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2篇
  免费   1043篇
  国内免费   1548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230篇
地球物理   607篇
地质学   5020篇
海洋学   562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榆林气田和苏里格气田石英砂岩储层特征的对比,指出榆林气田山2段石英砂岩储层属于相对低孔高渗型储层,苏里格气田盒8段石英砂岩储层属于相对高孔低渗型储层;通过分析两类石英砂岩的物源、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等因素,认为沉积期海水改造及后期成岩作用形成了榆林气田山2段储层的低孔高渗,而沉积时的高杂基含量与后期成岩共同作用形成了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的高孔低渗。  相似文献   
942.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g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es,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diagenesis and restructuring since the Late Indo-Chinese epoch. One is the fluid transfer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other is geochemical reconstruction controlled by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The middle Yanshan epoch was the main period that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experienced the geochemical reaction of TSR. TSR can recreate the fluid in the gas reservoir, which makes the gas drying index higher and carbon isotope heavier because C2+ (ethane and heavy hydrocarbon) and 12C (carbon 12 isotope) is first consumed relative to CH4 and 13C? (carbon 13 isotope). However,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fluid regarding TSR (hydrocarbon, sulfureted hydrogen (H2S)?, and water) and reservoir rock results in reservoir rock erosion and anhydrite alteration, which increases porosity in reservoir, thereby improving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Superimposed by later tectonic movement, the fluid in Puguang reservoir has twice experienced adjustment, one in the late Yanshan epoch to the early Himalayan epoch and the other time in late Himalayan epoch, after which Puguang gas reservoir is finally developed.  相似文献   
943.
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北隆起为塔里木盆地最富有油气的构造单元之一,其纵向上可分为中新生界和古生界两大构造层,上下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性:古生界受到六条基底逆断层及其伴生断裂控制,构造格局可以划分为"四隆两凹"的构造单元:英买力低凸起、轮台低凸起、哈拉哈塘凹陷、轮南低凸起、草湖凹陷以及库尔勒鼻隆,该格局长期继承性发育,并逐层遭受剥蚀形成整个塔北残余古隆起,其上构造圈闭十分发育,同时由于暴露时间长,碳酸盐岩储层非常发育;中新生界整体上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北倾斜坡形态,受到下伏古生界断层的后期活化影响,发育局部圈闭。塔北当前的构造格局在演化过程中主要形成于海西期,后期变化较小。研究表明,塔北地区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稳定抬升剥蚀期,塔北在南倾的大斜坡背景上形成了北东-南西走向的轮南大型背斜,英买力低凸起初具雏形;晚海西-印支期的挤压抬升期,塔北隆起在原背景之上继承发展;燕山-喜山期为调整定型期,形成现今塔北地区构造格局。整体古生界构造格局形成早,稳定时间长,是库车油气和满加尔油气的长期指向区,控制了塔北地区油气分布,而多期的构造演化则控制了塔北地区油气藏不同时期的破坏和形成,也造就了目前塔北地区同时存在沥青、稠油、轻质油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944.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库车坳陷是在晚二叠世之前的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历经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古近纪的伸展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的演化而形成的。基底中的软弱层、侏罗系煤层和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与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泥)岩构成了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抬升的滑脱面,与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趋缓的地表面构成楔形体。该楔形冲断体的内部结构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带与纵向分段"特点,NW向的阿瓦特-喀拉玉尔滚和NE向的库车横向构造转换带将其分割为乌什、拜城与阳霞3个构造区段。构造层发育特点决定了库车坳陷发育三叠-侏罗系的区域展布的有效烃源岩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储盖组合;分层变形特点导致盐下层形成叠瓦冲断构造组合,冲断层成为油源断层;叠瓦式的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组合导致了复式天然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即在大北-克拉苏式的构造带上每一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独立成藏,复合连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目前拜城北、克深、克拉苏背斜带已呈现这种趋势;撕裂断层则决定着构造带上具体的油气富集区段。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结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油气田分布的分区性。  相似文献   
945.
