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3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548篇
测绘学   900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644篇
地质学   1410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通过4片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了用粘贴碳纤维布来增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抗震能力这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的受力特性,分析了碳纤维布不同用量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抗震加固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抗剪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可供实际抗震加固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2.
对砌块砌体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其结果准确与否和结构的极限性态目标位移的可靠确定关系很大。本文基于大量的配筋砌块砌体墙片试验结果,对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进行改进,使之能够用于砌块砌体结构的极限性态目标位移的确定。用改进的方法求解一座1/4比例的10层砌块砌体模型结构的极限性态目标位移,并与该模型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是可以应用于求解砌块砌体结构的极限性态目标位移的。  相似文献   
993.
对一个1:1比例的多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与煤矸石页岩多孔砖组合砌体模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该足尺试件在抗震性能试验的不同受力阶段进行了动力测试,分别得到了结构处于弹性、开裂、屈服和破坏状态下的频率、振型、阻尼等动力参数,分析了模型动力特性的变化特点及原因,为这种结构的抗震设计及动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立人  王敏 《地震地质》2003,25(1):23-32
在重新对 1998年和 2 0 0 0年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和基本站的 2期观测资料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 ,得到了ITRF97坐标框架下 ,参考时刻分别为 1998年 9月 5日和 2 0 0 0年 6月 8日 ,分布在全国各主要构造块体上的 79个GPS站的坐标和协方差矩阵。分别以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 (马杏垣 ,1989)中的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 (称之为亚板块 )和张培震等 ( 2 0 0 2 )给出的中国主要活动块体为格架 ,用笔者提出的 1种推广了的QUAD方法对中国大陆的 2 0个主要构造块体逐个进行判别检验。那些现今无明显相对运动的相邻块体则被归并起来 ,从而确定了活动块体和它们的边界。采用刚体运动 +块体均匀应变 +局部变形的模型作为描述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的模型。求出了有明显相对运动块体的欧拉运动矢量和块体的整体均匀变形参数、各块体内部的不均匀局部变形以及活动边界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此基础上 ,除了一般地指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西强东弱的特征之外 ,还对西部主要活动块体和边界活动强弱给出了定量比较结果 ,从而为强震危险区的判别提供了形变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995.
We use 146 422 P-wave arrival times from 6 347 local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SeismicNetwork to determine a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t 0~35 km depth. We have takeninto account the Moho depth variations, which were obtained by seismological methods. Checkerboard tests sug-gest that our inversion results are reliable. Our models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on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sof Southern California. At shallow depths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correlates with surfac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expresses well variations of surface topography of the mountains and basins.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t each layer ischaracterized by block structures bounded by large faults. Ventura Basin, Los Angeles Basin, Mojave Desert, Pen-insular Ranges, San Joaquin Valley, Sierra Nevada, and Salton Trough show respectively all-round block. SanAndreas Fault becomes an obvious boundary of the region. To its southwest, the velocity is higher, and there are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deeper seismicity; but to its northeast, the velocity is lower and shows less variation thanto the southwest, the seismicity is shallow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Moho geometry we conducted inver-sions for two cases: one for flat Moho geometry, another for a Moho with lateral depth variations. We found thatthe topography of the Moho greatly affects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When the Mohotopography is considered, a more reasonable tomographic result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resulting 3-D velocitymodel fits the data better.  相似文献   
996.
大陆壳内低速层成因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大陆地壳中出现的低速层的可能成因以及壳内低速层形成的基本条件。大陆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的成因有:①低速岩性层;②石英的α-β相变;②温度和压力;④流体;⑥矿物和岩石的各向异性。其中浅部地壳的低速层可能主要是含水裂隙带和低速岩性层的反映;发育于高热流地区的低速层最有可能与部分溶融作用有关。各种成因的低速层在深度、规模和连续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利用这些特征的差异可以对低速层的成因作出判断。低速层可能对应于壳内力学软弱带,对块体活动与大陆强震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和流交学的综合研究能够为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分析提供有效的约束。  相似文献   
997.
在华北陆块南部发现的下寒武统海相泥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高达11.2%;于酪根碳同位素等多项分析表明,生源为低等生物茵藻类,属I型有机质类型;Ro(2%~3.5%)与tmax(500~600℃)反映的成熟度已进入过成熟早期乃至晚期阶段,但仍处于生气高峰期内。对我国下寒武统烃源岩综合对比表明,华北陆块南缘下寒武统烃源岩同塔里木陆块和扬子陆块相当层位的烃源岩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综合分析认为,华北陆块南缘下寒武统烃源岩具有形成深源气、裂解气和保留早期气的现实性。该套烃源岩的发现,为我国油气勘探提出了新观念——注重海相地层、新层位——寒武系、新领域——在华北陆块周缘寻找以石炭系为主储层的和田河式气藏、以震旦系为主储层的威远式气藏。  相似文献   
998.
岩石化学元素丰度在地球化学块体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清华 《物探与化探》2003,27(6):428-430,444
以Au、Ag、Cu、Pb、Zn、Sb、Hg、W、Sn、Mo、U、Cr、Ni、Co等14种成矿元素为例,利用中国东部不同构造单元的出露地壳和不同类型岩石的元素丰度阐明其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块体划分与研究中的意义.利用岩石元素丰度对地球化学块体进行研究,既可查明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块体的成因,又可为地球化学块体的研究对比提供条件.因此,应建立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或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的岩石元素丰度并加强其与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的对应关系的研究,这将会对地球化学块体的划分与推断解释提供重要的更加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家声  李燕  韩竹均 《地学前缘》2003,10(Z1):168-175
受青藏高原物质在南北挤压下向东逸出的影响 ,四川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川滇地块和滇西地块均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形响应。根据航磁异常揭示的四川、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样式和滇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结果 ,在主要由变质褶皱基底组成的四川地块发生平行龙门山断层的逆冲推覆 ,基底岩石发生递进褶皱缩短的同时 ,由华北变质结晶基底组成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前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基础上 ,结晶基底沿一系列近东西向左行走滑断层向东错移。滇西和川滇地块则分别沿金沙江—红河断裂 (2 0Ma前后 )和鲜水河—小江断裂 (5Ma前后 )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位移。发生在滇西、川滇、四川和鄂尔多斯地块上的最新构造变动叠加或改造了先存构造 ,并且表现为从南向北、由盖层向基底发展的趋势 ,变形程度自西向东减弱 ,反映了青藏高原持续同构造伸展作用的边缘和远程效应。青藏高原东缘多层次、多阶段的现今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活动组成了宏观的南北地震带。  相似文献   
1000.
板状金矿体的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地质块段法在板状金矿体资源,储量计算中的准确性,结合实例着重对各项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块段投影面积的平行线计算法及坐标计算法;强调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块段平均厚度及平均品位;提出块段体积的计算宜采用斜面积与投影厚度的乘积,以补偿波状起伏的矿体因投影而减少的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