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48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异常消光是一种在幔源晶体中常可观察到的物性改变现象,然而它与晶体的真实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却至今仍未被认识清楚。本项工作试图用一种灵敏的微区结构探测新技术——显微激光喇曼谱方法研究幔源晶体中由构造作用导致的异常消光现象的结构本质。实验结果说明:上地幔高温蠕变作用对橄榄石及辉石主要感应了晶体内微区晶轴取向的变化,还未能产生明显的结构相变;不同的异常消光现象反映晶轴扭转的单位大小不同,并主要依赖于矿物晶体本身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62.
本文首先介绍了观赏石的概念,然后提出了观赏石的命名原则,进而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形、岩石的成因、化石种类、陨石的化学和矿物成分、天然造型、用途等方面对观赏石进行了分类。最后阐明了观赏石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63.
对于氟碳钡铈矿(Cordylite—Ce)成分与结构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氟碳钡铈矿的成分和结构问题。发现氟碳钡铈矿的成分、密度、折射率三者间的一致性参数很差,晶体结构与光性和空间群相矛盾,单个大阳离子的平均占有体积远大于同类矿物的平均占有体积,它的晶体结构与同类矿物不可类比。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在以往有关氟碳钡铈矿的成分和结构的资料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其结构化学式应改为:(Na_(1-x),Ca_(0·5x))BaCe_2(CO_3)_4F。  相似文献   
64.
二轴晶光率体光性正负有两种判别方法:一种是根据光轴角(2V)的锐角平分线(Bxa)与Ng一致还是与Np一致来判别,其临界点是2y=90°;另一种是根据三个主拆射率的相对大小来判别.由于二轴晶光率体为三轴椭球体,在其临界点Ng一Nm=Nm一Np时,光轴角并不等于90°。就是说,两种判别方法的临界点不一致。本文从光率体几何特性研究入手,通过几何及数学方法,着重讨论上述两种判别方法在其临界点时的相对关系,并结合实际例证,认为二轴晶光率体光性正负的临界点不能只确定为一个点,而应限定在一个范围,即2V=90°到Ng-Nm=Nm-Np之间。  相似文献   
65.
Abstract TEM and XRD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tudy crystal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bric-forming phyllosilicates which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low-grade metamorphism and tectonic imbrication in part of the Southern Uplands thrust terrane. Prograde regional metamorphism, ranging from late diagenesis through the anchizone to the epizone, wa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slaty cleavage which is commonly bedding-parallel. TEM-measured mean thicknesses of white mica and chlorite crystallite populations increase with advancing grade and correlate with XRD-measured crystallinity indices. Analytical TEM data show that prograde changes in composition lead to a net loss of Si, Ca and minor Fe from the fabric-forming phyllosilicates. White micas are paragonite-poor phengites with a mean b lattice parameter of 9.037 Å, and indicate an intermediate pressure series of metamorphism with a field gradient of <25° C km-1. Chlorite compositions evolved from diabantite (with intergrown corrensite) to ripidolite over an estimated temperature range of 150–320° C. Field gradient and temperature estimates suggest that crystal growth and fabric development occurred at burial depths ranging from 6 km to at least 13 km in the thrust terrane. During late diagenesis, crystal growth of white mica and chlorite was predominantly a consequence of polytypic and phase transitions, and resulted in similar size distributions which resemble typical Ostwald ripening curves. Under anchizonal and epizonal conditions, white mica grew more rapidly than chlorite because of its greater ability to store strain energy and recover from subgrain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crystal thickness distributions are not typical of Ostwald ripening. In contrast, chlorite crystals which grew under these conditions developed subgrain boundaries at high strain rates which were only partially recovered at low strain rates; these retained dislocations reduce the crystallite thicknesses detected by TEM and XR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white mica. These differences in strain-induced crystal growth indicate that white mica (illite) and chlorite crystallinity indices are likely to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re low-grade metamorphism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ectonic fabr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66.
赫伟  胥云 《地质科学》1993,28(3):290-292
所谓晶体结构,即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形式}o晶体结构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即图示和模型。虽然所有的物理学、化学、矿物学和材料科学的教科书中都有晶体结构图,但是要使学生乃至专家建立结构的空间概念却绝非易事。因此,许多著名的晶体学家和矿物学家都十分强调制作模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7.
潘建强  孔佑华 《矿物学报》1993,13(4):293-302
通过对我国64个二八面体含铝蒙皂石矿物化学及晶体化学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矿物化学及晶体化学的基本特征,并得出八面体组分是影响蒙皂石矿物学及物理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AlAl-AlFe-AlMg三角图划分了我国二八面体含铝蒙皂石的晶体化学类型,并对原分类图进行了模式化处理,使AlAl-AlFe-AlMg图更具实际意义,蒙皂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与晶体化学模型有对应性,并受八面体三价  相似文献   
68.
石盐晶体生长过程中捕获流体包裹体,利用冷冻测温法得到的均一温度信息与古水温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在部分地区,利用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评价古气候时,温度数据与孢粉学反映的气候特征存在冲突,不同晶形的石盐沉积特征,及其晶体条纹内包裹体温度代表的地质含义需进一步探讨。笔者在分析经典测温数据的基础上,观察常温蒸发实验中漏斗晶和人字晶的形成及生长过程,分析了不同温度段均一温度与气温、水温之间的关系。结合现代气象记录数据,分析了最大均一温度评价气候时存在的局限性。研究认为:漏斗晶晶核形成与卤水表面,包裹体温度受温度和气压共同影响,漏斗晶在卤水底部绕核生长,漏斗晶外围包裹体温度对应水底温度,沉入水下后漏斗晶生长缓慢,包裹体最大温度可能代表年度最高温度,以此为指标评价气候得出的结论过于炎热;人字晶是多个漏斗晶之间的桥接部分,大部分形成于卤水蒸发将近结束之时,人字形条纹内包裹体温度受气温和地表温度共同影响,地表温度远大于气温是造成包裹体最高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9.
在已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的基础上新植入了同质冻结和异质核化方案,结合一次山地雷暴个例,通过敏感性试验来探讨大气冰核浓度对对流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冰核浓度的改变会对对流云的动力场及各水成物粒子产生明显作用。增加冰核浓度,冰相粒子的数浓度随之增加;同时,凝华过程中释放大量潜热导致云中上升气流增强。由于水汽含量一定,各水成物粒子"争夺"水汽,使得云滴、冰晶和霰的增长均受到抑制,难以成为较大尺寸的降水粒子。②冰核浓度的增加,"贝吉龙效应"导致云滴的尺度减小,削弱了云-雨转化过程。雨滴、云滴混合比的减小抑制了雨滴对云滴的收集。同时,小尺度的霰粒子削弱了霰融化为雨滴的物理过程,最终导致地面累积降雨量降低。  相似文献   
70.
以天然粉石英为基本原料,通过氢氟酸与盐酸混合酸溶蚀技术和机械强力搅拌处理,制备了高纯球形-准球形亚微米晶质SiO2材料。XRD,SEM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高纯球形亚微米晶质SiO2材料为纯结晶SiO2相,粒子呈球形-准球形,球化-准球化率达80%~90%,粒径一般为300 nm~800 nm;其化学组成为:w(SiO2)99.90%,w(Al2O3)192×10-6,w(Fe2O3)33×10-6,w(Mg)1×10-6,w(Ca)2×10-6,w(Cl-)20×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