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30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姚建新  郝维城 《地质学报》1993,67(4):367-37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二叠世-早三叠世不同生态类型的牙形石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依水体深浅不同,从浅到深识别出5种牙形石生物相即Hindeodus生物相,Pcachycla,dina-parachirognathus生物相,Hindeodus-Gondolella生物相Gondolella-Neospathodus生物相和Xaniognathns生物相。通过这些牙形石生物相在时间和  相似文献   
122.
由于在川西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的白云岩中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生物化石,长期以来,白云岩就成为划分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标志。严格来说,这是一条岩石地层界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地层界线。在对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时,在二叠纪长兴组珊瑚层以上的灰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微生物岩层并在其中首次找到了牙形刺H.parvus和灾难种有孔虫化石,从而为我们精确划分川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生物地层及确定该地区白云岩与微生物岩的时代及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沉积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了解从晚二叠世长兴组顶部至早三叠世飞仙关组中下部的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23.
荆州地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云鹏 《地层学杂志》1997,21(2):130-135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地层特征表明,该时期荆州地区为前陆盆地构造环境,形成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前陆地带,沉积特征及上下接触关系表明其为Ⅰ级构造层。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具有相反的粒序特征和不同的建造特征,分属于两个Ⅱ级层序,分别由3个和7个Ⅲ级层序构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荆州前陆盆地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即挠曲变形阶段(T3j)—粘弹性流变阶段(T3w)—后期前陆盆地演化阶段(J1-2),不同演化阶段前陆盆地沉降中心及前隆具纵向迁移的特征,同时,沉积盆地规模及拗陷幅度亦显示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4.
湘中南区晚二叠世大隆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龚玉红 《地层学杂志》1996,20(4):295-298,304
通过对湘中南区部分剖面晚二叠世大隆组下部层位的系统采样和分析,获取了珍贵的牙形刺资料,其时限为晚二叠世。以大隆组下部所产Altudoceras、Paraceltites等菊石为依据将龙潭组时代全部划入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的观点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5.
滇东下寒武统含磷岩系底部火山喷发事件沉积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俊明  李国祥 《地层学杂志》1997,21(2):91-99,155
云南曲靖德泽剖面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待补段底和晋宁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底粘土岩层的岩石、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粘土岩层是由酸性火山灰蚀变而成的变斑脱岩。它们是同期火山喷发事件沉积的标志,也是滇东地区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底界等时对比的标志层。根据这个标志层以及小歪头山段和待补段沉积序列的对比,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仅相当于小江断裂以东地区的待补段下部白云岩层,缺失上部硅质岩层,因而它不能代表滇东地区下寒武统梅树村组下段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26.
王国庆  夏文臣 《现代地质》2003,17(4):378-386
湖北黄石二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出露完好,原始沉积连续,由乐平统龙潭组保安段灰黑色硅质岩、大隆组黑色硅质岩—硅质泥岩和下三叠统大冶组黑灰色泥岩以及泥岩夹灰岩组成,为介于典型浅水碳酸盐岩型与深海硅质岩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之间的半深海剖面。长兴阶可划分为Clarkinasubcarinata—Clarkinawangi及Clarkinachangxingensis两个牙形刺带。后者又可划分为3个亚带,自下而上依次为Clarkinachangxingensis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亚带、Clarkinameishanensis亚带及Waning—Clarkina亚带,完全可以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与点进行对比。另外,二叠纪末牙形刺的生态演化呈阶段性绝灭模式;有机碳同位素值在二叠纪/三叠系界线处出现明显的负偏移,指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绝灭后海水表层水原始产率的降低以及大气和海水中CO2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7.
新疆阿图什温古尔地区二叠纪牙形石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疆阿图什的温古尔-巴音库鲁提一带二叠系由于化石稀少而且保存不好,地层确切时代仍存在疑问,该区温古尔剖面二叠纪重要牙形石化石Neostreptognathodus pequopensis Behnken,Streptognathodus nashuiensis Zhong et Zhang等的发现为这套地层确切时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牙形石生物相分析,推断温古尔地区中二叠世早期可能为盆地相较深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8.
本文通过现代居里面与高温热水泉的分布、钻孔测温资料以及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带的分布,证明了右江盆地域处于地热异常区,分别根据广布于本区的上二叠统煤层的镜质组反射率、下三叠统中牙形石的色变指数,编绘了趋势性等值线图,并建立了变质古地热场,阐述了这一古地热场与成矿地热场之间的关系,最后作了两项应用:(1)结合成矿温度研究右江盆地域金矿层位的分带性,并提出一种预测思路;(2)推断隐伏岩体的存在及其埋深,并与高精度航磁的解译成果相印证,进而结合一些同位素年龄值,确定成矿期时存在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29.
王成源 《地质通报》2008,27(7):1079-1084
中国已建立的二叠系各阶的(筵)的属带,对中国二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二叠系的(筵)的属带时限都很长,定义不明确和地方性较强,中国二叠系的阶不宜再用(筵)的属带来确定.国际二叠系的主导化石门类是牙形刺.二叠系的3统9阶都是用牙形刺来确定的,而不是用(筵),更不是用(筵)的属带.进一步研究(筵)类各属内的种一级的谱系演化关系,参照牙形刺带确认(筵)的属种的时限,进行不同相区的对比,是今后二叠纪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0.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Ordovician conodont diversification in palaeoplates of North and Western China reveals that four diversity peaks are present in North China,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Tremadocian, early Floian, late Floian, and late Darriwilian, with three of these peaks (excepting that in the late Floian) also being recorded in Tarim. Three diversification intervals are present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Tremadocian, late Floian, early and middle Darriwilian; comparable intervals are observed in the early and late Tremadocian, early Floian, and the Middle Ordovician in Tarim. The main conodont diversification episode in both palaeoplates took place in the Darriwilian, at the time of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A comparison of conodont diversity patterns in different palaeoplates (North China, Tarim, and South China) demonstrates that conodont radiation events mainly occurred within the Tremadocian, Floian, and Darriwilian. Conodont diversifications in these paleoplates also display some differences. In contrasting with Tarim and South China, North China witnessed a rapid conodont diversification during late Floian time. Conodont diversity in North China and Tarim increased continually and reached a peak in the late Darriwilian, concurrent with a prominent decreasing trend in South China. Differences of conodont diversification in these three palaeoplates may be related to their palaeogeography and tectonic history. When conodont diversifications in North China and Tarim are analy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alaeoenvironments, the main episodes are seen to be partly coincident with second order sea-level changes, particularly in North China. In general, conodont radiation correlates with large scale transgre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