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45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1727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罗小杰 《中国岩溶》2013,32(2):195-202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岩溶发育特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了武汉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点,各时代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发生的两次大的海进—海退作用分别形成了石炭—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套碳酸盐岩系,为武汉地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中三叠世期末的印支运动产生的强大的NNE—SSW向挤压应力,形成NWW—SEE走向的线状褶皱,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晚三叠世—侏罗纪,武汉以西及北部等地隆起,东部及东南部的梁子湖地区在襄樊—广济等断裂的控制下逐步开始凹陷。这一时期内,地表、地下水总体向东部梁子湖凹陷汇集,控制了武汉地区第一期地下岩溶的发育。白垩—古近纪,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活动表现为差异性沉降,接受沉积,岩溶作用停止。新近纪—早更新世,武汉以西的潜江凹陷继续发展,而武汉地区则总体隆升。该时期内古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地下水由东向西流动,第二期地下岩溶也自东向西发育。中、晚更新世时期,武汉及周边地区总体下沉,广泛形成厚10~30 m不等的老粘性土层覆盖于前二期岩溶之上。由于相对不透水层的阻隔,这一时期内岩溶作用基本停止发生。全新世时期,地表水的侵蚀作用部分地破坏了老粘土盖层的连续性。由于碳酸盐岩分布于现长江水体以下10~20 m,侵蚀基准面远高于碳酸盐岩的分布高程,地下水活动很弱,岩溶作用很弱或未发生。   相似文献   
992.
岩溶石漠化是指碳酸盐岩发育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石漠化的产生取决于基底岩石结构特点和酸不溶物含量。目前对于究竟哪种类型的岩石易于形成石漠化,利于形成石漠化的岩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无规律性等问题,单纯利用传统的遥感解译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作者从古地理学角度对广西石漠化的形成及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区域划分为7个分区,包括桂林—贺州分区(Ⅰ)、柳州—来宾分区(Ⅱ)、都安—马山分区(Ⅲ)、平果台地分区(Ⅳ)、靖西台地分区(Ⅴ)、扬子台地南缘分区(Ⅵ)和西林—乐业—凌云分区(Ⅶ)。从广西石漠化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具有较为稳定台地相格局的地区容易发育连续性的碳酸盐岩(并诱发石漠化),同时重度石漠化一般分布于长时期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的环境中(例如平果台地相区、靖西台地相区、扬子台地南缘分区)。广西众多的、较为稳定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建造为石漠化产生提供了“机会”。通过研究容易诱发石漠化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对石漠化风险进行评估,对属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石漠化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这无疑为石漠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993.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物性分析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头组三、泉四段地层平缓、埋深跨度小、成岩作用变化弱,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控制;由物源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的曲流河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在岩性特征、分选磨圆和泥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中期旋回相同沉积微相的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不同,并随着长期基准面上升而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共同引起的沉积环境差异,而导致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是影响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4.
湖泊碳酸盐记录的古水温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承  安芷生  刘卫国  余俊清 《盐湖研究》2008,16(1):42-50,59
湖泊古水温乃至古气温的定量反演,可以促进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目前利用湖泊碳酸盐对湖泊古水温进行重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运用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原理,利用水温与湖泊碳酸盐氧同位素值和湖水氧同位素值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对湖泊古水温做定量研究;二是通过测定介壳[Mg2+]/[Ca2+]进而重建古水温;三是通过测定湖泊流域范围内现代水文气象参数及一些相关的同位素资料直接建立起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值与温度间的统计模型。各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及其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做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995.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缘斜坡带以发育灰泥丘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备受关注,而台地结构样式制约着台缘斜坡带的发育类型和空间展布格局。在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发育缓坡型、镶边型、孤立型和淹没型4种碳酸盐岩台地结构样式。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台地结构样式存在差异:寒武纪时期,塔中、塔北为进积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而塔西南为退积缓斜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早奥陶世时期,塔北为退积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而塔中、塔西南地区则为加积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台地结构在纵向上发育演化的同时,台缘坡折带在平面上也发生迁移变化:寒武纪时期台缘坡折带环绕着西部台地呈向西开口的“U”字型分布;早中奥陶世塔西南地区的台缘斜坡带向盆内迁移,塔中、塘南地区分别发育中古台槽和塘南台缘坡折带;晚奥陶世时期塔里木盆地整体呈现“3个半岛型台地”、“4个台地边缘相带”的沉积格局。塔西南地区寒武-奥陶纪的台缘坡折带、塔中地区早、中奥陶世的中古台槽以及塘南地区奥陶纪台缘斜坡带的发现,对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沉积格局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王勇 《地质与资源》2016,25(5):443-448
青龙沟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燕辽沉降带山海关隆起与辽西拗陷的过渡带上,赋存于中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中,是辽西地区同类型金矿的代表之一.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金矿的矿源层、成矿温度、蚀变特征、赋存条件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属中-低温的热液矿床,成矿热液为岩浆水、地下水的混合物,Au主要来源于雾迷山组的碳酸盐岩.受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影响,Au经历了多次萃取、富集,矿体的产状严格受层间角砾岩带和构造破碎带控制,具有地层与构造双重控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埋藏深度大 (大于 5 000 m)、储层发育规模较小(小尺度溶孔-裂缝为主)的碳 酸盐储层精细成像难题,将基于 GPU 平台的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应用于研究区 562km2 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 的成像效果。通过地震剖面、平面相干属性和振幅属性对比分析叠前逆时偏移和传统叠前时间偏移结果表明:对于高陡构 造带成像,逆时偏移成像效果局部好于叠前时间偏移;对于碳酸盐岩内幕“串珠”成像、缝-洞储层刻画方面,逆时偏移 技术占有明显优势。叠前逆时偏移技术有效提高了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成像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8.
