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371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田明中  曹伯勋 《现代地质》1993,7(4):421-427
本文对周口店新发现距今11~1.9万年的东岭子洞穴堆积物进行了成因研究,认为该套堆积物并非全属岩溶堆积物,其中也有风成黄土沉积。应用古地磁、热发光及铀系法等年代学方法测定,认为这套堆积为距今11~1.9万年间沉积,弥补了周口店地区近5万年的晚更新世洞穴地层空缺,是一个含有丰富地质事件的晚更新世洞穴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12.
瞬变电磁法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瞬变电磁法在黄石市某矿主竖井建设地段查明了地表到地下100m的岩洞、构造破碎带、断裂带,并利用这些资料讨论了洞的成因及其与断裂破碎带的关系.圆满地完成了矿方提出的地质任务.  相似文献   
13.
A. P. Dykes 《Landslides》2007,4(3):279-290
The West Mouth of the Great Cave at Niah in Sarawak, northwest Borneo and the North Passage that leads to the West Mouth contain large deposits of guano. The main deposit, several metres thick in places, forms the sloping floor of the entire North Passage. A mass movement deposit identified in the West Mouth, having a volume of 600 m3, originated as a guano mudflow up the North Passage in the order of 40,000 years ago. This failure of the guano slope was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particular conditions or events c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most likely causes. The physical, hydr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samples of the material were determined so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could be assessed. Stability analyses showed that shearing failure of the slope would require inputs of water to the slope in quantities for which no feasible explanation can be suggested. However, the properties of the guano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loess, indicating a high susceptibility to ‘hydrocollapse’. Very shallow failure of the slope, possibly as several smaller mudflows, could therefore have occurred due to additional water in quantities that could realistically be supplied as rainwater spray, possibly with a seismic trigger. The climate must therefore have been wetter than it is at presen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diment deposits in other relict caves.  相似文献   
14.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典型岩溶现象及发育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核部及两翼的可溶地层中发衣分布有大量的典型岩溶现象,本文详尽讨论了岩溶洼地,槽谷,巨型组合槽谷和地下溶洞等大型岩溶形态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受控因素,并进一步认识到其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岩性和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热源法对陡河水库渗漏通道的探测发现,陡河水库左坝肩存在着绕坝渗漏通道。在左坝肩基岩10m高程附近存在低温场异常,通过对水库底部附近温度场分布测量,判定出低温水来自上游右支河水的补给,通过低温区分布确定出绕坝渗漏强渗漏通道的位置,在库水位保持在32m时,根据热源法计算出渗漏通道的渗漏量在3.59×105~4.74×105m3/d之间,钻孔发现水库边基岩中的水位比库水位低22m,水位差是造成了水库跌窝事故的主要原因,在11#钻孔中发现了来自河床的细砂,在11#和9#孔中的连通试验证实基岩中的强渗漏通道。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七星洞滴水的水文水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9个滴水点进行厂为期1年的动态临测,结果显示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即土壤和岩石。而大气降雨携带的物质成分较少。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导致的岩石溶解-方解石沉淀过程所控制。QXD-1#、QXD-2#、QXD-6#、QXD-7#、QXD-8#由于水运移过程中经过的土壤较薄。水-岩作用对滴水化学特性的贡献略大。稀释作用发生在干旱条件下的QXD-2#滴水点,活塞作用在雨季对QXD-7#、QXD-9#滴水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季节,QXD-1#、QXD-3#、QXD-8#滴水点的滴率产生跳跃式变化。这些作用均受控于水的来源差异。所有这些过程对滴水点水化学产生影响但其效果较弱。滴水的Mg/Ca指示了大气降雨的变化,其值受控于洞穴顶板内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即岩石的溶解、方解石沉淀过程及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等。  相似文献   
17.
地质雷达探测工程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中明  丁强 《地质找矿论丛》2006,21(Z1):182-184
地质雷达(GPR)探测技术在浅层地质勘探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文章针对消除干扰的方法、关于防空洞探测、关于公路路面检测和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地下岩溶探测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流体包裹体在喀斯特溶洞化学沉积物中广泛分布,这些在化学沉积过程中所形成的流体包裹体蕴藏着大量的古环境演化和气候变迁的重要信息。通过采集杭州灵山洞中更新世形成的钟乳石样品,对不同纹圈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测定,研究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利用不混溶气-水包裹体中最大密度判别和计算方法确定六个纹圈中精确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根据气-水-岩化学反应平衡热力学方法,计算出 CO_2成分浓度和古地下水中 pH 值及钟乳石样品形成过程中的 CaCO_3饱和度等。揭示了杭州地区更新纪古环境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隧道超前探测、泄洪洞病害部位探测、矿洞内矿体方位及含水等地下洞体内的探测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但由于洞内工作面狭小、不是地表的1/2空间、潮湿、金属等低阻体干扰等的特殊工作条件,较难进行有效探测,从而使洞内探测成为一大难题;根据瞬变电磁(TEM)方法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洞内探测的装置,开发了相应的包含数据组合滤波、弱信息增强处理、异常分离等数据预处理方法在内的处理程序,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北京石花洞位于房山花岗岩体边缘向形带的东北扬起端,与北京猿人遗址南北相望。地层为460Ma前形成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洞穴大形态从25Ma前的上新世开始形成,洞内钟乳石从0.37Ma前的中更新世开始形成。在中国岩溶洞穴中,北京石花洞的层数最多,洞穴钟乳石种类齐全,裂隙渗透水沉积的石盾多、体积大,滴水沉积的石笋叠置关系明显,池水沉积的月奶石发育好,全新世石笋微层理发育清晰。该洞的大形态反映了北京西山新构造运动的期次,可以同华北地文期和永定河阶地对比,洞内钟乳石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北京西山古环境的变化,可以建立第四纪剖面,与周口店洞穴群碎屑沉积物剖面进行对比。钙板的铀系年龄为334.99~366.74ka,可定名钙板组。粗犷石笋的铀系年龄为169~235ka,粗犷石笋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为130~518ka,为中更新世沉积,可定名云水洞组。杆状石笋的铀系年龄为14.9±2.1~100.3±11.1ka,为晚更新世沉积,可定名石花洞组。在全新世石笋中,微层与微层之间存在厚约1μm的条带状纹线,是划分微层层数的标志,具有微层理的石笋14C年龄为为0.58~2.50ka,AMS14C年龄为为130±100~670±130a,可定名守备支洞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