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综合研究,提出鄂皖赣相邻的地区处于华南洋构造域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东部,燕山期时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新华夏构造体系郯庐断裂带集群复合,形成一个由巨量金属矿质堆积的巨型内生金属矿集区。钨、铜、金、银、钽、铀、铁多金属在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拟称之为鄂皖赣巨型矿集区。研究论证了晋宁期华南洋的位置及其陆缘弧盆系统。进一步论述了该区中新元古代以来自晋宁期华南洋、扬子-加里东期华南裂谷系到华力西-印支期陆表海的地质发展演化、构造格局及成矿作用。重点讨论了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与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构造活动方式以及构造复合控岩控矿特征。初步构建了鄂皖赣燕山期巨型矿集区的框架及其成矿带、成矿亚带、主要矿集区、重要矿田的空间展布。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晋宁期华南洋及其陆缘弧盆的地质背景是有利的成矿之基;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的相互作用引发的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导致多源成矿岩浆与成矿流体大爆发是大规模成矿之源;两大构造域、两大构造体系复合是形成巨型矿集区之因。  相似文献   
12.
论构造复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构造复合现象在地壳岩石圈中普遍存在,它是构造运动多期次多阶段发展的记录。构造复合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形式不仅包括各种形迹的复合,建造与形迹的复合,而且包括建造与建造的复合;就其复合的空间位置而言,既有原地的复合,也有异地的复合;就运动方式而言,既有同方式运动的复合,也有不同方式运动的复合;就构造复合的规模和等级而言,小至小型或显微构造,中至露头规模的构造形迹复合,大至构造带、构造地块、构造体系乃至巨型构造域(岩石圈板块)的复合。
文章特别强调了复合构造域和区域构造体系等概念。用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和构造复合的概念解释了存在于我国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体系的形成机制。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构造复合的若干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3.
水样中氟离子含量很低,选择的氟离子标准序列也很低,每日配制氟离子标准序列时,因为人的视觉误差,对第一序列会产生较大的相对误差。通过氟离子标准序列对比实验认为,配制方法可以从每日进行相同序列配制,改为定期配制、每日观测。从实验数据看,新方法标准序列数据较旧法序列稳定,重复性高,相对误差小。  相似文献   
14.
该文阐述了零角坐标系的构成原理和实际运用 ,分析了零角坐标系图形展现的影响因素 ,从而为专题量化信息图形可视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图形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北极地区是指地球北纬66°33'以北的广大区域。本文根据一定构造应力场控制下,具有一定成生联系的构造组合原理,将本区分为经向、纬向、北东向、北西向和扭动五个构造带。前两者是十分重要的构造,它们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构成本区基本的构造格架。本区已发现多种矿床,有些储量较大,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它们均受一定构造因素所控制,如构造复合部位对金属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经、纬向构造带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巴伦支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架之一,它将发展为重要的油气开发区。  相似文献   
16.
成矿系列研究问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翟裕生 《现代地质》1992,6(3):301-308
成矿系列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研究成矿系列的思路是:以区域构造一地球化学为环境背景,以构造-成岩-成矿为统一体系,以矿床的时空演化为主线,探讨成矿系列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成矿系列的结构指各矿床类型间的时间、空间、物质和成因上的联系,包括“共生性”、“连续性”、“分带性”、“重叠性”、“过渡性”和“互补性”。研究这些性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不同成矿时代生成的成矿系列间存在复合关系。成矿系列的复合是产生“多成因、多矿源、多阶段矿床”的重要原因。我国大地构造具多旋回特点,因而成矿系列复合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及周边地区构造体系划分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论述了西秦岭及其周边地区构造体系的划分、复合关系及其成生发展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了黔西盘关向斜燕山期发生的正、反扭动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复合叠加现象,认为它们是该区煤田后期改造的主要控制构造,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自北向南运动的欧亚板块与自南向北运动的太平洋板块,两者作反时针直扭运动,产生北西、南东向挤压形成北东向褶皱(压性结构面)与北西、南东向张性结构面以及两组扭性结构面;自北向南运动的欧亚板块与自南向北的印度洋板块,两者的顺时针直扭运动,又产生了北东、南西向挤压,形成北西向褶皱(压性结构面)与北东向张性结构面以及两组扭性结构面。正、反扭动构造产生两种复合叠加方式:一是地层不发生偏转的简单叠加形式;二是后期顺时针扭动构造导致先期反时针扭动构造发生偏转,这与该区内岩石地层裂隙、断裂和构造形变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东部SAR与TM复合图像处理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本善  潘蔚 《铀矿地质》1998,14(4):200-206
利用航天SAR与TM复合图像对准噶尔东部将军戈壁地区铀成矿环境与成矿条件进行研究。讨论了将军戈壁的地质背景、铀源条件、铀矿化与氧化还原带的关系,提出了铀成矿的若干有利条件,预测了铀成矿远景区并选出找矿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20.
潜流驻留时间是反映潜流交换、溶质迁移转化、生物组成、生态过程的重要特征变量。应用双循环可控式河岸带模型,以NaCl为示踪剂,深入研究了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的复合效应;应用量纲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析了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程度和敏感性。结果表明:①河岸带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阈值。②潜流驻留时间分布与河岸蜿蜒形态呈类镜像效应;潜流驻留时间在河岸带蜿蜒波不同位置差异明显,迎水面平均驻留时间约为背水面的1/2。③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是影响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因子,总作用程度达91.07%。潜流驻留时间对蜿蜒性最敏感,对植被密度敏感性较弱,对复合因子的敏感性介于两者之间;迎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共同促进效应,背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抑制和促进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