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167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21.
在松散破碎、严重架空地层中钻进成孔及快速施工技术是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之一。为解决水电站坝区堆积体中锚索钻孔中成孔率极低问题,经过固壁灌浆试验研究,向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加入一定量的速凝剂和硫酸钙,改善浆液的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起到很好的固壁灌浆效果,提高了锚索孔施工的成孔功效。  相似文献   
922.
结合实际地震资料,采用以同相轴(波峰相位)为中心上下一个视周期内(穿时半个视周期)跳跃解释层位、以同相轴为中心上下3/2个视周期内(穿时3/4视周期)跳跃解释层位和严格按照同相轴(波峰相位)解释层位,并以解释出的层位为顶约束,以另一自动追踪同相轴解释的层位为底约束,内插建立层段地层切片;通过对不同方式制作的地层切片进行对比,研究了穿时对属性地层切片的影响。研究发现:轻微穿时对属性地层切片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地层切片上岩相分布的整体态势影响不大;瞬时相位和振幅瞬时值相关性不明显;当穿时超过3/4视周期时,振幅瞬时值属性地层切片上岩相分布的整体态势将受到很大影响,穿时程度越大,属性切片受到的影响也越大;穿时对属性地层切片的影响与时窗大小和属性本身的特性有关,时窗越小,影响越明显;与瞬时属性相比,切片属性为时窗内统计类属性时,穿时对属性地层切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23.
三维完全欧氏距离变换的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欧氏距离变换是对由黑白像素构成的三维二值图像中所有像素找出其到最近黑色像素的欧氏距离。在对现有三维欧氏距离变换算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二维欧氏距离变换的结果,进一步减少参与距离计算和比较的黑点个数,进而提出了三维完全欧氏距离变换的改进算法。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log n)/φ(n))。并将该改进算法应用于海底污染源的扩散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4.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神木—双山地区古生界地层含气层系多,地层在横向及纵向上变化复杂,为了更加准确评价该区域含气规模以及特征,本文在岩石地层单元定义基础之上,结合测井、地质等资料,对神木—双山地区古生界含气层系岩石地层的划分进行了重新认识,论述了各个含气层系及标志层的地质和测井响应特征,讨论了测井资料在地层划分及对比时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25.
川西凹陷地区更新统砾石层沉积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资料,从宏观形态和沉积特征多方面对川西凹陷地区的更新统砾石层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各时期更新统砾石层平面上均呈扇状,具多级阶地.各砾石层的岩性结构柱、基本层序、砾石的组构特征均表现为河流相冲洪积成因.并通过ESR和孢粉、充填序列和地貌标志探讨了区内各更新统砾石层的沉积时代、古气候特征.综合研究表明区内存在4套不同特征的更新统砾石层,它们不仅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在沉积特征和形成时代上也具继承性.沉积环境均为温暖潮湿热环境下,出龙门山的古青衣江在盆地中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沉积响应.并反演古青衣江水系在前陆盆地中不同时期的迁移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26.
以吉林通化地区煤系高岭岩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沸石,讨论了煅烧温度、用碱量、晶化时间和温度等对生成产物的影响。实验表明:合成4沸石的适宜条件为:煅烧温度650-850℃,用碱量Na2O/SiO2=2.80,晶化时间2 h,晶化温度80℃,胶化时间2 h,老化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4沸石,其钙离子交换量为233.51 mg.CaCO3/g。  相似文献   
927.
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口径钻孔施工方法及其特点,并结合各类地层的特点,指出因地层条件的不同应选用相适应的施工方法。文中还阐述了几种地层成孔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8.
河南省禹州泉店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泉店铁矿床地质特征、探矿因素的分析,认为该矿床是在火山—沉积作用形成的含铁建造基础上,经区域变质作用再次交代富集形成的铁矿床。该矿床受地层、变质作用、构造等多重因素影响和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航、地磁资料指出了本矿床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29.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930.
The Andean foreland basin overlaps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Salta rift basin 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ft and foreland basins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foreland basin development related to Andean shortening. We present a new stratigraphic scheme for the Luracatao Valley, revealing that the Quebrada de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Payogastilla Group) lies over the Santa Bárbara Subgroup (Salta Group) through an erosional unconformity that turns into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close to folds and faults recorded in the Santa Bárbara Subgroup. The base of the Quebrada de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shows growth strata along the west frontal limb of an anticline with Santa Bárbara units in its core. The finding of a mammalian fossil at the base of the Quebrada de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allows us to assign a Middle-Upper Eocene age to the sedimentation; therefore, the time elapsed between the deposition of the final postrift strata and the beginning of Andean sedimentation was brief and constrained to the Lower-Middle Eocene. This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Eocene deformation phase described in other portions of the Puna-Cordillera Oriental transition (e.g., the northern Calchaquí Valley and Aguilar range) is also present in the Luracatao Valley, offering new tools for interpreting the age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initial episodes of sedimentation and de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Andean shortening. Thus, the Luracatao Valle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track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aleogene de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