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Fenton氧化-混凝法处理含活性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Fenton试剂对含活性污染废水进行混凝前的预处理。通过预处理前后废水吸光度曲线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理。试验表明,直接混凝法处理含活性染料废水时,脱色率仅为10%-30%,吸光度曲线几乎不变。当Fenton试剂对其预处理后,吸光度曲线中的吸收峰消失,继续混凝处理,脱色率可达96.77%。  相似文献   
82.
The settling potential of fine sediment is known to be influenced by particle size, shape, density and porosity, and is commonly predicted using Stokes's law, despite its known limitations for modelling the behaviour of natural particles. In order to develop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for fine sediment to settle out of suspension or undergo transport by hydraulic processe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role of particle structure in detail. In this study, stepwise regression was used to identify which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exert an important control on fine sediment behaviour in river systems. The presence of composite partic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particle size, poros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 were shown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ols on settling potential. Composite particles that form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flocs) were shown to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m and behaviour from composite particles of terrestrial origin (aggregates). Importantly,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particle structure and behaviour exhibited consistencies between contrasting river catchment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composite particles is viewed as providing a valuable input to efforts to model the mobilisation, transport and fate of fine sediment.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3.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简要介绍了人海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以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的研究为例,概述了影响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的若干因子;着重介绍了长江口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河口工程与环境中的泥沙问题,提出未来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84.
含离子浓度参数的粘性泥沙沉速公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为例分析了河流中的水化学特性,得出河流中影响粘性泥沙沉速的主要是Ca2+。阳离子影响泥沙沉速的主要原因是粘性沙的絮凝。对泥沙絮凝沉降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絮凝沉速与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并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以Ca2+浓度为参数时经验关系式中的系数值。用实测的沉速对絮凝沉速公式进行了初步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用张瑞瑾沉速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很大,而絮凝沉速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85.
随着近百年的重矿物研究,从沉积物中提取重矿物的实验方法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然而这些传统方法都是对砂岩粗颗粒矿物研究经验的积累,并不适用于泥质含量高的细粒沉积物.根据溶胶稳定(DLVO)理论,悬浮于溶液中的微细颗粒会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相互吸引絮凝成团,从而影响细粒沉积物中重矿物提取的效果.实验研究证明,影响重矿物提取的主要因素是微细矿物颗粒间的絮凝作用,而并非有机重液的黏度.如何克服微粒间的絮凝作用是提取泥岩和粉砂岩中重矿物的关键.实验对比分析表明,添加分散剂的超声波振动和自然沉降法可以在克服絮凝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去除泥质成分,同时对粉砂级矿物进行精确的粒径分选;离心分离同样也可以克服微粒间的絮凝作用,在重液分离过程中使重矿物顺利从轻矿物中分离.以上3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弥补传统的重矿物提取方法的不足,并显著提高泥岩、粉砂岩中重矿物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