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41篇
  免费   3715篇
  国内免费   4838篇
测绘学   405篇
大气科学   1000篇
地球物理   4437篇
地质学   14493篇
海洋学   1631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889篇
自然地理   168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430篇
  2021年   582篇
  2020年   652篇
  2019年   716篇
  2018年   670篇
  2017年   680篇
  2016年   817篇
  2015年   766篇
  2014年   982篇
  2013年   1189篇
  2012年   1061篇
  2011年   1121篇
  2010年   954篇
  2009年   1159篇
  2008年   1146篇
  2007年   1225篇
  2006年   1219篇
  2005年   978篇
  2004年   992篇
  2003年   835篇
  2002年   790篇
  2001年   684篇
  2000年   745篇
  1999年   602篇
  1998年   496篇
  1997年   516篇
  1996年   453篇
  1995年   402篇
  1994年   328篇
  1993年   270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天山博格达自然遗产地土地覆盖分类,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分析研究区植被受海拔和坡向的水热空间变化影响的分布特征,通过概率统计分析提取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并结合研究区的气温、降水数据和NDVI变化特征分析垂直带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 本文利用“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揭示了研究区1989年和2016年的NDVI值和分类类别随着海拔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NDVI值随着海拔上升呈现“倒U形”变化,而不同分类类别在一定的海拔区间内呈现出聚集效应,且不同分类类别有明显的高程界限。② 1989年和2016年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分带上限分别为:1278 m和1185 m(温带荒漠草原带)、1784 m和1759 m(山地草原带)、2706 m和2730 m(山地针叶林带)、3272 m和3293 m(高山草甸带)、3636 m和3690 m(高山垫状植被带)。③ 博格达遗产地1989年和2016年山地垂直带受区域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的影响有较为明显的改变,其中温带荒漠草原带最为敏感,其上限变化最大,向下收缩93 m;山地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则向两侧扩张49 m;山地草甸带带宽基本保持不变,但整体上移了约20 m;冰雪带则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向上退缩54 m。  相似文献   
12.
提出基于圆柱多段拟合的隧道中轴线提取方法。首先对隧道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将点云按隧道走向分成不同区段;然后对各区段依据轴线与表面点云法线垂直关系,提取精度较低的中轴线;最后对各区段利用圆柱多段拟合,提取精度较高的中轴线。实验表明,隧道中轴线的提取在一定的采样区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直线和弯曲的圆形隧道有良好的适用性,算法可靠,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高寒区植被变化一直是气候和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1-2017年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探讨了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冻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近十几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增幅存在差异性,草地增幅最大,达到6.1%/10a,其它植被类型增幅在2%~3%/10a之间;② 流域局部地区仍存在植被退化现象,研究期植被退化面积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2006-2011年重度退化区集中在青海湖东岸,2011-2017年重度退化区集中在流域的西北部,这些区域是青海湖流域荒漠分布区,植被覆盖度较低,是今后生态恢复需重点关注的区域;③ 气候变化是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流域主要植被类型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为84.21%,对草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1.84%、87.47%和75.96%;④ 人类活动对流域主要植被类型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为15.79%,对草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8.16%、12.53%和24.04%,环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有促进效应,在青海湖流域北部部分地区人类活动的破坏力度仍大于建设力度;⑤ 冻土退化对青海湖流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很小,主要影响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冻土退化造成草原植被覆盖度增长速率减小了1.2%/10a。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成像分析, 结合前人重磁反演等地球物理资料成果, 对中沙海槽盆地东北部结构构造进行探索研究。研究表明: 中沙海槽盆地东北部发育新生代地层, 厚度在1500~2500m之间, 地层层速度为1500~ 3500m·s-1, 不存在中生界沉积层, 盆地基底为海山或前寒武系基岩及岩浆岩隆起。中沙海槽盆地新生代陆源海相烃源岩丰富, 盆地新生界地层厚度大, 盆地凹陷、断裂发育, 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对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运动及变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利用2维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以位移代替围压作为边界约束力,研究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及其运动变形。根据该地区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以GPS点测量位移作为模拟结果约束点,得出了较合理的块体划分模型和随时间演化的主应变分布图,并把应变高值区与近几年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作对比,得出了研究区内地震危险性可能较大的区域。另外,对模拟的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缘带断裂左旋运动做了大概计算。  相似文献   
16.
The auriferous veins at Jinniushan occurs within the Jinniushan faulted zone in the Kunyushan Granite. Optical observation reveals that gold ore body formed during the main stage of hydrothermal activity. Detailed geothermometric studie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veins show that the forming temperature ranges between 130℃ and 370℃ and the salinity is from 4.01 to 15.21 wvt percent NaCl. The ore-forming fluid is featured by low to moderate salinity, and low to moderate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s of the values of vapor/liquid and temperatur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 propose that the boiling fluid inclusions exist in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stages. Fluid boiling is suggested as a mechanism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gold from the hydrothermal fluid in the Jinniushan gold deposit.  相似文献   
17.
从太湖流域旱涝史料看历史气候信息处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历史气候信息处理建立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目的在于建立一套方法,将定性的历史气候信息转化为气候变化参数,并消除各种不均—性,从而建立历史气候序列。本文着重介绍建立太湖流域历史旱涝等级序列的方法与步骤: 1)确立信息源,建立信息网络;2)站点等级的确定与订正;3)弱信息处理;4)信息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A formula for the thickness of a shear band formed in saturated soils under a simple shear or a combined stress state has been propos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hear band thickness is dependent on the pore pressur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dilatancy rate, but is independent of the details of the combined stress state.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some separat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笔者(1989)在辽东半岛南部复州湾和金县七顶山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附近发现一层笔石,它们为: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sp.,Dendrograptus sp.,并且建立了 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带,该带相当于华北的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Staurograptus 带,相当于华南东南区的Staurograptus-Anisograptus 带,其层位相当于英国的特马豆克阶。由于该区寒武系顶部已建立了笔石带Dictyonema kelanense 带,因此,笔者将辽东半岛南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在 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带与 Dictyonema kelanense 带之间。  相似文献   
20.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from the extensive program of drained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tests on sand carried out in Grenoble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hotographs of the deforming specimen allowed for measuring deformations and determining strain fields throughout the test, that is: prior to, at, and after the onset of strain localization. The principles, details and accuracy of the procedure are described, as well as its suitability to properly depict the patterns of deformation.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strain localization are discussed. The issues of shear band orientation and thickness are addressed, as well as temporary and persistent complex localization patterns, and the volumetric behaviour inside a band after its formation. The influence of such variables as initial state of the sand (effective stress and relative density), specimen size and slenderness, as well as grain size, is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