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考虑地层各向异性井壁稳定性研究对地质特征复杂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开发意义重大,在对国内外近10年相关研究成果调研基础上对其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影响井壁稳定性的地层各向异性因素包括:区域地应力大小、区域应力性质、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差异、井身结构、水化膨胀、微裂缝及弱层理盘角度等。详细梳理了各单因素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地层应力系统及岩石强度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对于具弱层理盘地层,沿不同钻井方向岩石强度差异较大;沿弱层理面地层容易发生水化膨胀,且往往微裂缝发育,井壁容易失稳,因此应采用高抑制钻井液体系或油基钻井液。在复杂地层钻井过程中,以上各单因素相伴而生,进行各单因素耦合条件下井壁稳定性分析对合理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考虑地层各向异性井壁稳定性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及基于三维可视化建模的近实时井壁稳定动态模拟预测研究是该研究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2.
建立含有非贯通层面和正交次级节理的逆层岩质边坡FLAC/PFC2D耦合计算模型,进行地震动力破坏过程模拟试验,研究了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理。试验结果证明,在地震动力破坏过程中,边坡内部层面主要产生剪切破坏,少量张拉破坏集中于逆层边坡顶部位置并且总是发生在坡体已经产生动力失稳之后,因此层面的抗拉强度并不影响逆层边坡的地震动力稳定性。坡顶正交次级节理只能产生张拉破坏,形成宏观的岩层倾倒趋势,而坡底的正交次级节理既会产生张拉破坏,也会产生剪切破坏,破坏面滑动趋势明显。动力响应坡顶放大效应和破坏面发育位置深度导致坡顶岩体的张拉倾倒早于坡底岩体的剪切滑动,与逆层边坡静力倾倒破坏顺序相反。  相似文献   
43.
The canyon mout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ubmarine‐fan systems and is thought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urbidity currents. However, the depositional and erosional structures that characterize canyon mouths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than other components of submarine‐fan syste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acies organization and geometry of turbidites that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developed at a canyon mouth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Kazusa forearc basin on the Boso Peninsula, Japan. The canyon‐mouth deposits have the follow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i) The turbidite succession is thinner than both the canyon‐fill and submarine‐fan successions and is represented by amalgamation of sandstones and pebbly sandstones as a result of bypassing of turbidity currents. (ii) Sandstone beds and bedsets show an overall lenticular geometry and are commonly overlain by mud drapes, which are massive and contain fewer bioturbation structures than do the hemipelagic muddy deposits. (iii) The mud drapes have a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ed by aggregates of clay particles, which show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fluid‐mud deposits, and are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deposition from fluid mud developed from turbidity current clouds. (iv) Large‐scale erosional surfaces are infilled with thick‐bedded to very thick‐bedded turbidites, which show lithofacies quit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urrounding deposits, and are considered to be equivalent to scours. (v) Concave‐up erosional surfaces, some of which face in the upslope direction, are overlain by backset bedding,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mud clasts. (vi) Tractional structures, some of which are equivalent to coarse‐grained sediment waves, were also developed, and were overlain locally by mud drapes, in association with mud drape‐filled scours, cut and fill structures and backset bedd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outcrop‐scale erosional and depositional structures, together with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ud drape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canyon‐mouth deposits in ancient deep‐water successions.  相似文献   
44.
仲文斌 《地质与勘探》2014,50(4):649-658
上成金矿位于张八岭构造带北部,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通过研究厘定出一条近SN向断裂破碎带—其为管店-龙王尖断裂的北段分支管店-下马断裂—以及F1、F2、F3三条近NW向顺层滑动断裂。石英脉型金矿化受近NW向的顺层滑动断裂构造控制,矿体空间展布上具有平行似等距特征,蚀变岩型金矿化受近SN向断裂破碎带控制。上成金矿床2种不同金矿化类型是同一成矿作用在不同性质的控矿断裂构造下的具体表现,空间结构具有上部石英脉型金矿化下部蚀变岩型金矿化的关系。断裂构造产状变化部位有利于形成矿化弱的厚矿体,反映断裂构造局部地段的高引张空间有利于形成第Ⅰ阶段厚石英脉;而矿脉的分支复合、膨大缩小部位有利于矿化富集,反映断裂构造多期活动强烈地段则有利于Ⅱ、Ⅲ阶段矿化叠加富集。矿化的局部富集与矿体的厚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结合矿化特征、构造控矿规律总结分析,对上成金矿床深部和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45.
