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8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唯一的中国大陆沿岸现代珊瑚礁。根据2004年8月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和数量分布等,以期为珊瑚礁生态系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108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85种、甲藻门10属21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的种数分布由近岸往远岸递增;浮游植物大致划分为近岸低盐类群、近海广布类群和外海高温高盐类群等3个生态类群;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奇异菱形藻Nitzschiaparadoxa等8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3.448和0.655,总体分布比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平均值为93×104cells/m3,其中硅藻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密集于灯楼角南面的A断面。  相似文献   
142.
南海珊瑚礁人工岛淡水透镜体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梅  曹国亮  宋献方 《地理学报》2020,75(5):1053-1064
中国目前在珊瑚礁上建设人工岛的目标是建成生态宜居岛屿,人工岛地下海水在降雨入渗驱替作用下逐渐淡化,形成的淡水透镜体是支撑岛屿生态系统的重要水源。本文针对南海珊瑚礁普遍存在的上土下岩的二元地质结构,考虑不同测量方法得到的南海人工岛填筑所用珊瑚砂渗透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建立了珊瑚礁人工岛淡水驱替海水形成淡水透镜体的动态模拟模型,对南海某珊瑚礁人工岛开展了系列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岛礁二元地质结构不同的渗透性对人工岛淡水开始形成时间无明显影响,填岛完成2年左右的时间可观测到淡水,估计(或理论计算)在10~20年内可形成相对稳定的淡水透镜体;在人工岛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全新世珊瑚砂沉积物渗透性是控制人工岛礁淡水透镜体的主要因素,能够形成的淡水透镜体体积随渗透系数增大而呈对数减小,并且淡水透镜体体积随全新世沉积物渗透性增大而减小的速率较淡水透镜体厚度更加显著;淡水透镜体越过不整合面进入更新世礁灰岩后,由于含水层渗透系数突然增大,淡水透镜体向水平方向扩展,在礁灰岩顶界形成“髭”状淡水体。  相似文献   
143.
韩意  张磊  吴伟东 《海洋工程》2020,38(5):142-148
在热带地区开展水运工程设计施工项目,经常会遇到珊瑚砂地质,其力学特性较为特别,强度低、易碎、黏性低,力学指标变异性较大,国内现有设计规范对珊瑚砂地质条件特殊性考虑不足,设计人员在相关设计参数选取时经常忽略采用可靠度理论进行结构安全复核。以马尔代夫机场扩建项目为案例,运用可靠度理论分析了珊瑚砂力学指标的高变异性对钢板桩结构稳定可靠度的影响。根据分析,在珊瑚砂地质条件下,按照《码头结构设计规范》(JTS167-2018)进行稳定性计算,得出的结果偏于危险,应引起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视。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同时按照《港口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2010)复核板桩结构可靠度。同时,珊瑚砂较小的黏性,在进行结构可靠度计算时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44.
The Darwin Mounds are small (up to 70 m in diameter), discrete cold‐water coral banks found at c. 950 m water depth in the northern Rockall Trough, north‐east Atlantic. Formerly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ir genesis, the Darwin Mounds are re‐evaluated here in terms of mound growth processes based on 100 and 410 kHz side‐scan sonar data. The side‐scan sonar coverage is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acoustic facies representing increasing current speed and sediment transport/erosion from south to north: pockmark facies, ‘mounds within depressions’ facies, Darwin Mound facies, stippled seabed facies and sand wave facies. Mound morphometric changes are quantified and show a south‐to‐north divergence from an inherited morphology, reflecting the outline of coral‐colonized fluid escape structures, to developed, downstream elongated, elevated mound forms. It is postulated that increasing current speeds and bedload sand transport favour moun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y a process of enhanced sand sedimentation within mounds due to current deceleration by frictional drag around coral colonies.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similar growth processes attributed to comparably sized cold‐water coral mounds in the Porcupine Seabight, offshore Ireland.  相似文献   
145.
张江勇  余克服 《地质论评》2008,54(3):362-372
珊瑚骨骼生长有年、月、日周期,能够当作古生物钟来记录地质历史。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年周期的发现对后来的珊瑚古气候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又发现世界各热带海域的珊瑚存在多种多样的骨骼密度变化模式,起先常从珊瑚的生长环境中寻找骨骼密度变化的控制因素,但是没有成功,从80年代后期,部分学者试图从珊瑚骨骼构架本身出发、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骨骼密度条带之间的关系来探求骨骼密度变化的机理,并提出了一个可以解释大多数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变化模式的骨骼生长模型。块状珊瑚软体层厚度是一个十分重要但至今仍没引起足够重视的珊瑚生长参数,它相对于骨骼线性生长率的变化影响着骨骼密度变化模式。骨骼钙化作用和虫黄藻光合作用的相互关系还存有争议,珊瑚骨骼钙化机理仍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146.
