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7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357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890篇
海洋学   15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5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对大松动圈围岩巷道,单一锚杆支护难以实现对整个破裂区围岩的锚固控制,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时,应考虑锚杆支护对联合支护设计的作用。通过分析大松动圈围岩锚杆锚固支护机制,提出量化锚杆支护作用的锚固承载系数,形成锚网索联合支护参数量化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锚杆锚固支护后将大松动圈围岩分为浅层锚固区和深层破裂区,浅层锚固区具有一定承载能力,可视作锚索的等效托盘;在锚网索联合支护中,浅层锚固区承载结构稳定的条件是锚固结构承载力大于环向轴力且能够有效控制破裂区围岩;锚固承载系数大小主要取决于浅层锚固区与破裂区和锚杆预紧力与设计锚固力的关系,对于大松动圈围岩其取值范围为0.45~0.75。经现场试验可知,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为273 mm,两帮移近量为393 mm,表面位移曲线趋于平稳,采用该方法得到的锚网索支护参数有效保证了巷道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992.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 is a common form of high‐rise building; however, certain vertical components of these structures are prone to be damaged by earthquakes, debris flow, or other accidents, leaving no time for repair or retrofit. This study is motivated by a practical problem—that is, 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d collapse resistant capability under future earthquakes when a vertical member has failed. A reduced scale model (1:15 scale) of a typica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core tube with a corner column removed from the first floor is designed, fabricated, and tested. The corner column is replaced by a jack, and the failure behavior is simulated by manually unloading the jack. The model is then excited by a variety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s on the shaking tabl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cerning the seismic responses and actual process of collapse are presented herein. Finally, the earthquake‐induced collapse process is simulat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software program ANSYS/LS‐DYNA. Valid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 are carried out by comparis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urthermore, based on both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collapse mechanism is discus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collapse design are put forward.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3.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using an additional generator to prevent ground vibrations. A linear, transversally isotropic three dimensional half-space with the hysteretic damping model, acted upon by a harmonic vertical excitation is assumed. Equations of motion for the transversally isotropic ground model with the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 and numerically integrated using FlexPDE software,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lution is analysed in terms of reducing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ground surface vibrations. Results in the form of a dimensionless amplitude reduction factor are presented for four different locations of a generato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il parameters and layers locations on the additional generator's efficiency is investigated. The vibrat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in a four-story building is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94.
罗强  赵炼恒  李亮  谭捍华  罗伟 《岩土力学》2013,34(5):1351-1359
结合岩石节理面非线性Barton-Bandis破坏准则,探讨了将Barton-Bandis破坏准则参数转化为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抗剪强度参数的两种常用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劣。推导了加锚单岩石节理面控制的平面滑动岩体边坡抗滑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式,开展了锚固参数分析。研究表明:相对于采用等效线性拟合法或切线等效法获取Mohr-Coulomb抗剪强度参数而言,直接应用Barton-Bandis破坏准则计算节理面控制的岩石边坡稳定性更为直观和简便;随着结构面基本摩擦角、结构面粗糙度系数和结构面壁面有效抗压强度的增大,边坡安全系数逐步提高,且结构面基本摩擦角和粗糙度系数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锚索锚固力越大,边坡抗滑稳定性越好,而锚索设置角度越大,边坡抗滑稳定性越低,锚索角度设置不当将明显减小锚固效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考虑土体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的锚索极限抗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土体的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结合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土体的破裂形式,利用非线性强度准则,根据极限状态下力的平衡原理,推导出一个可考虑土体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与非线性破坏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锚索极限抗拔力计算公式,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土体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以及非线性强度系数对锚索极限抗拔力的影响。计算研究表明,土体的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对锚索抗拔力的影响显著,随着土体非均质常数的增加,锚索极限抗拔力不断提高,而随着各向异性系数与非线性强度系数的增加,抗拔力则有所下降;当土体非均质常数与各向异性系数提高时,土体破裂范围不断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锚索锚固体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6.
近几十年来, 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较为剧烈, 其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3 期LUCC数据, 借助于变化率指数、动态度指数、转类矩阵, 在全区和地级市尺度上, 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及区域趋同性。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1)平原耕作区深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2000 年之后的“林地、高覆盖草地开垦”总体速度下降了近35%;(2) 平原耕作区北部边缘条带状地区、山区草原区受制于降水不显著的波动呈减少态势, 2000 年之后的“草地退化及荒漠化”趋势加强了近85%。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重点介绍了针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对接过程中水下精密定位及姿态监测技术方法,采用了水上RTK定位与水下姿态监测技术相结合,并实时监测测量塔挠度,通过三维坐标转换实现了高精度的对接定位及姿态监测,开发可视化仿真模拟软件,指导沉管水下对接。简要介绍了安装定位过程的实施步骤、关键工序和定位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998.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水库湿地演变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水库湿地作为北京市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北京市水库湿地演变的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其中自然驱动因子包括年均降水量、气温、入境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包括常住人口数、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应用长时间序列(1984-2010 年) 的TM遥感影像,提取北京市近30 年来水库湿地的空间分布信息,根据湿地面积增长和消退的演变规律,利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时间段下水库湿地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水库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1984-1998 年间,北京市水库湿地增长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是年均降水量和入境水量,Logistic 回归的贡献率分别为5.778 和3.504,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1998-2004 年期间,水库湿地急剧减少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常住人口、地下水埋深和城市化率,影响贡献率分别为9.41、9.18 和7.77,人为活动的影响开始加剧;在2004-2010 年间,影响水库湿地发生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城市化率和年均降水量,贡献率分别为6.62 和4.22,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叉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半城市化地区是动态变化的区域,许多国家的半城市化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在空间、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半城市化地区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复杂特征已得到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概念内涵,重点辨析了城市边缘区、Desakota、城乡结合部等概念与半城市化地区的异同,并尝试提出了本文对半城市化地区的定义。而后梳理了国内外“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识别、类型识别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研究方法的演变、争议或薄弱之处。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简要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的形成机理、人文思想与计量方法的深入融合以及半城市化地区内部类型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结构的巨型柱在大震作用下有时会出现往复拉压受力情形,为提高巨型柱的抗震能力,目前有的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结构采用了多腔体钢管混凝土巨型柱。为深入研究这种巨型柱的腔体在往复拉压荷载下的性能退化问题,取这种巨型柱中有代表性的矩形腔体,进行了3个配钢率为7.53%和1个配钢率为3.77%的相同截面矩形柱在往复拉压荷载下的工作性能试验研究。4个试件均沿杆长对中分成左右不同构造的两段,左杆段为有栓钉区段,右杆段为无栓钉区段。通过试验,比较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及其退化过程、栓钉的作用和破坏特征。给出了抗拉、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符合较好。研究表明:在矩形钢管腔体内设置栓钉可明显提高构件的抗拉、抗压工作性能;增加矩形钢管的钢板厚度可明显提高钢板对栓钉的约束能力,从而提高栓钉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