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8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603篇
地质学   757篇
海洋学   360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采用辅助函数的思想,利用复变函数和多级坐标的方法给出了SH波入射条件下多个半圆形沉积谷地附近浅埋圆形孔洞动力分析问题的解答。将整个求解区域分割成两部分来处理,区域I为多个半圆形沉积谷地,区域II为浅埋圆形孔洞附近带半圆形凹陷的半无限弹性空间。在区域I和II中分别构造位移解,并在二个区域的“公共边界”上实施位移应力的连续条件,建立求解该问题的无穷代数方程组。最后,本文给出了算例和数值结果,并对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2.
随着网络社会不断崛起,城市空间内涵发生了明显改变,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的重要内容。通过改进重力模型,基于有向加权网络分析方法以及BRIM算法,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前后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①渤海通道建设主要影响城市低等级物流联系,对高等级网络的影响局部集中在辽中南南部和山东半岛东部且自身物流规模较大的城市之间,其中大连、沈阳以及青岛、烟台、潍坊、济南等少数重点城市之间垄断了大量的物流资源;② 通道建设促进了“双通道双向合成流”格局形成,在各自城市群内部,物流结构将出现陆、海方向上的分离性变化,大连、烟台作为通道门户城市的地位逐渐确立;③ 首位离心流、向心流格局在演变过程中均表现出渤海通道指向性,仅有沈阳⇄济南、沈阳⇄淄博、大连⇄青岛、鞍山⇄潍坊等少数城市之间保持了常态化互惠关系,但互惠程度并不对称,辽中南地区城市的物流输出规模普遍高于具有互惠关系的山东半岛城市,前者表现为典型的“双核-边缘”结构,后者具有多极网络化特征;④ 通道建设前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物流城市类型保持稳定,辽中南地区的向心流主导型城市则不断向铁岭、抚顺、本溪等东北部城市蔓延;⑤ 大连在渤海通道建设后首次与烟台、青岛等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城市实现了同一子群结构衔接,总体上优化了山东半岛与辽中南城市群的物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3.
基于Fluent流体计算平台,运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亚临界雷诺数Re=3900下“X”形排列五圆柱体结构群三维绕流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分析来流攻角α与间距比L/D两个关键参数对五圆柱体结构群的尾流区三维涡结构演化与流体力系数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流动互扰机理。研究表明:来流攻角和间距比的变化对五圆柱体结构群流动控制及互扰效应的影响显著。在小间距比工况下,观察到柱体群间隙区域内流体高速流动的现象,导致五圆柱体之间的互扰作用十分强烈。间隙流对中间圆柱体和下游圆柱体有较强的冲击作用,对其表面的流体力分布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大间距比工况下,当α=0°与L/D≥5.0工况时,柱体群尾流效应强于其间隙流效应。当α=22.5°与L/D=7.0时,位于下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流体绕流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当α=45°与L/D≥6.0时,位于上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尾流区均会产生正负交替的漩涡结构。  相似文献   
94.
Wang  Yanjun  Wu  Baosheng  Zhong  Dey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12):2033-2052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o understand the non-equilibrium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f a river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t is essential to (i) accurately identify how past...  相似文献   
95.
FY-3D/MERSI-II全球火点监测产品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陈洁  闫华  刘诚  唐世浩 《遥感学报》2020,24(5):521-530
FY-3D/MERSI-II全球火点监测产品主要包括全球范围内的火点位置、亚像元火点面积和火点强度等信息,可用于实时监测全球范围的森林草原火灾、秸秆焚烧等生物质燃烧状况。火点判识算法主要根据中红外通道对高温热源的敏感特性,即含有火点的中红外通道像元辐亮度和亮温较远红外通道的辐亮度和亮温偏高,同时较周边非火点的中红外像元偏高,建立合适的阈值可探测含有火点的像元。亚像元火点面积估算主要使用中红外单通道估算,根据亚像元火点面积估算结果对火点强度进行分级,不同的级别表示不同程度的火点辐射强度。基于全球火点自动判识结果,每日生成0.01°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日全球火点产品,每月生产0.25°×0.25°格点的全球月火点密度图。在利用FY-3D/MERSI-II火点产品开展的全球火点监测应用中,对多起全球重大野火事件进行了监测,为防灾减灾、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卫星遥感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6.
海雾气象条件下船只高精度检测识别面临较大困难,传统的目标识别、定位方法效果差强人意。作者围绕海雾气象条件下不同类型船只的实时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的实时海上船只检测新思路。首先构建清晰图片和模糊图片(海雾、雨)的判别方法,实现图片清晰度分类处理;其次为提高海雾气象条件下海上船只的实时检测精度,消除海雾遮挡对目标识别的影响,运用暗通道先验去雾方法对含有海雾的图像实行去雾;最后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算法对精细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船只实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海雾气象条件下高效、准确地检测到船只,对海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船只实时检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刘大方  刘臻  张国梁 《海岸工程》2020,39(4):237-245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越浪性能,通过构建基于水气两相VOF(Volume of Fluid)模型的三维数值波浪水槽对该装置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相互对比验证较为吻合,验证了所构建的三维数值波浪水槽的可靠性,通过考察装置的坡度、导流叶片个数、干舷高度对越浪性能的影响确定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在装置的斜坡面边缘增加回流板可减少波浪的反射,提高装置的越浪性能。在数值模拟中将装置的斜坡面边缘处安装回流板对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分析回流板的长度对装置越浪性能的影响来探索最优回流板长度。  相似文献   
98.
发展广东省空间天气轨道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根据中国气象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中8条业务轨道对空间天气轨道的要求,通过对空间天气和空间天气学的描述,分析广东省气象部门空间天气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合广东省气象局业务体制改革,对发展广东省空间天气业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
本文给出了交通线路任意点对应中桩平面坐标计算的统一模型,并就直线段、圆曲线段、缓和曲线段三种线型具体展开,给出其理论公式和实际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0.
A 4000-yr history at Clark Lake reveals natural variations in sediment geochemistry and nutrient levels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twentieth century sedimentation rates. Sediment texture and ridge and swale topography indicate that the channel system creating Clark Lake is now occupied by the Yazoo River. Between 1.24 and 0.60 m (2522–865 cal yr BP), total carbon percentages and the C/N ratio average 42% and 17, respectively. The base of the 1650-yr interval and onset of high organic activity in the lake coincides with the abandonment of the Yazoo Meander Belt. The top of the interval is marked by a drop in C/N ratio to 11 and a geochemical transition zone. No change in the rate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or clay mineralogy was observed despite increased cumulative percentages of Al, Fe, K, Mg, Mn, Ca, and Na. The decrease in organic activity at 865 cal yr BP is attributed to unfavorable growth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entrenchment of the Yazoo River and changes in the hydroperiod of the area. Significant floodplain alteration was completed in 1978, but the only major effect was increased sediment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due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Whittington Auxiliary Chann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