硫铁矿区厚子河水质评价的结果无差异,均为劣Ⅴ类水; 而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距离硫铁矿开采区由近及远的4个断面HZ001、HZ002、HZ003、HZ004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逐渐下降,水质类别分别为劣Ⅴ类且黑臭、劣Ⅴ类但不黑臭、Ⅳ类、Ⅲ类,符合现场调查的实际情况,能够反映距离污染源越远时河水水质趋好的总体态势; (2)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不仅可以客观反映同一河流各个断面所处的综合水质类别、同一水质类别中受污染的不同程度以及与水环境功能区类别的比较结果,而且能够实现对劣V类水质污染程度的精细划分,相较于单因子评价法更加客观、科学、全面,适用于矿山开采等重污染区域河流断面水质污染情况的研判。  相似文献   
82.
刘军港 《地质与勘探》2014,50(5):840-854
本文通过研究云南建水水草冲铜矿地质特征、围岩玄武岩和矿石矿物的微量元素、S、C、O同位素的组成,示踪了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建水水草冲铜矿位于滇东南哀牢山变质体北侧,容矿围岩为峨眉山玄武岩,矿体受北东向逆断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延深大于延长,形状不规则,矿体内多夹灰岩角砾及矿化玄武岩角砾,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矿化蚀变以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水草冲铜矿黄铜矿与黄铁矿稀土元素具有相同的稀土元素组成与含量,ΣREE平均为1.901×l0-6,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比(LREE/HREE)平均为8.188,(La/Yb)N值平均为10.259;δEu值平均为0.977;Ce呈现弱负异常,δCe值平均为0.808。黄铁矿中的Co/Ni比值为0.835,显示水草冲铜矿床为中温热液矿床;黄铁矿的Y/Ho比值平均为38.23,表明水草冲铜矿床的成矿流体为混合来源。结合黄铁矿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推断水草冲铜矿床的成矿流体是Cl多于F的流体。S的来源复杂,黄铁矿δ34SCDT(‰)的变化范围(18.3~29.4)与海水硫酸盐(海相蒸发岩)的δ34S值接近或略低;黄铜矿δ34SCDT(‰)变化范围是-0.5~10.1,表明有深部硫的参与。δ13C V-PDB(0.9‰~2.6‰),δ18O V-SMOW(14.3‰~15.9‰)反映了方解石流体可能为热液循环萃取沉积岩地层混合形成。综上,推测成矿物质为后期构造热液萃取围岩(玄武岩和灰岩等)所得,其中铜主要来自于玄武岩本身,而硫的来源以地层硫为主。  相似文献   
83.
正Materials deposited in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mall particle size.The activity of microorganisms in aqueou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may have effective impacts on the geochemical  相似文献   
84.
黄铁矿是重要的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多种矿床中均有产出,其标型特征对矿床成因、矿体空间分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以扬子板块西缘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来对比研究浸染状、致密块状、斑杂状、网脉状矿石中黄铁矿的标型元素特征。结果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Fe、S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6.030%、52.815%,介于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之间,根据矿石特征,黄铁矿以岩浆成因为主,并有少量热液作用参与;将白草矿区黄铁矿δFe-δS特征与金川等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黄铁矿对比,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为典型的岩浆熔离型;由于存在钒钛磁铁矿,Co/Ni值多小于5,说明钒钛磁铁矿与硫化物存在共生关系;岩浆内生成因黄铁矿S/Se值小于15000,白草矿区黄铁矿S/Se值为812~10466,显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岩浆内生成因;Se/Te值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显示上述4类矿石黄铁矿结晶顺序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斑杂状矿石→网脉状矿石;原始地幔标准化主量、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白草矿区黄铁矿兼具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综上所述,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成因主要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并含有少量热液作用。  相似文献   
85.
袁伟  柳广弟  袁红旗 《地质论评》2023,69(1):365-37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还缺乏直观、有力的证据。笔者等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在长7段的脉状黄铁矿附近和碳酸盐结核中发现了属种单一、分布丰度高的藻类化石,它们呈现出近似球状的轮廓,在中部分布着一条裂缝。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为长7期的藻类勃发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也为该时期热液活动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86.
