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0篇
  免费   772篇
  国内免费   1148篇
测绘学   511篇
大气科学   688篇
地球物理   1013篇
地质学   2594篇
海洋学   637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353篇
自然地理   84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行播冬小麦热辐射方向性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像元的热辐射方向性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极为复杂。该文以行播冬小麦为例,建立矩阵模型,研究混合像元热辐射方向性问题。结果表明,混合像元热辐射方向性主要受到混合像元内部各组分在三维上分布的不均一、像元比辐射率的方向性以及由外界影响造成的各组分温度差异的影响。在这三个主要影响因子中,各组分的比辐射率是地物固有的特征,不随外界条件而发生变化。在同温条件下,像元热辐射方向性完全由像元比辐射率的方向性决定。而各组分温度虽然没有方向性,但可以通过组分空间分布对其产生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北极海冰细菌产胞外酶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覆盖在北极海洋上的广阔海冰为其内部生存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境。研究表明 ,大量海冰细菌能够分泌产生胞外酶 ,其中产蛋白或脂质水解酶细菌的比例远高于产多糖水解酶的细菌。温度、盐度是直接影响海冰细菌生存与活力的 2个主要环境因子。 76%的产酪蛋白酶海冰细菌为低温菌 ,菌株只能在 <35°C条件下生长 ;而 98%的酪蛋白酶最适作用温度≥ 35°C ,其中 62 %的酶最适作用温度≥ 45°C。几乎所有的产酪蛋白酶海冰细菌都耐盐或嗜盐  相似文献   
113.
区域旅游系统是多等级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功能。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是旅游客流产生的基础,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政策环境。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预测模型可表述为:Ri=∑^n i=1ETij*Ai*δij/M^d-ij以鄂东南地区对湖北省客源市场的吸引力预测为案例,说明了该模型运用的方法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4.
台湾西南部泥岩土地利用型态与环境劣化趋势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台湾泥岩恶地因其特殊之土壤理化性质及区域微气候的相互恶性循环,衍生生态环境等问题。在以往之35年,裸化面积从1967年的2532hm^2,至2001年11月已扩大为15539hm^2。其表土大量流失、崩塌、河川含砂量激增、植被退化与微气候变异等破坏,更显示泥岩之环境劣化问题。以SPOT卫星影像判识泥岩裸露面积,探讨不同时期之地景变异,并应用地景生态理论量化泥岩地表不同土地利用之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地景结构变迁之生态内涵与生态指标意义。因子分析结果其主要变异为多样性因子与形状破碎型因子所影响,而应用马可夫链模式计算出不同时期之土地利用变迁内涵,此结果搭配指标分析可解释泥岩裸露面积与竹林面积皆持续扩大,乃由人为土地利用之活动及植被变迁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5.
Exploration for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f the kuroko-type is underway in many places. Clarify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metals in kuroko deposits will b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genetic mechanisms and for future exploration of such types of deposits. This study represent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on the contents of principal metals of kuroko deposits: Cu, Pb, and Zn, in the Hokuroku district, northern Japan, by a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and 1917 sample data at 143 drillhole sites. The net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layers, was tra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SLANS in which the numbers of neurons in the middle layer and training data are changed to improve estimation accuracy. Using the weight coefficients connecting adjacent neurons,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neural network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factors influencing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three metals. The coordinates depth (z) direction, Bouguer gravity, and specific lithology such as dacite were determined to b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high frequency of the z coordinate signifies that the metal contents differ to a large extent by depth. The sensitivity vector was defined using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for x, y, and z coordinates of an estimation point. We determined that the directions of large vectors were different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Hanawa-Ohdate area. This characteristic is considered to originate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s that became the paths for rising ore solutions, and the depths that the solutions mixed with sea water.  相似文献   
116.
浅论新疆海相火山热水沉积矿床的分带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疆海相火山热水沉积矿床,一般在时间上没有明显的集中生长期。空间上依附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带,它在区域上和矿床本身具有矿种转化、类型转换、配套与分带特征。以块状氧化物、块状碳酸盐和块状硫化物转换序次来研究该类矿床。利用铁木尔特铅锌矿上部铅锌下部铜金,预须开普台铁矿上铁下铜;莫托沙拉铁锰矿上锰下铁中间铅锌重晶石等矿种转化规律和由块状氧化物和块状碳酸盐向块状硫化物成生过渡特点,预测诸如蒙库铁矿、赤龙峰火山盆地中铁矿和喀喇昆仑山各铁矿床(点)外围与深部转换、发展成为铜金矿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7.
大兴安岭北部砂宝斯金矿床控矿因素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砂宝斯金矿床产于中侏罗统陆相碎屑岩中,共有6条矿脉,走向近SN。矿床的形成经历了4个成矿期和6个成矿阶段。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砂岩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体严格受SN和NNW向断裂控制,围岩和侵入岩参与了成矿作用。矿石Pb、S、H和O同位素分析和成矿温度研究表明,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和地层,成矿溶液是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成矿温度为200~230℃,属中低温蚀变砂岩型。  相似文献   
118.
通过野外调查,在收集统计大量基础地质、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林)业地质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指导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对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现状及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研究和探讨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模型,确定了综合参数,划分了生态地质类型。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Y油田和Z油田电阻率影响因素对电阻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Z油田低阻的原因及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0.
金属因素在激电异常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激电异常较为复杂时,利用ηs(或Fs)这些激电法的基本参数难以对异常源的性质进行合理的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应用激电法的二次信息--金属因素解释复杂激电异常的有效性.金属因素能将矿致异常与非矿致异常分离,对异常的定性及定量解释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