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72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89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61.
古代深海硅质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系列(SAC)是沉积在远洋或深海的硅质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及其过渡岩石类型的统称.在借鉴现有相关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端元矿物组成的SAC岩石系列的三角图分类新方案.以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石英作为三端元组分,按照"纯"(>90%)、"主"(50%~90%)、"质"(50%~25%)、"含"(<25%)的定量分类标准,并利用等边三角形中线,将SAC岩石系列划分为4大类21类.利用新的分类方案,将下扬子地区寒武统SAC岩石系列划分出硅质岩大类、碳酸盐岩大类和混合泥岩大类,描述了它们的岩石学特征.该SAC岩石系列体现了自下而上由硅质岩端元向碳酸盐岩端元混合沉积演化的趋势.对国内外典型SAC岩石系列重新分类的结果表明,新的分类方案能够清晰反映端元矿物之间混合沉积演化的趋势.SAC岩石系列的分类和命名是定量描述古代深海或远洋沉积作用的基础,也是探索其沉积环境演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2.
A balance between primary production, rates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or dilution, and biological or diagenetic destruction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key control on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 in modern offshore marine environments. Additionally,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offshore environments has advanced in the last decade to include variable energy and dynamic mechanisms, requiring a re‐evaluation of ancient deposits in these systems. The Juana Lopez Member of the Mancos Shale preserves organic carbon‐rich mudstone interbedded and interlaminated with sandstone that records high energy traction flow conditions. Core, outcrop and geochemical data from the Juana Lopez Member were used to elucidate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processes controlling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is mudstone‐dominated system. Five dominant lithofacies with varying grain size, sedimentary fabrics, composition and grain origins were differentiated and were deposited in three main environments: the prodelta, fringe zone and low angle offshore ramp. Basal deposits of the Juana Lopez Member consist of siliceous sandstone‐dominated, heterolithic deposits with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structures (for example, current ripples and normal grading) that indicate offshore‐directed underflows, or hyperpycnites, delivered from the updip Ferron/Frontier deltaic system. 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Juana Lopez Member, a compositional change to biogenic carbonate‐rich sandstone and mudstone is interpreted to be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accommodation in central Utah (USA), associated base‐level rise and shoreline‐parallel sediment transport. Non‐parallel laminated, organic carbon‐rich mudstone is preserved throughout the Juana Lopez Member. Depositional fabrics and trace element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se deposits are the result of dynamic conditions at the sea floor and in the oxic to suboxic water column, further challenging the notion that organic‐bearing mudstone is deposited solely through suspension settling in anoxic waters. Punctuated delivery of organic carbon laden sediment from mixed terrestrial and marine sources resulted in an event‐bed style of organic carbon de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相似文献   
963.
西乌珠穆沁旗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泥岩为大兴安岭中南段发育的较好烃源岩.通过对寿山沟组泥岩中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寿山沟组的物源、构造背景及其风化作用.岩石样品ICV值分布于1.15~1.57,平均值为1.33,认为样品基本未受到二次成岩作用影响.通过A-CN-K三角图判断寿山沟组泥岩受到一定的钾交代作用,经过校正得到CIAcorr值为54.28~70.06,平均值为65.33,表明物源区经历了初等—中等的化学风化作用.通过主量-微量元素多变量物源区环境分析,认为寿山沟组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英质物源区,且混有少量铁镁质火山岩源区物质,其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综合分析认为,大兴安岭中南段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泥岩的沉积特征归因于古亚洲洋二叠纪初期洋壳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964.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阿翁错复式岩体中出露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典型的火成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渡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上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具有强烈的地球化学亲源关系,且经历了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主量、微量元素同分母协变图中包体和寄主岩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二者之间的演化与岩浆混合作用关系密切;包体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寄主岩为幔源岩浆与熔融下地壳岩浆混合的产物,以熔融下地壳岩浆为主。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9.1±1.0Ma和107.4±0.7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结合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阿翁错复式岩体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软碰撞阶段,为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上升与其诱发的下地壳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5.
