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3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886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1100篇
地球物理   573篇
地质学   1003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30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1.
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本文简介了近年来空调节能的新技术,包括变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发展潜力、地源热泵的应用、新型蓄能技术和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12.
总结了楼宇自控系统在不同冷热源中的应用,并结合原理图作出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13.
2010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辉 《气象》2010,36(4):137-141
2010年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4 mm,平均气温为-4.5℃较常年同期偏高1.4℃。月内,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但强冷空气过程只有两次,2—7日和18—2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北疆部分地区持续暴雪。除中旬全国降水较少之外,本月上旬和下旬全国共有6次主要的降水过程。此外,从本月的环流形势来看,极涡的强度比常年同期偏强,南支槽比常年同期偏弱,而副高则比常年同期偏强偏北。  相似文献   
914.
2008年初上海冰雪天气与冷空气路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自1951a以来最为严重的连续低温冰雪灾害天气。研究表明,冰雪天气是北方强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得到,低空冰点以下温度是下雪的基本条件,但上海冬季降水性质还与冷空气路径有关,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东部,冷空气从中路偏东南下时,上海受到东北海风的暖海面调节,近地面气温升高,使雪花在降落过程中融为雨水,上海以雨为主偶有小雪;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西部,冷空气从中路南下,上海吹西北来陆风时,脱离了冬季暖海面调节,雪花保持固态着地,上海同内陆地区一样下雪。  相似文献   
915.
2008年初贵州冰冻天气锋生场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模式和NCEP/NCAR资料,对2008年1—2月贵州省发生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强、范围广的冰冻天气进行大气环流形势和锋生函数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冰冻灾害天气过程是冷锋从东北、正北、西北方向移到贵州时产生的一种强烈锋生过程,且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在贵州;北半球中高纬度出现双阻型高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北支、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到江南,滇黔静止锋不断锋生并长时间维持在贵州西部,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对这次雨雪天气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形在冷空气移动过程中具有阻碍作用。因此,低层锋生的长期维持使南来的水汽受阻是产生此次冰冻灾害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16.
应用常规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鲁西北和鲁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低层冷式切变线是引发大暴雨的主要系统,暴雨主要产生在低空冷式切变线右侧、西南低涡的东北象限以及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也是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副高西侧的西南急流建立起从南海到华北中部的水汽通道,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暖湿空气和能量,使得低涡辐合加强,是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停滞的必要条件。地面锋面气旋则是暴雨开始的启动机制,锋后东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空气在山东上空交汇,促使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在低层辐合、高层弱辐散的情况下,暴雨区低涡的涡动作用使得水汽块运动加强。多个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经过大暴雨区,雷达回波表现为层状云为主的混合回波带,说明对流并不旺盛。  相似文献   
917.
本文通过用数值预报产品对冷涡雷暴分析,得出数值预报的形势场、抬升指数、K指数、垂直速度等,对提前预报冷涡雷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结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能更好的监控冷涡雷暴的发展演变,为飞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18.
利用常规观测的温度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AO指数等,分析了2009年11月到2010年2月的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探讨了2009年冬季黑龙江区域温度异常偏低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北半球极涡向南扩展,欧亚大陆上空经向环流占优势,北方冷空气活动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强大,AO负异常偏强是造成黑龙江地区2009年冬季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19.
920.
A lumped water balance model was used to derive a monthly water storage series in the Salado–Juramento southern basin, for the period 1954–1986. The evapotranspiration term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Bouchet's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Different evapotranspiration formulas following the concepts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et environmental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used. The regional average groundwater levels and the specific yield were used to tune Bouchet's equation. The extrapolation of the water storage series to a secular period (1901–2002) was achieved using a synthetic annual discharge series. The water storage was deficient for most of the century, i.e. more than 60 years; nevertheless in the last 30 years, the system recovers half of the water previously lost. The 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 showed that a significant low‐frequency signal is present in the water storage and precipitation series. The main cause of water storage variability would be given by precipitation, in spite of the vast anthropogenic changes on the basin. Anthropogenic effects w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river discharges, where no significant signal is detected before 1970; however, an annual signal is insinuated after that year.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work could be different if we only looked at the 1954–1986 period. The results of that period suggest that the basin is primarily accumulating water instead of being mainly in deficit. Thus, here we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cular analysis to illustrate the complete basin behaviour.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