河北省滦平县下白垩统断陷盆地东杨树沟剖面,发育砂岩—泥岩互层序列,在砂岩急剧变厚的部位见到一种“发散状”层理。在这种层理中,纹层从砂体较薄的部位向砂体变厚的方向发散和倾斜,且纹层面与岩层面的夹角从上往下逐渐增大,最上部纹层面与岩层面的夹角接近0°,最下部纹层面与岩层面的夹角接近90°,由于岩层层面是近于水平的,也就是最下部的纹层的倾角接近90°,如此高角度的层理不可能是正常水流作用下沉积的。关于这种层理类型,文献中没有找到记录。前人对该剖面的研究成果中曾经把它当作交错层理,认为这个急剧变厚砂岩是河道沉积。根据这个成因分析,可以预测砂体的展布方向是垂直于岸线的。经仔细观察,发现这种“发散状”层理是小型同生正断层控制下的同生层理。该套砂岩不是河道砂,砂层局部变厚是由于同生正断层引起的,其沉积环境被认为是扇三角洲前缘的舌状体沉积,根据这种成因分析,可以预测砂体的展布方向垂直于断层走向,根据区域资料,断层是平行于湖岸线分布的。  相似文献   
46.
在关停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中,多数采用房柱式开采方式。该方式下产生的采空区周围并未出现大的物理变形,因此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和解释手段很难准确圈定其采空区范围。为此在鄂尔多斯高原选择已知采空区块为试验区,采用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高保真处理的基础上,利用方差顺层切片及综合层属性切片,准确地解释出采空区的范围。试验证明,地震属性的综合运用是识别房柱式采空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7.
卢平 《探矿工程》2013,40(11):72-75
在我国的山区修筑道路工程,常常形成稳定性较差的岩质顺层边坡,变形破坏案例频发。以贵阳-新寨高速公路开挖道路引起的大型岩石顺层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查、不良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的调查,模拟滑坡的运动特征,分析滑坡的成因,并根据牵引式滑坡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8.
永定河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定河是华北海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在其上、下游的2个河段具有明显的沉积差异.通过对永定河上、下游河段的沉积物岩样的分析,探讨了不同河段的沉积构造类型,从粒度、层理和垂向层序方面,分析了上游至下游沉积特征存在的差异,并结合永定河同一历史时期的河道展布形态,根据辫状河的形成机理,分析了不同河道段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49.
顺层岩质高边坡地震变形破坏机制三维数值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铮  徐卫亚  石崇  李明卫  赵谊 《岩土力学》2009,30(11):3512-3518
提出了工程地质分析与三维反演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揭示边坡地震渐进破坏的失稳过程和失稳机制。结合西南某水电站顺层岩质高边坡工程实例。研究该高边坡地震后工程地质特性,恢复边坡震前的地形地貌,建立地震前未滑塌边坡的三维模型。利用FLAC3D对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响应分析,绘制位移、速度、加速度三量放大系数等值线图,判断地震破坏位置。数值模拟结果与边坡实际滑塌情况相符。应用工程地质分析与三维反演模拟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边坡后发型阶段性逐级滑塌的破坏机制以及大夹角折线形的后缘破坏面形状。三维数值反演研究中采用的岩体动力参数,为正演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0.
朱仁杰  车爱兰  严飞  文海  葛修润 《岩土力学》2019,40(5):1907-1915
针对一种含贯通性顺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开展地震波场传播特性、动力演化规律和破坏机制研究。基于华丽高速公路金沙江大桥桥址边坡,实施了数值分析及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明确了地震波场受贯通性结构面影响,在贯通性结构面和坡面之间反复叠加,加速度放大效应较均质边坡增大约1.8倍。振动台模型试验中不断增大地震输入烈度,加速度响应在烈度为Ⅷ度时发生突变,边坡由弹性响应阶段进入塑性阶段。在裂度为Ⅸ度时坡脚附近裂缝进一步扩展、贯通,直至发生整体滑动失稳,滑动面沿后缘陡倾结构面剪出、贯通性顺倾结构面滑动、下部坡脚附近剪出。强震后受扰动边坡若处在塑性阶段/不稳定阶段,在其他外力触发下有可能发生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