西藏改则县热那错东沟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至瑞替阶日干配错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化石丰富。在碳酸盐岩中识别出11种主要的岩石类型:灰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藻颗粒灰岩、多种类型鲕粒灰岩、单一类型鲕粒灰岩、球粒泥粒灰岩和生物礁灰岩。根据岩石特征及组合类型可划分为5种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台地边缘礁相,它们共同构成了日干配错组4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整体显现出海侵的相序结构。  相似文献   
999.
由于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复杂孔隙结构和强非均质性,岩石导电效率与含水孔隙度之间理想的线性关系相对复杂或并不存在,故前人基于岩石导电效率理论建立含水饱和度的计算公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岩石导电效率理论,推导了岩石导电效率的计算公式,阐明了岩石导电效率与含水孔隙度之间线性关系相对复杂或并不存在的根本原因,发现了岩石导电效率与电阻率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分析了所建立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误差的主控因素,得出了岩石导电效率的计算精度是该方法是否能推广应用的关键。与Archie公式相比,基于岩石导电效率理论建立的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能更准确地计算研究靶区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在伊拉克某油田和印尼某气田3口井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表明当计算岩石导电效率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1时,所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绝对误差不大于0.1,基本满足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精细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00.
Shoaling is a common type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carbonate platform,and commonly has poor continuity.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ly discovered and rare type of shoaling,i.e.,mega-shoaling in nearly basin scale,which is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During the Leikoupo time,the studied Sichuan Basin experienced hot and dry climate conditions and developed a carbonate platform within a restricted epicontinental sea.In B sub-layer of the Lei-1-1 sub-member of the Leikoupo Formation a series of grainstones of shoal facies accumulated throughout almost the entire basin,thereby generating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basin-scale mega-shoaling.By detailed core examination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in sections,it is shown that the lithology of this set of grainstones is dominated by doloarenite(calcarenite)followed by oolitic dolomite(limestone).In addition,it contains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characterized by upward-coarsening and upward-shallowing as the followings:restricted lagoon to platform interior beach;restricted lagoon to platform interior beach and to platform flat;and tidal flat to peritidal beach.Subsequently,a multicyclic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revealed that this set of grainstones can be well traced and compared horizontally,and is generally isochronous.In addition,a template for logging facies,established based on core calibrations and logging data,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235 wells in the basin.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hoal grainstones to be 10–40 m thick with a15×104km2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rea.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arbonate platform developed mega-shoals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The genesis of such a mega-shoaling was investigated by focusing on various shoaling conditions,such as paleo-tectonics,paleo-geomorphology,paleo-climate,sea-level changes,and palaeo-hydrodynamics.A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independent geological factors creates beneficial geomorphologic conditions for the mega-shoaling including a quiescent paleo-tectonic environment,relatively flat paleo-geomorphology and evaporites filling up and leveling off.In addition,a stably settling carbonate platform underwent sea-level fluctuations through swift transgressions and protracted regressions,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continuous,multicyclic and superimposed vertical development of grain beaches but also beneficial for the horizontal migration,coalescence and superimposition of individual grain beaches.As a consequence,large-scale and continuously-distributed grain beach sedimentation emerges and mega-shoals devel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