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的传播仍在持续,根据COVID-19在国内早期的扩散特征,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了一种顾及时空对象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疫情风险评估模型,模型在参照时空对象空间相互作用迁移型传导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疫情传播的时空过程、并兼顾空间依赖及空间异质性因素,实现了疫情风险城际传播的关联性、动态性分析。在实证研究阶段,基于该模型对武汉及其主要影响城市在2020年1月上旬到4月上旬的疫情风险及动态演变进行了评估,通过与基于城市对象自身属性计算得到的实时疫情风险指数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比较,验证了基于时空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疫情风险评估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 模型能兼顾疫情传播的空间依赖及空间异质性特征,体现疫情风险的城际传播过程,为疫情传染风险评估及相关空间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② 来自源对象的输入性疫情风险与对象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在疫情防控中要结合空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122.
COVID-19疫情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并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从疫情开始直至近期,关于COVID-19疫情的文章已经超过13 000篇,相关研究除从医学及生物学角度探讨病毒致病机理、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制之外,更多的是探索疫情的非药物防控方法。本文针对后者,从传播关系识别、疫情时空模式分析、疫情预测模型、疫情传播模拟、疫情风险评估和疫情影响评价6个方面梳理近期研究进展。传播关系识别的研究主要包括:聚集性疫情和传播关系的识别,其中,个体轨迹大数据已成为此类研究的关键。针对疫情的时空模式分析发现,疫情分布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而时空传播则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特征。针对疫情的预测仍主要依赖于动力学模型,而从宏观到微观的预测模型,人群流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并成为模型预测精度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疫情的情景模拟主要侧重于通过模拟手段评估交通限制、社区防控和医疗资源调配等措施的效果。在非药物的干预中,交通阻断和社区防控措施被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医疗资源的保障和优化调配则是防控的基础;而复工复产的情景模拟显示,在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复工进程必须有序有节。针对疫情风险评估的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具体地,疫情感染风险与个体是否具有基础性疾病关系密切,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在自然因素中,如温度、降水、气候等会影响疫情的传播,但影响有限;而社会因素中,除了人群流动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外,社会不公平性所导致的就医条件差异也会对感染率产生显著影响。针对疫情对未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关注公众心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3个方面,即疫情对公众心理和经济的影响主要以负面为主,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起正向作用。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大数据尤其是个体轨迹和群体大数据在非药物干预的各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大疫情的防控已经不是单一学科和手段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以及不同领域人员的协作;疫情期间各种防控措施的效果、影响因素等均已被明确的揭示,但疫情的空间溯源、精准预测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仍然是未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3.
SARS和COVID-19的暴发对我国公众健康、社会经济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揭示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的时空传播的共性规律和差异特征及背后原因,运用时空统计方法,系统分析并对比了SARS与COVID-19的时空传播差异性特征,并结合病毒本身传播特性及交通、温度等因子进行原因分析。研究表明:① 时间序列上,SARS从发病初始到结束经历了2个阶段,即上升期-平缓期,COVID-19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期-急剧上升期-缓升期。② 空间传播模式上,COVID-19传播强度及传播范围大于SARS,且COVID-19的整体连通性较大,各省份与病毒暴发地的联系更为紧密;SARS和COVID-19的传播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二者均以邻近传播、远距离飞跃式为主,且SARS存在中次级传播中心,COVID-19扩散中心未发生转移。③ 空间传播方向上,SARS以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为中心,空间传播方向性更强,COVID-19仅以湖北省为中心向外扩散。④ 空间传播速度上,SARS各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跨度较大,COVID-19各个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大致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呈现出“东快西慢”的现象,传播时间跨度较短。⑤ R0是造成SARS和COVID-19空间传播范围与空间传播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SARS和COVID-19病毒温度适宜性有所差异,但在温度接近的区域均发生了空间聚集性传播和邻近区域传播;除病毒本身传播能力、温度影响外,交通是影响SARS和COVID-19空间远距离飞跃式传播的主要原因,二者空间传播速度均与路网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4.