贵州东部及邻区南华纪锰矿层中的黄铁矿产出形态多样,为了研究它们的成因标志,通过野外和镜下观察发现黄铁矿主要呈浸染状、条带状和结核状产出,并以草莓状和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含锰岩系中黄铁矿具有异常高δ34S值的特征,介于+37.9‰~+62.6‰之间(平均52.7‰),呈塔式分布,峰值在+46‰~+59‰之间,沿同一矿体剖面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不同矿床间差异大。结果表明沉积盆地的封闭性和冰川事件使海水硫酸盐浓度降低并富集重硫同位素,随后形成的硫酸盐最低带进一步减小了硫同位素的分馏,使黄铁矿的δ34S达到异常高值。随着沉积盆地逐渐变开放,矿层由下而上黄铁矿的δ34S值逐渐减小,而不同矿床黄铁矿的δ34S值差异则是因为沉积盆地封闭性的差异。因此,封闭的局限沉积盆地是锰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条件,而渗流热卤水或火山锰源可能是矿床的主要锰质来源。  相似文献   
87.
晚二叠世时,湖北赤壁位于扬子台地与北部硅质岩盆地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古地理位置,使该地区发育一套独特的地层 沉积序列.沉积微相、古生物化石和草莓状黄铁矿的综合研究表明,晚二叠世长兴期至早三叠世早期,赤壁剖面沉积环境演化 可分为6个阶段:近氧化的深水台缘硅质岩沉积、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火山活动加剧而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 大灭绝后严重缺氧环境的沉积、大灭绝后贫氧环境下的沉积、大灭绝后氧化环境的沉积.由于赤壁剖面处在远离陆地的台缘缓 坡环境,陆源剥蚀的影响可能比较有限,因此火山作用带来的营养物质可能是引起大灭绝后海洋缺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车仓峪钼矿位于小秦岭中生代娘娘山花岗岩体与太华群基底的接触带内,矿体发育在由一组X节理控制的石英脉内。本文对车仓峪钼矿开展了辉钼矿Re-Os定年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分析工作。所得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33.8±4.3Ma和132.7±2.2Ma,表明车仓峪钼矿的成矿年龄为早白垩世,与娘娘山岩体的成岩年龄一致。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较低,为83×10-6和86×10-6,指示了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I型花岗岩——娘娘山花岗岩。对与辉钼矿共生的黄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发现黄铁矿中Ni含量低(4.5×10-6~76.1×10-6,平均17.4×10-6),表明其来源应该是酸性岩,也就是其围岩娘娘山花岗岩。综合辉钼矿定年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车仓峪钼矿应该是早白垩世娘娘山花岗岩侵位时,由岩浆冷凝分异出的成矿流体充填和交代围岩形成。同时,小秦岭燕山期Mo矿化并不伴随Au矿化,结合已有资料,从侧面说明燕山期可能并不是小秦岭金的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89.
上达子堡金矿化区主要出露古元古界辽河群盖县岩组二岩段,是金成矿物质的矿源层。黄铁矿标型特征指示目前区内的剥蚀水平相当于中上部,按黄铁矿垂直分带规律,{210}+{100}、{210}习性晶体向深部有可能逐渐增加,因此,本金矿化区深部含金量可能高于浅部。  相似文献   
90.
The formation of iron sulphide minerals exerts significant control on the behaviour of trace elements in sediments. In this study, three short sediment cores, retrieved from the remote Antinioti lagoon (N. Kerkyra Island, NW Greece), are investigated concerning the solid phas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partitioning of major (Al, Fe) and trace elements (Cd, Cu, Mn, Pb, and Zn). According to 210Pb, the sediments sampled correspond to depositions of the last 120 years. The high amounts of organic carbon (4.1–27.5%)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Fe sulphides, predominantly pyrite, already at the surface sediment layers. Pyrite morphologies include monocrystals, polyframboids, and complex FeS–FeS2 aggregates. According to synchrotron-generated micro X-ray fluorescence and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a, authigenically formed, Mn-containing, Fe(III) oxyhydroxides (goethite type) co-exist with pyrite in the sediments studied. Microscopic techniques evidence the formation of galena, sphalerite and CuS, whereas sequential extractions show that carbonates are important hosts for Mn, Cd, and Zn. However, significant percentages of non-lattice held elements are bound to Fe/Mn oxyhydroxides that resist reductive dissolution (on average 60% of Pb, 46% of Cd, 43% of Zn and 9% of Cu). The partitioning pattern changes drastically in the deeper part of the core that is influenced by freshwater inputs. In these sediments, the post-depositional pyritization mechanism, illustrated by overgrowths of Fe monosulphides on pre-existing pyrite grains, results in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pyritization that reaches 49% for Cd, 66% for Cu, 32% for Zn and 7% for 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