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619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1523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221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he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e of gases in inclusion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ochemical indexes for gas pools.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e of gases from inclusions in reservoir layers of Upper Palaeozoic gas pools in the Ordos Basin show that most inclusions grown in reservoir sandstone are primary inclusions.There is only a little difference about the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e between the well gases and the secondary inclusions gases.This indicated that the epigenetic change of gas pools is little.Th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ll gases and the secondary inclusions gases is caused by two reasons:(i)The well gases come from several disconnected sand bodies buried in a segment of depth,while the inclusion gases come from a point of depth.(ii)The secondary inclusions trapped the gases generated in the former stage of source rock gas generation,and the well gases are the mixed gases generated in all the stages.It is irresponsible to reconstruct the palaeo-temperature and palaeo-pressure under which the gas pool formed using carbon dioxide inclusions.  相似文献   
952.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in sections across a shelf to basinal transect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basin show substantial isotope variabilities. In Songlin section where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in an intrashelf basin, δ 13C values are persistently negative (_3‰ to _5‰, VPDB) through the entire Doushantuo Formation,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slope section in Wuhe (_5‰ to _10‰, VPDB). Shallow water sections in Weng'an and Duoding show two broad δ 13C anomalies overprinted with significant meter-scale variations, but none of the curves has similar absolute δ 13C values compared to the Yangtze Gorges areas in South China and other sections globally. Such isotope variations, if partially recording ancient seawater signature, imply spatial and temporal chemocline instability in the Doushantuo basin. In combination with available δ 13C records from other Ediacaran successions globally, the data from the Doushantuo basin are consistent, in first order, with the existence and oxidation of a larg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reservoir in Ediacaran oceans, but imply local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n Neoproterozoic isotope values and call attentions for using δ 13C anomalies as time lines i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953.
关喜才 《岩土力学》2008,29(11):3149-3152
通过新型岩土固化剂(ESC)搅拌桩体与水泥土搅拌桩体的对比试验以及ESC固化土作用机理的论述,说明了搅拌桩具有较高的侧摩阻力,同时证明了用ESC固化剂替代水泥能使搅拌桩固结土的强度大幅度得到提高,从而解决了搅拌桩因桩体强度低而存在的侧摩阻力难以发挥、单桩承载力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同沉积期火山作用、物源条件、构造作用、气候条件、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沉积期火山作用提供的易溶火山碎屑组分(包括颗粒和凝灰质填隙物),对区内中高渗次生溶孔型储集层的形成起决定性控制作用。盆地北部物源区巨厚的、富含中粗粒石英颗粒的风化母岩层集中剥露,是导致盆地内山西—石盒子期中粗粒砂质沉积物集中堆积、形成厚层砂岩沉积的主要原因。局部构造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奥陶系被下切较深的继承性洼陷,往往是河流长期作用的厚砂层发育区。气候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母岩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来控制岩石的成分成熟度,盆地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中石英砂岩的形成与该区二叠纪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沉积控制包括沉积相带控制和沉积微相控制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对砂体分布的宏观控制上,后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砂体微相的物性差异。成岩作用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分析了该区砂岩在成岩早期的碳酸盐矿物的充填交代和胶结作用对储集层致密化的影响,其形成可能与砂层长期处在近地表潜水面附近的暴露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55.
分布式基坑监测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振君  王浩  王水林  葛修润 《岩土力学》2008,29(9):2503-2507
针对基坑监测的信息化、集成化、共享化要求,开发了基于GIS的分布式基坑监测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框架,着重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功能。在GIS图形可视化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实现了区域内多个基坑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等资料及测点信息、监测仪器、监测数据、周边建筑物等相关资料的全面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查询、预测、预警以及成果输出的自动化。系统采用C/S结构实现信息共享与多人协作,在网络环境下可高效运行,为基坑监测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956.
研究了在人工条件下,鲻鱼MugilcephalusLinnaeus幼体各部分形态、器官的发育时间、行为、营养和变态特点,划分了发育期。仔鱼在生长过程常因畸形、损伤和消化不良而死亡;生长差异则存在于整个发育期,并且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时,对鲻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特点、疾病、变态危险期和生长差异等进行了讨论,指出鲻鱼与环境和饲育条件之间的生态生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鲻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7.
河东煤田晚古生代层序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分析了河东煤田上石炭统(C2)-下二叠统下部(P11)45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碳氧同位素应用于层序划分及对比、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及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碳氧同位素在C2及P11的三级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是不相同的,从TST到HST,在C2的三级层序中,δ13C及δ18O不断变重;在P11的三级层序中,δ13C不断变轻,而δ18O不断变重。这种规律在P11每个三级层序中均相似,垂向上显示出韵律性。横向上,δ13C及Z值总体具有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是受聚煤作用、陆源物质的注入、古气候、沉积环境及时间等控制的。   相似文献   
958.
水磨—苟家地区早二叠世岩石地层及沉积环境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兵  吴山 《矿物岩石》1999,19(4):56-61
本文详细描述了有地区飞来峰早二叠世地层剖面。首次将区内早二叠世地层划归于阳新组并细分的四个岩性段,从而建立了地层层序。讨论了各岩性段的岩石学特征,基本层序及沉积环境,证实区内属浅滩-潮坪相“红色岩系”地层属阳新组二段而不是三叠系,为区内地层归属及构造格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59.
云南初夏雨量与前期热带OLR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热带海区1979—1988年10年卫星观测的OLR资料,结合同期10年的云南降水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区的OLR变化对后期云南降水的影响,发现南海、孟加拉湾海区的前期OLR值高低与云南初夏少雨、多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60.
Lu-Hf同位素方法已趋成熟,主要得益于其化学方法的极大改进和与之配套的高电离率质谱仪的使用。Lu-Hf同位素方法在地球的早期性质研究中表明,部分古太古代片麻岩Sm-Nd同位素体系所记录的早期地幔的“极度”亏损,实际是对其同位素体系热扰动的反映;关于大陆地壳的生长模式,石英岩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支持了幕式增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