三江盆地东部地区零星出露有古生界石炭—二叠纪地层,总有机碳等烃源岩评价指标良好,但在盆地中的展布情况一直未知。在东北地区老油田开发成本日益高涨,亟需新的油气勘探接替区的背景下,为了查明三江盆地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发育特征,在三江盆地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要目的层开展油气地质调查实施了重磁电勘探工程,对所取得的4条重磁电剖面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定性分析,在综合信息反演和成像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磁电综合反演剖面图。对研究区地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主要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电阻率低阻标志层,初步刻画了石炭—二叠系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对二维反演电阻率断面进行残差处理,探索了石炭—二叠系泥岩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966.
聂新明  钱迪 《探矿工程》2019,46(11):38-42
近年来,随着定向钻进技术的不断发展,随钻测量技术和受控定向螺杆钻具的制造工艺日趋成熟。地面定向水平钻孔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盐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地面定向水平分支孔注浆在煤矿防治水领域的应用开始大面积推广,在钻进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各样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甚至导致全孔报废及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减少或是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钻进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9400采区奥灰含水层区域注浆改造一期工程钻探工程DB2-E3地面定向水平孔施工时发生卡埋钻事故成功处理的实例,总结了水平注浆孔卡埋钻事故预防措施,对水平孔安全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67.
冯光英  牛晓露  刘飞  刘燊  杨经绥 《地质学报》2019,93(10):2598-2616
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同时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到边部显示复杂的成分和结构不平衡。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过渡岩石,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同时都具有正的εNd(t)和锆石εHf(t)值。主微量元素-SiO2协变图中,包体成分的两端分别向寄主花岗闪长岩及该区时代略早的基性岩延伸,三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上特征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且其原始岩浆可能为受到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寄主花岗闪长岩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3±2.0 Ma和173±1.5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区域构造演化显示,早侏罗世(~185 Ma),张广才岭地块处于古太平洋西-北西向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形成暗示早侏罗世晚期(~173Ma)依然存在幔源岩浆活动,该区仍然处于弧后伸展环境,幔源物质的底侵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研究区长英质岩浆,同时也说明该区早侏罗世晚期仍然存在地壳增生,且增生方式为垂向增生。  相似文献   
968.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下部广泛分布一套富含有机碳的黑色泥岩、页岩沉积,是全盆地地层划分对比的一级标志。茂206井是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井,全井获取了青山口组497.02 m的岩心资料。茂206井青山口组具有相对高的有机碳、干酪根碳同位素正偏、重排甾烷含量低以及普遍存在伽马蜡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表征为白垩纪温室效应时间窗内古湖泊缺氧事件的产物。结合生物地层研究成果,认为青山口期缺氧事件层大体可与白垩纪古海洋Cenomanian-Turonian界线事件层进行对比,进一步证实了青山口组的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晚Cenomanian-Turonian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969.
沙埋干扰去除后生物土壤结皮光合生理恢复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沙埋干扰解除后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4种典型生物土壤结皮光合作用、暗呼吸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跟踪测定,研究了沙埋干扰解除后生物土壤结皮光合生理恢复机制。结果表明,沙埋干扰解除后4种生物土壤结皮净光合速率增加,暗呼吸速率先降低后增加。沙埋干扰去除后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受沙埋深度和沙埋时施水量的影响,分别与沙埋深度和施水量呈反比和正比关系。沙埋干扰解除后4种生物土壤结皮PSⅡ光化学效率随时间逐渐增加,证实了生物土壤结皮沙埋干扰解除后积极自行修复的内在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70.
对内蒙古东部中二叠统吴家屯组泥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研究区吴家屯组水体的古盐度范围为16.6‰~28.7‰,主要为半咸水沉积。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可以反映古盐度和古水深的变化,两者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且古盐度、海平面相对升降在沉积相上有较好的响应。利用定量计算的古盐度和反映古盐度的Sr/ Ba、B/Ga值等编制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显示研究区吴家屯组发生了2次海侵海退旋回,海侵发生在吴家屯组底部和中部。根据沉积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指标V/(V+Ni)值、稀土元素Ceanom及饱和烃气相色谱,表明区内吴家屯组主体为缺氧、还原的浅海陆棚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烃源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