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骆文英  张保钢 《北京测绘》2010,(3):79-80,90
回顾了模拟测绘和数字化测绘时期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验的流程、内容、手段、标准,论述了信息化测绘及信息化测绘时期质量检验的特点,并对三个时期的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验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32.
数字地质勘查是将地质勘查工作中所涉及的空间和各种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表述并应用,基于三维GIS技术为主建成的地质模型、矿体模型、矿块模型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更快、更广、更深、更直观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决策、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使地质勘查工作能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外数字地质勘查能对靶区的资源潜力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作出定量评价,并给出成矿概率,对勘查设计方案作出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33.
我国数字化时代的地震监测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现代信息技术入手,概要论述了“九五”期间我国正在建设的地震监测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基本功能,并简要介绍了各分系统的组成、作用、主要性能与关键性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34.
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古建筑数据库利用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平台,设计了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并同时探讨了系统建立过程中的若干技术问题:研究结果说明,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GIS的新技术手段,为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5.
介绍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勘界资料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经验。试验数据库输出的勘界地图等资料符合勘界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6.
介绍了“常用地质图件软件”子系统“平面图绘制程序”的设计思路、设计程序和使用技巧,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了程序中各种参数的设置和在矿井地质图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7.
在简要介绍 1:10 0 0 0数字化地形图特点的基础上对加强该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及如何做好检验工作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  相似文献   
38.
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均  陈向东 《测绘科学》2001,26(3):43-45
在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提出了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人口记录相对完整的西汉和东汉时期为例 ,就如何合理利用信息资源、选择技术路线、建设人口地理数据库等问题做了探索。对比以往的文字描述和地图分析结论 ,更体现了 GIS应用的合理性和技术优势 ,即全面、准确地管理历史人口数据及其地理属性 ,直观、丰富地展现历史人口分布特征。例如西汉时期人口向西北地区的迁徙 ,东汉时期在西部和北部的退缩 ,及向南方的拓展。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科信息化提出若干探讨意见 ,认为 GIS与数字化技术应尽快转化为推动历史地理学科进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9.
叙述了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系统构成、功能特点和工作原理,对软件系统及日常数据流程做了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40.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历了"创建阶段—发展阶段—提高阶段"到目前开始的"全面现代化阶段",形成了国家级基本台(网)、省级区域台(网)与县市级地方台(网)三类台(网),记录到了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海量数据,为相关的灾害、环境、资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九五"期间,完成了对全国114个台站以水位、水温(地热)、氡(Rn)与汞(Hg)观测为主的数字化改造。"十五"和以后更长一段时间内,计划大规模推广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建设三个"前兆台阵",初步建立流动观测系统,完善与健全学科台网中心,建立学科观测技术质检中心,并就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中的一些基本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使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沿着"台网(站)布设科学化,测项配套合理化,监测技术系统自动化和现代化,观测规范化和观测数据质量评价定量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