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0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294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709篇
地质学   931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00篇
自然地理   4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香山中镁铁-超镁铁岩体产出于新疆东天山地区的黄山—镜儿泉镁铁-超镁铁岩带。主要的岩石类型为二辉橄榄岩、(含长)单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及角闪辉长岩。矿物学特征显示,岩体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为铬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同一侵入期次中各岩相具有良好的过渡渐变关系,钻孔剖面上橄榄石含量与颗粒大小、单斜辉石的成分有随深度连续变化的特征,铬尖晶石则具有良好的Cr→Fe3+、Ti的演化趋势,由此反映岩体的形成主要受结晶分异作用的控制;含长单辉橄榄岩中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成分的突然变化显示岩浆结晶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阶段性的混染;模拟计算表明,橄榄石分离结晶伴随着硫化物的熔离;钻孔ZK3693深度为295~325 m,含长单辉橄榄岩中橄榄石、斜长石、单颗粒单斜辉石成分突然性的变化指示在区间内有新鲜的基性程度更高的岩浆注入,而此区间内矿石的Cu、Ni品位明显高于区间外同一岩相岩体,说明新鲜岩浆的注入是香山中岩体硫化物富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对穿过济阳坳陷的3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进行解释、对比分析显示,济阳坳陷地壳结构分为上、中、下3层,莫霍面深度在31 km左右,区域起伏变化不大,深浅部构造呈镜像对称关系。济阳坳陷内中地壳存在低速体发育,为其顶面滑脱层的发育以及滑脱构造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导致上下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存在差异。惠民凹陷下方Pm震相之前出现P4震相表明,其莫霍面以壳幔过渡带形式存在;东营凹陷下方Pm震相尖锐,其莫霍面则表现为一级间断面性质,体现了不同凹陷深部壳幔作用的差异。结论表明,济阳坳陷地壳结构具有典型的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特征,上下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差异与滑脱构造密切相关,而莫霍面性质差异与深部软流圈上涌以及下地壳小规模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 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994.
利用GRACE卫星数据改正GPS连续站垂向位移时间序列中的周期变化,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消除区域共模噪声误差,计算获取西秦岭地区GPS连续站的垂直运动速率,并将其作为速率参考基准,联合水准观测资料基于线性动态平差模型,处理得到西秦岭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西秦岭整体处于差异性的快速隆升,主要是由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作用所致。六盘山和天水南侧均以3 mm/a速率抬升,是本区上升最快的地方;其次是陇西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分别以2 mm/a和1 mm/a的速率上升;秦岭造山带和渭河盆地的西部表现为下沉,但渭河盆地下沉最快。西秦岭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可能暗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横向逃逸运动通道已从早期的西秦岭-秦岭地块向北转移到六盘山构造带、鄂尔多斯地块南部。  相似文献   
995.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及应变率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 a尺度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主应变、剪应变以及面膨胀率的分布特征与高原边缘和天山地区的地壳缩短、藏中南地壳的东西向伸展以及高原内部走滑断裂的构造活动一致。  相似文献   
996.
�������ؿǴ����α�(GPS)���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PS????????????????о????????????????α估???????Ms5.1?????????????????????????????????????????????N??S????????????????????????仯?????????????????S??N????????????仯???????????????????????????????????????????????????????????????1 ?????????  相似文献   
997.
湘东南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南省东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新构造特征及主要第四纪断裂活动研究入手,分析了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认为新构造运动期间,地壳运动以大面积整体性缓慢抬升为主要形式,兼有间歇性不均匀抬升活动;区域断裂多为第四纪活动断裂,并存在中更新世活动断裂,然而断裂的现今活动不甚明显,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割性和控制性较弱。  相似文献   
998.
使用福建GPS台网2004年3月—2008年10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对各基准地震站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提取时间序列的时频特征,从而得到非线性变化信息,为GPS在大地震前获取前兆资料提供探索方向,进而通过对位移时间序列异常变化与区域地壳运动关系的研究,探讨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99.
介绍了山西形变台网的基本情况,应用台网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及同震响应,给出了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Aso Volcano experienced a huge pyroclastic eruption 90 thousand years ago, and formed a large caldera (18 km × 25 km). In order to test the hypothesis of a magma body in the mid and lower crust that has been suggested geophysically and geochemically, we investigated seismic velocity discontinuities and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Aso Caldera using receiver functions and a genetic algorithm inversion. We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he Moho at depths between 30 km and 35 km and a large velocity anomaly should exist in the deep portion of the crust beneath Aso Caldera, from imag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observed only at stations outside the caldera. As a result of a more detailed examination with GA inversion, a low velocity layer is detected at depths between 10 km and 24 km beneath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aldera. S-wave velocity of the layer is estimated to be 2.0–2.4 km/s. We estimate that the low velocity layer contains at most 15% melt or 30% aqueous fluid. The layer exists near the Conrad and at the same depths as the swarm of the low frequency earthquakes and a compressional and dilatational deformation source which are expected to be caused by fluid movement beneath the middle-eastern part of the caldera. Fluid contained in the layer might be related with huge pyroclastic eruptions of Aso Volca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