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2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782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3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东川铜矿区泥石流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得出了东川铜矿区泥石流特征。从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植被等矿区特殊的地质环境和矿山长期采矿、工程建设、废石尾矿排放及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得出了矿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以便今后了解矿区泥石流形成机理,提高对泥石流的防治意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相似文献   
972.
中国降水型泥石流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国平  许凤雯  赵琳娜 《气象》2010,36(2):81-86
在综合调研泥石流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了降水型泥石流研究进展。从降水资料的使用、泥石流发生区域雨量的估算、分析降水与泥石流关系的模型、环境背景因子的考虑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目前加密雨量观测资料、卫星雷达资料的应用,提高了泥石流灾害所在小流域实况降水估算精度。由简单地考虑临界雨量发展到考虑前期间接有效雨量、前期直接有效雨量、激发雨强和历时,同时考虑降水类型对泥石流的影响。目前降水和泥石流的关系模型发展为确定性模型和概率性模型。环境因子的考虑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倾向是针对环境背景数据开展更加精细的区划,针对每个区域单元所处的环境背景情况建立降水与泥石流关系模型;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利用信息量等模型将环境因子作为降水与泥石流关系模型中的变量。  相似文献   
973.
This paper presents data concerning recent (1990–2007) surface morphological and ice-dynamical changes on the Tasman Glacier, New Zealand. We use remote-sensing data to derive rates of lake growth, glacier velocities and rates of glacier surface lowering. Between 1990 and 2007, the glacier terminus receded ~ 3.5 km and a large ice-contact proglacial lake developed behind the outwash head. By 2007 the lake area was ~ 6 km2 and had replaced the majority of the lowermost 4 km of the glacier tongue. There is evidence that lake growth is proceeding at increasing rates — the lake area doubled between 2000 and 2007 alone. Measured horizontal glacier velocities decline from 150 m a− 1 in the upper glacier catchment to almost zero at the glacier terminus and there is a consequent down-glacier increase in surface debris cover. Surface debris mapping shows that a large catastrophic rockfall onto the glacier surface in 1991 is still evident as a series of arcuate debris ridges below the Hochstetter icefall. Calculated glacier surface lowering is most clearly pronounced around the terminal area of the glacier tongue, with down-wasting rates of 4.2 ± 1.4 m a− 1 in areas adjacent to the lateral moraine ridges outside of the current lake extent. Surface lowering rates of approximately 1.9 ± 1.4 m a− 1 are common in the upper areas of the glacier. Calculations of future lake expansion are dependent on accurate bathymetric and bed topography surveys, but published data indicate that a further 8–10 km of the glacier is susceptible to calving and further lak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74.
四川西昌邛海的浊流沉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斌  章书成  王士革 《沉积学报》2005,23(4):559-565
鹅掌河位于邛海南岸,在近15年来泥石流和洪水不断地将泥沙从鹅掌河带入邛海,在邛海底部大量淤积泥沙,形成一由南到北(长2km),由低到高(平均高2m),由窄到宽(南岸宽200m,北岸宽600m)的水下堤,在邛海湖中连接鹅掌河河口堆积扇处还发现了的水下冲沟。湖底扇,水下堤和水下冲沟对于研究湖相和海相浊流沉积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浊流特别是高浓度浊流在湖中的沉积模式研究对于湖底和海底地貌的变迁,湖盆和深海油气藏的发现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75.
康定县地处川西平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县域内地势险峻,地形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作者通过收集资料与对现场的全面调查,分析了康定县—典型泥石流——大息台沟泥石流的活动概况、危害和形成条件及其形成机制,并对防治对策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76.
余承君  刘希林 《热带地理》2012,32(4):344-351
广东省地质灾害较为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其中比较严重的3种类型。基于现有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可用于广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模型。以全省88个县级评价单元为基础,根据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结果,将广东省共分为3个危险等级区,其中高度危险区8个县,占总数的9.1%;中度危险区60个县,占总数的68.2%;低度危险区20个县,占总数的22.7%,据此制成广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等级图。高度危险区主要位于粤北山区,危险度数值介于0.6~0.72之间;中度危险区连片分布,是全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体部分,危险度数值介于0.4~0.6之间;低度危险区集中分布在平原区及低平台地区,危险度数值介于0.31~0.4之间。采用1994―2009年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和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中的统计数据,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77.
强震区泥石流启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间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积体转换为泥石流所需的外界条件也相应的改变。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典型泥石流灾害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崩塌松散体的堆积形态和堆积体的应力环境。从静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堆积体在强降雨条件下的起动特征,探讨了降雨作用形成的地表径流水深与堆积体失稳时的应力极限状态的关系。分析得出沟道岸坡滑坡堆积体发生侵蚀时的地表径流力为F=(τ1f-f1sinα)/cos(α-26.65),并建立径流水深与地表径流力的关系:H=F/4ρsgJ。分析在动量守恒条件下,堆积体单位时间内的侵蚀体积dV=dM/γs模型。为了进一步探讨在实际现场的应用,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的水打沟泥石流为例,分析发生泥石流时的地表径流水深为0.011 m,其结论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78.
推导了泥石流冲击力作用下结构的最大位移,可以看出最大位移与泥石流的密度、速度,结构的周期、刚度有关。通过对泥石流冲击力的简化,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二层框架结构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响应,得到了底层框架柱的位移时程曲线,并对底层柱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把结构理论最大位移与模拟最大位移进行比较,得到了结构最大位移限值,为建筑物抵抗泥石流冲击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9.
四川泸定县城后山泥石流灾害及其风险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化勇 《中国地质》2009,36(1):229-237
四川泸定县城后山分布有3条泥石流沟,分别为孙家沟、牧场沟和羊圈沟.这3条沟谷曾多次暴发泥石流,对泸定县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在现场考察基础上,论述了泸定县城后山泥石流沟的分布及泥石流危害,从物源、地形地貌和降雨3个方面分析了泥石流成因,从发生时间、空间和规模3个方面论述了泥石流灾害特征,从防灾体系、监测体系、抗灾体系、报警体系、响应体系和恢复体系6个方面建立了泸定县城后山泥石流防御体系,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泸定县城后山泥石流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80.
陆地上发生的很多变迁都是受能量流控制的,特别是在泥石流这种具有复杂性、突发性、群发性、继承性和局部性等特征的山地灾害过程中,能量趋于均衡化是它们发生和输移的根源和驱动力。本文从能量的角庞出发,通过阐述能量线性模型的原理,分析泥石流输移时的各种能量消耗,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的一种新的思路,即可以从控制能量或熵消耗的角度出发,通过减少固体物质来源量和增大摩擦两种途径来采取一系列减灾措施,为制定泥石流防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