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7篇
  免费   1634篇
  国内免费   2980篇
测绘学   362篇
大气科学   514篇
地球物理   1101篇
地质学   8901篇
海洋学   925篇
天文学   548篇
综合类   483篇
自然地理   55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316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443篇
  2015年   469篇
  2014年   600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694篇
  2010年   567篇
  2009年   681篇
  2008年   659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648篇
  2005年   586篇
  2004年   514篇
  2003年   527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357篇
  1999年   315篇
  1998年   334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概述了南,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分析研究了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对黄海各盆地和隆起区可能具有找油气远景的新领域,新层位和新类型,提出一些探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2.
Abstract. In all scagrass species investigated, rhizomes were the main storage organs for soluble carbohydrate reserves, and the highest levels were found in Cymodocea nodosa (U cria ) A scherson . Sucrose was the primary soluble carbohydrate identified in Posidonia oceanica (L.) D elile , and Zostera noltii H ornem . This disaccharide was dominant in Cymodocea nodosa roots, as well as in its rhizome in winter. Myo-inositol was the main cyclitol in Zostera noltii. In Cymodocea nodosa leaves 1-chiro-inositol was the main sugar component; it was also present to a lesser extent in the roots and rhizomes. The amounts of glucose and fructose were correlated with growth to a certain extent in all species. Higher amounts of starch were stored in the rhizomes of Posidonia oceanica and Zostera noltii. The energy content of Mediterranean scagrass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ropical species. No distinct seasonal trend in energy content could be observed.  相似文献   
73.
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仓库技术,以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处理与评价作为数据仓库主题,实现了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将可视化处理分为4个步骤:数据预处理、异常背景分析、异常分析、异常综合评价;使用MAPX、DELPHI等软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可视化软件模块。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某测区实测的甲苯化探数据的处理,验证了所开发技术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4.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实验研究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添加在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的生长、缺氧耐受力及免疫抵抗力的影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虾饲料中LAPP的最适添加量为400mg/100g饲料;本文还提出饲料中的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缺氧耐受力,在溶氧超过3.1mg/kg海水的情况下,效果显著,在降低到2.3mg/kg海水时,作用减弱;用副溶血弧菌(Vibroparahaemolyticus)注射入虾体内,12小时内记录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一组中国对虾,死亡率高于其它组,并且,LAPP含量最高的一组,死亡率明显低,死亡时间也出现较晚,这证明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免疫抵抗力;本实验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细胞的吞噬百分率作指标,研究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对虾的吞噬百分率较低,随着饲料中LAPP浓度的提高,对虾血细胞的吞噬百分率逐渐升高,说明中国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76.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7.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的新型能源,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和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简要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及相关的分析测试技术,包括海底沉积物、海水、海面低层大气中烃类气体(主要为甲烷)、孔隙水中阴阳离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异常等。并对发展天然气水舍物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新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8.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20世纪60年代证实,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1971年,R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的似海底反向层解释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后来被深海钻探证实,从此地震方法成为大面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手段。天然气水合物既是潜在能源,也是影响环境和形成灾害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在21世纪的重要课题。探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做出具体的成果,在此只能根据我们仅有的工作和参照国外分开的出版物,以及出国访问得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我们的一些基本设想,与各位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79.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to characterize free gas, gas hydrates and carbonate concretions occurrence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high-risk factors for sub-sea developments in the Niger delta.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3D seismic data to the geotechnical site characterizations using piezocone CPTU tests (Cone Penetration Test with additional measurement of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A special processing of the 3D seismic data has enable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rval compressional velocity. Using the effective-medium theory, velocity anomalies (negative and positive) within the first 15 m were translated in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distribution. The calibration of the P wave velocity anomalies was done thanks to in-situ geotechnical testing carried out during two oceanographic surveys (2003 and 2004). Comparison between in-situ testing, recovered cores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 gas and the gas hydrat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have shown that 3D seismic data is a valuable tool to identify heterogeneous areas but the use of the piezocone was essential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gas hydrate occurrences and carbonate concretions' presence. Furthermore, in-situ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Vp) measurements have clearly demonstrated what it was suspected from the 3D seismic data, the co-existence in the study area between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相似文献   
80.
用国家海洋局1975—1982年间在黄东海调查的海水透明度数据换算为悬浮体含量,用NOAA卫星高分辨率辐射计数据计算悬浮体含量,以绘制悬浮体含量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有三个悬浮体含量高值区,位于苏北浅滩、长江口、成山角沿岸水域。研究表明,风浪是影响悬浮体含量的海洋外部的主要因素。层化参量是影响悬浮体含量海洋内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