2020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新疆地区采取疫情防控措施。选取2020-06~2020-09新疆台网28个宽频带数字地震计的波形数据,获取相应的PSD(功率谱密度)和PDF(概率密度函数),统计不同频段PSD值分布情况,分析疫情期间新疆地区噪声水平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乌鲁木齐地区高频段(2~20 Hz)噪声水平下降4.5%,其他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的持续减少。同时,这种噪声减弱现象也由地表传达到地下。  相似文献   
125.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期末考核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互联网+这一大背景,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期末考核面临的挑战,从综合性、开放性、个性化、合理性等4个方面阐述了开放式期末网络考核的设计需求,进而以遥感图像解译与应用课程这一测绘类专业课为例,给出了开放式期末网络考核的内容设计和评分标准方案。实践结果表明,开放式期末网络考核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思考的积极性。本文不仅对高校专业课的期末考核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6.
许刚  王传立  孟庆祥  修田雨  李熙 《遥感学报》2022,26(9):1777-1788
为应对COVID-19疫情而采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显著改变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但其变化特征和时空模式仍不明确。本研究以美国20个大城市为例,获取NPP-VIIRS月度合成数据分析2020年2—4月COVID-19疫情初期城市夜光亮度变化的空间格局、衰减特征和用地类型差异。结果表明,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美国城市夜光亮度普遍变暗,平均降低5%—8%。夜光变化呈现明显“中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夜光降低幅度随到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减小。不同用地类型夜光变化幅度存在差异,纽约居住用地和航空设施用地夜光亮度降低幅度最明显,分别下降12%和11%。芝加哥各类用地夜光亮度普遍下降20%左右,除体育设施用地外,其他各类用地夜光亮度一个月后有所恢复。夜光遥感有效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变化,在监测评估突发事件社会影响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27.
We report narrowband (Δλ ≤ 10Å) imaging data obtained for the planetary nebula A 19 (PN G200.7+0.84) in continuing our programme of morphological study of planetary nebulae (PNe). Our deep survey through the Hα filter reveals a new nebula – probably a huge HII region –centred at R.A.(2000) = 6h59mn, DEC.(2000) = +14°40′.  相似文献   
128.
COVID-19 outbreaks in China in late December 2019, then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in early 2020. In the initial wave of diffusion, the virus respectively took 14 and 33 days to spread across the provinces/state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coterminous US, during which there are 43% and 70% zero entries in the space-time series for China and U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zero-inflated count process. A logistic growth curve as a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days since the first case appeared in each of these countries accurately portrays the national aggregate per capita rates of infection for both. This paper presents two space-time model specifications, one based upon the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and the other upon Moran eigenvector space-time filtering, to describe the spread of COVID-19 in the initial 19 and 58 days across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coterminous US, respectively. Results from these case studies show both models shed new light on the role of spatial structures in COVID-19 diffusion, models that can forecast new cases in subsequent days. A principal finding is that describing the spatio- temporal diffusion of COVID-19 benefits from including a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component to supplement the commonly employed contagion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29.
利用低分辨率图像生成高分辨率图像的过程称为图像超分辨率,目的是得到一张清晰的影像。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在遥感、辅助文本识别等诸多领域,图像超分辨率的应用愈加广泛。本文利用生成对抗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单图像超分重建,SRGAN模型相较于传统方法,提出了新的感知损失函数,由对抗损失和内容损失组成。对抗损失通过训练判别器网络结构区分生成图像和实际高分辨率图像,而内容损失则利用预训练的VGG19网络模型计算图像特征的感知相似度,而不是在像素空间上的相似度。试验证明,利用SRGAN获得的高分辨率图片,MOS指标高于传统方法。本文围绕SRGAN的原理、效果、应用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0.
高15—19井主要表现在上部的高压力溢流层与下部低压力的漏失层压力极为相近,压力窗口小;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最终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了本井的施工任务,并在“上喷下漏”长裸眼井段施工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