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唐志鹏  邹嘉龄  孙威 《地理科学》2018,38(2):242-248
利用海关信息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相关贸易指标以及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出口贸易特征,出口带来的经济和就业贡献。结果表明: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依赖关系显著增强,但是与东盟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同时云南对东盟的出口产品出现升级特征,由矿产品、化工产品为主的出口转向了以农产品、电子制造产品为主的出口。云南省出口东盟农林牧渔产品对本省经济和就业贡献率最大,对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有助于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22.
基于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2001—2012级学生生源分布和就业数据统计,运用基尼系数和集中化指数识别分析了地理科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地的时空格局。研究发现:研究对象的生源地和就业地呈"大分散、小集聚"且就业地分布较生源地分布分散的格局;来自不同地区的毕业生迁移距离具有标度分布的统计规律,可为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3.
面向市场需求的GIS专业本科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目前我国GIS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和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GIS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开放性实验建设等方面提出GIS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
赵春雨  苏勤  盛楠 《地理研究》2014,33(8):1503-1514
借鉴时间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时空路径概念。以安徽省4个样本村为例,使用ArcGIS、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时空路径的基本类型与特征:① 农村劳动力依据时空路径特征可分为稳定型、逐步稳定型、漂泊不定型、回流型、逐步开拓型、断续型六种类型;② 4个样本村劳动力打工时空路径演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③ 21世纪初期是农村劳动力全面接受打工就业方式的时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老家亲戚、朋友”是最重要的打工媒介;④ 农村劳动力在打工地和家乡间的流动节律有“春节型”、“节假日型”、“休息日型”、“每日型”四种类型;⑤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和粘性特征,家乡是重要的结点空间,社会经济地理位置是地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芜湖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匹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华富  胡静 《地理科学》2011,31(7):788-793
借助偏离度指数分析法从宏观层面研究了芜湖市辖区的就业—居住空间匹配状况的变化特点,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市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就业—居住空间匹配度趋于下降,核心区为服务业就业主导区,北部以制造业就业为主导功能,南部居住功能占主导,带来各区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空间流动。居民通勤平均距离约为4km,平均时间约为25min,通勤方式以电动车、公交车为主。目前,居民对就业—居住地匹配状况的满意程度总体尚好,还需要采取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26.
欠发达农区外出务工规模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十村11251 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认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与规模是经济因素、家庭 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元回归模型显示:①外出务工经济收益与成本、家庭人口状况、农户家庭经营 地、农户家庭生活性支出等正向影响农户外出务工的规模;②农区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正 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负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③环境因素中,经济水平因子对 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地形、通达性和土地类型等三个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27.
人才作为学科的核心要素,直接检验学科建设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近7年来测绘类专业就业数据发现,其就业率都在97%以上,形成了升学出国、测绘类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测绘类专业发展面临国家战略、能源革命、高教改革、科技发展、国际合作等新形势和机遇,提出了4类分层的人才结构培养方向和能力目标,始终坚持打造矿业特色测绘类专业世界标杆,从而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8.
运用贵州省马岭河景区周边3个乡镇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工旅游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旅游就业的意愿受到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务工时间、务工月收入、对当地旅游发展的认同度、对旅游就业的认知以及旅游地相关就业政策的满意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就如何通过正确引导和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后续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9.
This paper provides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the Indian Mahatma Gandhi National Rural Employment Guarantee Scheme using a case study from rural Tamil Nadu. Drawing on 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household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local employers and officials, we analyse the effects of the workfare scheme when it is widely and properly implemented. We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work scheme as a means of welfare provision,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directed towards other objectives. We found that the goals of the scheme were fulfilled unevenly in the given context. Among other findings, we show tha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welfare of participating and non‐participating households were accompanied by adverse effects on the local economy and negligible impact on out‐migration for work.  相似文献   
30.
In this article, we us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and other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centers with high employment density within metropolitan areas. We examine the 359 metropolitan area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t three points in time (1990, 2000, and 2010) to provide a spatio-temporal panoramic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ur analysis highlights three key findings. (1) The monocentric structure persists in a majority of metropolitan areas: 56.5% in 1990, 64.1% in 2000, and 57.7% in 2010. (2) The pattern of employment centers remains stable for most metropolitan areas: the number of centers remained the same for 74.9% of metropolitan areas between 1990 and 2000 and for 85.2% between 2000 and 2010. (3) Compared with monocentric metropolitan areas, polycentric metros are larger and more dense, with higher per-capita incomes and lower poverty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