依据中国早石炭世珊瑚群特征的研究,岩关期珊瑚地理区系可分(一)北方珊瑚大区——中国北方珊瑚区:①兴安珊瑚分区以Ankhelasma和Homalophylites等北美分子为主的单体不具鳞板的珊瑚;②准噶尔珊瑚分区以Kasinela,Hebukephyylum等欧亚分子为主体的单体无鳞板珊瑚。(二)特提斯珊瑚大区——中国南方珊瑚区:①华南珊瑚分区以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ia为代表的珊瑚群;②西部珊瑚分区以Beichuanophylum-Siphonophylia-Humboldtia为代表的珊瑚群。大塘期珊瑚地理区系可分(一)特提斯珊瑚大区——K.Y.珊瑚区:①北天山—吉中珊瑚分区以Yuanophylum-Gangamophylum-Siphonophylia为代表的珊瑚群;②南部珊瑚分区以Yuanophylum-Keichouphylum为代表的珊瑚群。(二)冈瓦纳珊瑚大区——藏南珊瑚区:①冈底斯—口念青唐古拉珊瑚分区以Rhopalolasma-Mirusophylum为代表的小型单体无鳞板的珊瑚群;②喜马拉雅珊瑚分区以Longiclava-Cumminsia为代表的单体不具鳞  相似文献   
147.
珊瑚移植一直被认为是增加退化珊瑚礁上珊瑚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调查多种珊瑚移植方法和不同珊瑚种类的移植效果,我们选择了已严重退化并仍面临着人类和自然环境胁迫的三亚鹿回头珊瑚礁作为移植地,对5种珊瑚共902个断枝利用4种方法进行了移植。在移植后的10个月,移植珊瑚的存活率为45.5%。移植方法对于不同珊瑚种类具有不同效果,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对所有珊瑚的移植效果产生促进作用。虽然对于叶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foliosa)和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来说,适合的移植方法能够减缓其死亡速率,但并不能改变其死亡趋势。叶状蔷薇珊瑚和风信子鹿角珊瑚的移植个体呈现出高死亡率和明显的存活组织面积下降,而扁枝滨珊瑚(Porites andrewsi)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死亡率和组织部分死亡率则优于前两者。扁枝滨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仅在一种移植方法中出现了存活组织面积明显增长。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是移植珊瑚中唯一一种在所有移植方法上都呈现珊瑚平均存活面积增长的种类。实验结果说明在受到高度胁迫的海域进行珊瑚移植很难取得满意效果,珊瑚种类的选择对胁迫环境下的珊瑚移植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移植方法只能在部分程度上改善移植效果,但无法弥补鹿回头环境压力对敏感种类胁迫造成的影响。在鹿回头珊瑚礁需首先治理对珊瑚造成胁迫的因子,再进行珊瑚移植,并应优先考虑移植环境耐受性高的珊瑚种类。  相似文献   
148.
南沙群岛南永1井珊瑚礁岩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珊瑚礁岩的磁化率(X)为负值,属抗磁性物质,但它有较稳定的剩余磁化强度(Mr),而且它的NRM(天然剩余磁化强度)近似对数正态分布,其值大部分分布在(0.8-1.6)×10(-4)A·m(-1)区间内。进一步研究发现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富铁细菌及水介质等可以在珊瑚礁孔隙中留下铁磁性物质;另一方面,珊瑚在生长时也可能吸收铁离子,变成珊瑚礁骨骼的一部分。因此,珊瑚礁岩具有铁磁性,在古地磁场作用下,产生弱剩磁。  相似文献   
149.
Johann  Hohenegger 《Marine Ecology》1994,15(3-4):291-334
Abstract. Living, symbiont-bearing, larger foraminiferids restricted to the photic zone incorporate mechanisms blocking solar radiation and water current transportation. They can be divided in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wall structure: 1, Families with opaque test walls, reducing light penetration: Peneroplids inhabit shallow-water environments from the intertidal ( Peneroplis in large numbers) down to 40 m ( Dendritina , preferring sandy substrates). Soritids are restricted to subtidal environments with less water turbulence and range from the reef moat down to 60 m. Amphisorus and Marginopora are common down to 30 m, whereas Parasorites is restricted to deeper parts of the reef slope. Alveolinella can be found in the upper 40 m of the reef slope. 2. Families with hyaline test walls, adjusted for light penetration: amphisteginids inhabit the whole photic zone, demonstrating a correlation of test flattening with increasing depth. Calcarinids cling with their spines to firm substrates such as algal thalli or macroids. Baculogypsina is restricted to high energetic regions on the reef flat. Calcarina inhabits similar environments, extending its distribution range within fore reefs down to 80 m. Baculogypsinoides is a dominant calcarinid genus from 30 to 70 m depth. Within nummulitids, Heterostegina prefers hard substrates on the reef slope, while Assilina (= Operculina ) is frequent in deeper parts and is independent of substrates. Sandy bottoms from 30 to 60 m are inhabited by the last 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nus Nummulites, N. venosus . The giant foraminifer Cycloclypeus , with test sizes up to 7 cm, is restricted to fore reef areas below 50 m down to the base of the photic zone.  相似文献   
150.
通过突然升温和缓慢升温2种不同的模式,探讨了不同水温对我国一种鹿角珊瑚Acropora nasuta白化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珊瑚在白化过程中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突然升温模式下,高温(34℃)对共生藻光合系统有非常大的破坏作用。在缓慢升温模式下,共生藻对高温(34℃)表现出了一定的耐受性。在两种不同的升温模式下,共生藻密度与单位面积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较一致,却与单位共生藻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不一致。总体而言,共生藻密度与单位面积叶绿素a含量对温度较为敏感。当单位共生藻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时,珊瑚已经遭遇到较为严重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