松辽盆地东南部油气、煤层气后生蚀变硫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辽盆地东南部上白垩统泉头组、姚家组和嫩江组岩石中黄铁矿及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泉头组、姚家组中后生还原褪色作用形成的灰色、灰绿色砂岩中的黄铁矿及硫同位素均显示出了深部来源的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作用成分特征。该区原生沉积成岩岩石及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的δ^34SV-CDT为正值,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还原作用岩石及黄铁矿中δ^34SV-CDT为负值。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不仅使杂色、紫红色原生氧化砂岩还原为灰色、灰绿色还原性砂岩,还使岩石还原容量大大增强,而且油气、煤层气在有机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铀的叠加富集,岩石铀含量普遍增加,局部可形成铀异常、铀矿化。首次在门达地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中发现网脉状水云母化,显示铀成矿具有低温热液蚀变特征,铀矿化与低温热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46.
广西桂中1井井下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桂中坳陷以其良好的地质条件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通过对桂中1井纵向上不同层段岩屑样品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典型油气层、生油层、储油层以及盖层化探异常组合、异常形态及其特征为依据,并用烃类比值、甲烷碳同位素、三维荧光等方法进行属性判断,针对桂中1井不同异常区段(不同地层)从化探角度进行评价。并且对桂中凹陷勘探潜力的判断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7.
油气预测的传统方法通常是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化准则,但在有限样本情况下,预测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引入基于结构化风险最小化准则的非线性支持向量机方法,通过对推广误差界的最小化达到最大的泛化能力和全局最优,时于小样本数据,该方法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在对四川观音场构造面新统上部碳酸盐岩储层数据处理中.通过实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靠,预测精度高,与已知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48.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variability and their possible implication for sub-sea methane venting,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of 145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was investigated.Magnetic particles extracted from 20 representative samples were also examined for their mineral,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micromorphology.Results indicate that MS values range between -7.73×10-8 and 45.06x10-8 m3/kg.The high MS zones occur at some hydrecarbon-bearing basins and along main tectonic zones,and low one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within the river delta or along continental shelves.Iron concretions and manganese concretions are not main contributors for high MS values in sediments,while authigenic iron sulphide minerals are possibly responsible for the MS enhancement.This phenomenon is suspected to be produced by the reducing environment where the high upward venting methane beneath the seafloor reacts with seawater sulfate,resulting in seep precipitation of highly susceptible intermediate mineral pyrrhotite,greigite and paramagnetic pyrite.It suggests that MS variability is possibly one of the geochemical indicators for mapping sub-sea zones of methane venting in the southern SCS.  相似文献   
949.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烃源岩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在确定源岩演化、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成熟度、油气运移充填期次等方面的应用,指出目前流体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应关注的几个前沿方向:①在流体包裹体分析实验技术中,单个包裹体分析技术在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②通过有机包裹体自然剖面与模拟实验对比研究烃类流体运移分馏,为建立油气成藏过程地球化学示踪指标提供基础参数;③通过储层中不同期次有机包裹体的化学组成、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圈闭中已经聚集成藏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圈闭中油气的成因、来源和充填过程;④有机包裹体成烃作用研究为碳酸盐岩生烃和深层油气成因理论提供依据;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油气理论、提高勘探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0.
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中国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庭斌 《地质论评》2004,50(1):33-42
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全球最新的地壳形变和造山运动的发展演化阶段。由于中国地处印度陆块、西伯利亚陆块与太平洋板块所围限的三角地带。是世界上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以及天然气极易散失,也难以保存的特点,因此,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特征是研究中国气藏形成和保存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因素。总结中国天然气的成藏历程,虽然各类盆地有所不同,但都有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的影响。上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对于中国天然气的成藏及分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促使一些盆地天然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散失,但总体上以促进成藏、聚集作用为主:①在西部盆岭之间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式的前陆型盆地,为形成大中型气田刨造了有利条件。并控制了盆地本部气藏的最终定型。②在中部的四川盆地形成了成排成带的背斜,是四川盆地气藏形成、定型的主要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体快速隆升及进一步西倾,促进了从靖边至乌审旗气田群天然气的进一步聚集。③在东部,上新世末期的渤海运动为以渤中拗陷为主体的渤海海域晚期成藏刨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在其他盆地也促进了二次生烃及次生气藏的形成;并形成了一批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气田。④在近海海域,既促进了有机成因气藏的形成,也促进了无机成因非烃气藏以及无机与有机成因天然气的混源,致使区内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气藏特征。总之,新近纪以来活跃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中国天然气以晚期、超晚期生烃成藏、定型为主的成藏模式,是研究中国气藏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质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